首 頁<<  生活學堂 每周經典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園地

 

母親的心聲

——《弟子規》是我和女兒的救星

我是一個失敗的母親,是《弟子規》拯救了我和我的女兒。我要將我的故事講出來,讓更多的父母不再重蹈我的覆轍,讓更多的人不再重走我的彎路。

女兒在很小的時候,我和丈夫讓婆婆把孩子帶到了農村。一直到上學前才將女兒接回到身邊,但在女兒小學6年間,我們又都常常忙於工作,很晚才回家。直到孩子進入中學後,女兒在學校的表現讓我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面對女兒,我們卻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

從此後,我的神經隨時都繃得緊緊的,變得敏感、易怒。我開始跟蹤孩子,追問孩子的行蹤。那時,我的家里時常傳出吵鬧聲,而我也整日在緊張的情緒中度過。羞愧、焦慮、傷心、痛苦時時折磨著我。 

多少次,為了避免女兒和不好的同學玩,我去學校接她,她要麼從後門跑了,要麼對我說:「你不要來接了,又丑又老又矮。」

有一天晚上,女兒不做作業,我把從同學那兒打聽到的作業告訴她,她又吵又鬧,還將一瓶墨水摔在了剛裝修好的木地板上。

一個下著冬雨的夜晚,為了尋找不歸家的女兒,我像瘋子一樣走遍了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歌舞廳、網吧、電子游戲廳,我見人就問,看著別人反感憤怒的目光,那一刻,我的屈辱無法言語。直到早上6點多,等在校門口的我才見女兒從網吧回來。

我和丈夫面對孩子的狀況一籌莫展。精神垮了,身體垮了,經濟也損失了。 

就在我們走投無路并極力尋找教育孩子的轉變方法之時,我有幸接觸到了《弟子規》。這時我開始為自己做的許多愚蠢的事而慚愧:我常抱怨老人遷就孩子,指責丈夫寵愛孩子,抱怨孩子不聽話,可我呢?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我的身上。我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又著急又無奈,總是板著一副冰冷的面孔與女兒相處。更為糊涂的是,我還整天監視、跟蹤女兒。 

是《弟子規》和「幸福人生講座」使我由一個糊涂的母親變為一個清醒的母親。從此我決心徹底改變。首先改變自己,女兒放學回家,我面帶微笑地迎接她,女兒說:「媽媽,您的更年期過了。媽媽您以後就天天這樣,一放學我就回來了。如果您以前就像現在一樣,我就不會惹您生氣,讓您傷心了。因為回家就要挨罵,上課就想著如何和您斗智斗勇,不聽講又被老師罵,哪有心思讀書,我都想去死了。」

聽到女兒跟我說了知心話,我的眼里盈滿了淚水,心里涌起了暖流。 

短短四個月時間,女兒的變化很大,對人有禮貌,孝敬長輩,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努力學習,成績也從班上的50名上昇到29名。《弟子規》使我們的家庭變得和諧溫馨,家里的吵鬧聲也變成了瑯瑯的讀書聲。 

女兒的行為轉變得這樣快,連我都沒想到,我只是盡了一個母親的責任而已。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在家庭的和諧,子女的成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我和女兒的這些經歷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努力學習圣賢教育才能把這個角色扮演好。

要改變別人,首先改變自己。是《弟子規》改變了我,挽救了我的女兒。 

——張媽媽

編後語: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簡單的八個字提醒我們:面對任何事情,都應該反求自己的原因。文中這位學《弟子規》的母親通過反省力行,轉變了孩子,轉變了家庭,證明了「反求諸己」是一劑轉變境界的靈丹妙藥。

在現實中,我們想要改變別人很難,甚至有時會在一件事情中轉來轉去,求出無門,到最後才發現,還是改變自己更容易,對事情更有幫助。

相反,遇到事情眼睛一直朝外看,像手電筒一樣不停地探照別人,結果越照就越會把事情的責任往外推,就會拼命要求別人改變,本來是希望周圍的境界好起來,但這樣一顆外求的心,又有一些控制在里面,最後不僅於事無補,可能還會使事情更糟糕。倘若達不到自己的愿望,難免又會怨天尤人,真是有求皆苦!

人生有兩種境界,一種是被境界轉過去,一種是把境界轉過來。這位母親,在遇到問題之初,是忙著查找別人的不足,不僅沒有解決女兒的問題,還產生了母女之間的新問題,使問題更加復雜化,這就是被境界轉了。

後來,她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藏中汲取了智慧,做到了「反求諸己」,把目光收回來,時時看著自己應該在境界中做什麼,努力修正自己,涵養自己的德行,才感化了女兒,轉化了境界。

於是,我們常常發現一個事實:我們變了,才發現周圍的世界全變了。是自己的轉變,使個人、家庭、集體朝向了幸福的彼岸。

所以,不管什麼事情來到我們面前,先要保持冷靜。看看我們自己在這個事情當中已經做了什麼,正在做什麼,我們所做的對事情有益嗎?如果什麼都還沒有做,那就看看我們到底還可以做些什麼。人生下一盤好棋并不是很難的事情,難的是,面對一盤糟糕的棋局,如何扭轉敗局,下好它,這才是勘驗我們的真功夫。

真功夫在哪里?學問深時意氣平,時刻保持理智,時時在「反求諸己」的狀態中,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我們自己也時時會在境界中得到提陞。

感恩這位母親把自己教子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但愿會給朋友們一些啟迪。

感謝網友供稿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編輯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