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處世之道

 

 

 
 

復道履德 辟難之方

當前,溫室效應是威脅人類生存的最大懮患之一,隨之而來的氣候異常、颶風、水災、旱災,已使我們深受其害,而這還僅僅是序幕而已。究竟應如何減緩這個災變,是人類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易經》曰:「君子以儉德辟難。」據史書記載,一旦遭遇旱澇、地震、風災等自然災害,一國之君率先齋戒祭祀,減少膳食,舉國上下倡導節儉,以度過難關。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也都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把勤儉作為治國之本。康熙皇帝曾教育皇子說:「世人衣不過被體,而衣千金之裘猶以為不足,不知鶉衣袍縕者,固自若也;食不過充腸,羅萬錢之食猶以為不足,不知簞食瓢飲者,固自樂也。朕念及於此,恒自知足。雖貴為天子,而衣服不過適體;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賞賜外,所用肴饌,從不兼味。」身為君王,他能以儉樸為樂,以知足為榮,并勉勵子孫傚彷,令人贊嘆。

提倡節儉是眼光遠大的明智之舉。《資治通鑒》上記載:唐貞觀十九年十一月,唐太宗從遼東返回長安,途經易州。易州司馬命百姓在地下室蓄火種植蔬菜,進獻御前。唐太宗非但沒有褒獎易州司馬,反而說他一心鉆營媚上,浪費民力財力,一怒之下將其罷官。太宗對人力物力的珍惜,使得唐朝沒有出現反季節蔬菜的流行。實際上,五谷蔬果應時令而生,不和時令的蔬菜,不僅不利於養生,還耗費大量的能源、人力,可以說是有害無益。反觀現代生活的許多發明,貌似進步,實則後患無窮,實在令人痛惜!

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粒,恒念物力維艱。」衣食住行是每個人生活所需,也是力行節儉的主要途徑。春秋時,齊國很富庶,齊景公飲食用度講排場,鋪張浪費,晏子多次勸諫景公。晏子自己一生節儉,廉潔奉公,深得國人的敬重。國君賞賜的服飾、馬匹、豪宅,晏子總是想辦法推辭。雖然貴為上卿大夫,晏子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舊衣,坐的是老馬舊車,他把節省下來的錢財,全部拿給窮困的親戚朋友。晏子有一件狐裘,雖然已經磨損出現了破綻,但他補綴以後還接著穿。因為平時的愛惜保養,這件狐裘竟穿了三十年。

無獨有偶,我們溫總理的棉衣,一穿就是十年。一位細心的網友發現,溫總理在2006年元月視察工作時,所穿的綠棉衣竟然和1995年冬天照片上的那件一模一樣,所不同的是又舊了一些。網友感慨說:十年了,自己的羽絨服換了好幾件,而國家總理卻還穿著普普通通的舊棉服。翻翻我們的衣柜,還有幾件衣服是十年前的呢?總理用無聲的語言,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儉,德之共也。」一位節儉的人,省下的是地球上共有的資源,生起的是對自然萬物和他人勞動的尊重。有人請教一位智慧的老人:您的衣服十多年常保如新,即使是舊衣服,每次脫下來都仔細疊好,難道不嫌麻煩嗎?老人回答:當你懷著一顆感恩心去做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麻煩了。節儉,是將感恩心和恭敬心落實在生活之中。而惟有格除物欲的智者,才能不受物欲的拘束。

數千年來,先人恪守「天人合一」的古訓,遵循大自然的法則,謹身節用,不違越地生活、做人,使得華夏文明綿綿不絕,代代相傳。雖然歷經數千年的休養生息,地球家園傳到祖輩手中時,依然是青山綠水,天藍地沃。然而,近百年來我們迷失在對物質享用的欲望之中,淡忘了「欲不可縱」的古訓,追求滿足私我欲望的人類活動,僅短短百年間,就打破了幾十萬年來的地球平衡,直接引發了全球暖化的危機。

翻開《康熙庭訓》,其中有這樣一條訓言:「朕自幼登極,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災變即時消滅。大凡天變災異,不必驚惶失措,惟反躬自省,懺悔改過,自然轉禍為福。」《尚書》中也說:「順從道則吉利,悖逆道則兇險,就如同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一樣。」

反省、改過,是我們每個人現前最重要的大事。從違背人倫大道的行為回歸,從違背自然之道的行為回歸,化兇險為吉慶,則災難遠矣。

大方廣網編輯部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