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戒懼隱微

 

學中庸,了解中庸之道不可須臾離,如果進而求其怎樣用功,便須研讀中庸這幾句經文:「是故君子戒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讀這一段經文,首須研究的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莫見的「見」字即是「現」字,和隱字的意義相反。莫顯乎微的「微」字,是極其微密之意,微到初動念頭的那種狀況,如周易系辭傳說的「幾者動之微。」兩句經文是說,沒有比隱秘更容易出現,沒有比微密更容易顯露。此處所說顯現的意義可為以下幾種解釋。

一是顯現於人。中庸鄭康成注:「小人於隱,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人占(占同覘)聽之者,是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此注是說,小人以為在隱秘之處,動作不會被人看到,言語不會被人聽到,則必盡其情實,放肆其動作言語,然若有人在那里覘視窮聽,則其不可見人的言行立即完全顯現。

二是顯現於鬼神。中庸引孔子的話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既是「體物而不可遺。」那就是無物而沒有鬼神。即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就是無處而沒有鬼神。所以,漢書揚雄傳記載揚子所作的解謿,其中有兩句:「高明之家,鬼矙其室。」顏師古注:「矙,視也。」足見一個人繼然在最幽隱的室內,也有鬼神監視。

三是顯現於自心。中庸所講的道,就是率性之義。率性必須明性,明白此性是身心宇宙的本體,由體起用,始有身心宇宙萬相,從用明體,則知一切時空萬相無非自己心性之顯現。果然了解此義,便知眼見耳聞觸處無非是性,然後雖欲不率性,亦不可得。試思這種狀況,無論在何時何地,自己一言一行,豈不是在自心顯現無遺。

從以上三種解釋看來,一個人的言行,在不睹不聞之際,好像是很隱微,實則非常顯現,繼然不顯現於人,亦必顯現於鬼神,甚至不發出言語行為,只有一念微細的動機,或能逃避鬼神的監視,但無法不顯現於自心。學道的人應該沒有不可見人的言行,如有,則必有愧於人,有害於道,這種言行,以及未著言行的微動的念頭,最容易發生在不睹不聞之間,學中庸之道,誠欲切實用功,必須在此處著力,所以中庸提醒學道的君子,要戒慎,要恐懼,要慎其獨。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前頁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