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講解(第七集)

 

2002/7/13 檔名:52-47-07 楊淑芬老師宣講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再看《弟子規》,請看第二十四條: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首先要了解,怎樣的過失稱為「錯」?怎樣不對的事情,我們稱為「惡」?這里最大的分別在於你的心,在於你的起心動念。此地講『無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這些稱為錯誤、過失。「無心非」,非就是錯。不對的事情,不對的言語,或者不對的造作,我們稱為錯,是無心的;有心去造作,我們就稱為惡。這里它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每一個人,我們想一想,這一生都有過失,都有過錯。如果無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存著感激之心,及時的改正自己錯誤的言語,錯誤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為非作歹,那就是相當的不好。這是有意造作惡業,他的結果災難肯定會到來。有道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心地要純善;沒有純善,我們也要向善人學習。即使我們今天知道自己有過失,你能改正過來,可以說這是好人一個。我們也不要在於自己曾經犯了過失,就非常的難過,難過到終日沒有辦法原諒自己,這樣也是錯誤的。所以,此地講到:

【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這里講到有過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過,不再犯,這個過就永遠不再造作;不再造作,這些過失就等於沒有了。因為你能懺悔自己過去的不對,你能及時的改正過來。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贊嘆顏回,他說顏回是一個不貳過之人。什麼叫不貳過?就是同樣的過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過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這樣的過失,不再重復,不再重蹈覆轍。

『倘揜飾,增一辜』。如果你有過失,你有過錯,你故意再去掩飾,不要讓人知道你曾經做錯事情,像這樣的人也不對,有這樣的心態更是不對。因為「倘揜飾」,如果你再去掩飾,再去講一些謊言來彌補你的過失,同時「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條罪。你就增了哪一條罪?謊言之罪。

因為人很怕人家指證他有過失,也很怕改過向善,這是一般人的通病。過去的人,往昔之人,他們對自己的過失,他們很在意。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行為有過失,我們要及時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恥近乎勇」,知道過失不是一件恥辱,知道過失能及時改正向善,就代表我們是不斷往上追求之人,我們不是往下墮落之人。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條,對於自己有無心的過失,一定要及時改正過來;有意的犯錯更應該避免,更不應該有這種心態,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當的言論或者行為,都是相當不好。

人一生最難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此地也勉勵我們有過失不要怕,要能及時的改過。同時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我們也要懷著寬恕的心情來對待別人。尤其是別人無心的過錯,我們要原諒他沒有那種智慧,他因為一時不小心,我們也不要得理不饒人,也要有寬恕的心情來原諒對方。千萬不要惡上加惡,把別人逼到沒有地方伸展,這也是很不對的。所以,除了勉勵自己有過失及時改正之外,同時我們也要懂得「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哲理。

我們看過了第二十四條之後,接下來我們要擴展我們的心胸。怎樣擴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愛心,對待世間的一切眾人,我們要懷著這樣的愛心來對待一切眾人。所以,此地接下來講的就是:

【泛愛眾。】

「泛」就是廣泛,很普遍的意思;「愛」就是慈悲,有愛心。這個「眾」,我們此地講的是眾人;除了人之外,你還能擴展到動物、植物,這個世界就更為美好了。請看下一條課文,第二十五條: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這一條也指出來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樣的;我們站在地上,都是同一個地球上面,所以人應該要彼此的珍惜。尤其最近科技的發達,交通的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互動更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為地球村了。所以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睦共處,族群與族群當中也應該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認為我這個民族比較優越,我的家庭也比較富有,就有那種侵略別人之心,輕忽別人的心態,往往都是紛爭的開始。所以人為什麼會有爭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來,彼此不互相尊重,才會引起這樣的爭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從個人開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滿,社會也會一片祥和。

我們如果能愛護一切動物,愛護一切花草樹木,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看到天空的云彩,我們會感覺大地非常的美。我們再看這麼漂亮的花草樹木,我們看到大自然這麼美,看到花長得這麼漂亮,我們內心也都會覺得非常的喜悅。我們再看看動物,天空飛的,我們聽到鳥兒在唱歌,我們聽到植物上面的蟲鳴,我們是不是也會覺得很安心,很寬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們能把愛心擴展到動物,也能愛惜一切動物,愛惜世間的一切植物,愛惜這些花、這些樹,人間一定會更美好。人看到這麼好的環境,生活也會更為完美,更為幸福。我們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六條: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為什麼會受到別人的推崇與尊重?就是那一個人品德涵養都很好,他足以服眾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舉止,就會從內心不由自的敬仰他、尊敬他。為什麼?因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養。所以這一條也告訴我們『行高者』,就是內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養到達一個程度,一個修養很高的人,他的名聲、他的威望自然相對的提陞。這種從內心發出來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說他用權勢來希望大家能服從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會值得尊重,不是他長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權勢,他有財位(有財產有地位),不是的。因為那種是假的,真正從內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顏回贊嘆孔老夫子,他就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你看老師他非常的高昂,為什麼?他的內涵、他的品德、他的修養都是那麼高,那麼雄偉。為什麼雄偉?因為他的德行、他的威嚴會讓我們不自覺的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個人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定要從內心做起,你才有辦法以德服眾。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有才德、有才學,有真正的學問,這些才德隨著你學問的提陞增高,你的聲望也會隨著你的內涵而提陞。為什麼?世間人都很希望擁有良好的老師,你有這樣的才學,很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羨慕你的才學之外,同時也很敬佩你有這麼深厚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知識,知識的話,我們一看就明了。學問是有真實的實學,這些實學散發出來,你的言行、你的舉止都會很令人敬仰的。所以這里講人之所以能服眾,不是他講話大聲,也不是用權勢能壓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樣的真才實學,有那樣的道德涵養,你才有辦法令所有的眾人推崇於你,敬仰於你。

所以此地就告訴我們,人要好學。尤其領導人物或者老師,我們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斷的提陞,才有辦法作育英才,你才有辦法在團體里頭、團體當中領導眾人。自己千萬不能有偏頗,行為方面更要謹慎;不能謹慎,不能廉潔,那你就沒有辦法領眾,更不可能有辦法服眾。不能服眾,我們就曉得,這個團體隨時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這里再再告訴我們,我們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贏得眾人的服從。我們再看第二十七條: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財。財有兩種含義,一個是自己的才能,一個是錢財。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吝於自己的才華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應該幫助一些沒有能力的人,希望他們也能在這一生愈來愈好,能幫助別人解危,能幫助別人解決社會上的困擾也好,財物上的施舍也很好。總而言之,這里告訴我們,你有能力,不管是什麼樣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們都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財富,適時的幫助別人,都是中國傳統的美德。

今天社會上已經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動的幫助別人,我們讀到《弟子規》之後,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有才學、有才德之人,應該要站出來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這樣才能挽救社會頹敗之風。

『人所能,勿輕訾』,什麼意思?這個「訾」就是輕視、鄙視。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別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贊嘆,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會落落的批評,有什麼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輕,同行相忌」。很多人都因為面子問題,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往往沒有辦法贊嘆;不但不能贊嘆,反而還要多加以批評兩句,這個也是人的通病。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我們檢查看看,這是經常很容易犯的過失。我們讀到這一條也要很謹慎的想一想,如果有的話,及時的改正,我們會更好,這個人生會過得更好。

因為妄加的批評,旁人看了,他會認為你是一個貢高我慢之人。我們也曉得,「謙受益,滿招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我們最忌諱的就是自傲自滿,自傲自滿的人就沒有辦法與眾相處。不能與眾相處,這個人生就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你都沒有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中的互動,我們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這種心胸,看到別人有能力,應該贊嘆,能再加以幫助,那是最好不過了。我們再往下看: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這個『勿』就是不可以,『諂富』就是去巴結富有之人,或者有權勢之人。『勿驕貧』,也不要驕傲,貧賤也不要難過。這里告訴我們,當我們生活好一點,我們不要笑貧,不要輕視這些貧窮沒落之人;我們如果貧窮,處於貧窮,我們也不要去巴結有權勢之人,沒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間應當坦蕩蕩。這里也告訴我們,要有志氣,要有氣節,有道是素富貴,素貧窮,素富貴安於富貴,素貧窮也安於貧窮當中。

我們講世事無常,人環境的好壞,可以說風水輪流轉。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後,甲可能落魄難堪都說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現今所有的環境,當你有地位、有權勢的時候,千萬不要仗勢欺人;我們貧窮的時候也要有志氣,一定要發憤圖強,不要有那種自卑的感覺,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運。

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會輕視別人,同時別人也會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貴,哪一天你落寞了,別人一樣的也會瞧不起你。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想一想,我們應該要珍惜。富貴的時候,不忘要多施舍;貧賤的時候,不忘自己要好自為之,要努力自強不息,自然能改造環境。

『勿厭故,勿喜新』,這一條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習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擁有。如果有這樣的心態,我們的欲望就永無止境。所以有一句話說,「喜新厭舊」,這可以說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習性。對物品來講,如果不能珍惜,不能愛護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會愈來愈深,這樣對我們人生也是很不好的。為什麼?因為無止盡的欲望會帶給你很大的痛苦,當你入不敷出的時候,這個時候怎麼辦?已經養成這麼奢靡的習慣,要回頭都相當的難。

所以從小我們也要告誡子弟,要愛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輕人,最喜歡追求時尚,流行什麼一定要趕上這樣的潮流,這個也是相當不好的毛病。子弟有這樣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誡之。當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厭舊這種心態,這個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與人相處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厭舊。我們曉得現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為什麼會破碎,都是源於家庭父母當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這樣給搞破碎了。拋棄子女,拋棄妻子,棄妻棄子都不應該,棄夫棄子也同樣的不應該。為什麼?家庭的建立很難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難得,我們不可能把這麼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在於自己一時的喜新厭舊,一時的貪欲,然後造成破碎,這個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極大的罪惡。

為什麼?當一個人被拋棄,不是他一個人而已,還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傷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說是非常的傷心。想一想子女在這麼小,他就失去了親情,可能沒有父親,可能沒有母親,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溫暖之後,長大如果在外面為非作歹,父母的過失就更大更大了。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蕩,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歸返,不曉得應該趕快回頭。我們探究他背後,都是有一個身世凄涼的家庭背景,原來都是得不到親情的照護,從小疏於管教。在家庭失去溫暖之下,子女肯定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會安定的關鍵所在,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們不要輕易的讓這個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當中含有極重的情義,什麼情義?想想看,婚前兩情相悅,才有可能結合成為一個家庭,結為夫婦。婚後彼此互相努力,建立這個家庭,買了家,安置好一個幸福的窩,彼此都有恩德,這個叫恩義,夫妻之中這個恩義我們不能忘記。還有一個,夫妻里頭還有信義,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過去的這些誓言,如今搖身一變統統忘記了,夫妻之間的三義都不見了,情義、恩義、信義都不講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有這麼多的家庭破碎,我們看了實在是非常的難過,尤其無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憐。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要想一想,我們所作所為是不是影響重大。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響有多深。

所以,當我們讀到『勿厭故,勿喜新』的時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質上面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在與人相處,在感情方面,我們是不是也有喜新厭故的這種心態?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時回頭,懸崖勒馬,一切還是來得及挽救的。我們再看下面: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里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我們會忽略很大的一點,哪一點?經常只有顧到自己,不能替對方著想。譬如說我們要找人講話,要找人幫忙,我們如果沒有注意對方是不是有空,然後就請人幫忙,就跟別人講話,往往對方礙於這個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講。所以,在此末學也深深感受到,從以前服務於公職,或者後來從事教職,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擾。對方不知道你很忙,雖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講話,明明我們在思考,但是沒有辦法。碰到這樣的人,怎麼辦?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這麼忙,趕快的離開。有時候,我們正在思考的時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時候,又接到電話,這個電話偏偏對方又跟你講了很久,有時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絕,往往也會帶給自己無限的困擾。

所以,每一次我講到『人不閑,勿事攪』的時候,我會特別的告訴學生,當你看到別人很忙,千萬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煩。「勿事攪」,就是不要再麻煩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讓別人更忙。同時,我也告誡所有的小朋友,當你要打電話給親人、給朋友,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看看時間,是不是已經吃飯的時間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不要在這個時候打電話給別人。即使你要打電話,你也要問一下:請問你現在有空嗎?不要電話拿起來,就拼命講個不停。人有時候是很忙的,但是礙於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絕。

所以在電話當中,我們也要建立一個新的觀念。我們打電話給別人,除了問候之外,如果要長談,要細講,要聊長一點,希望也能問一下對方有沒有空閑。過去的學生,他們知道我都有這樣的習慣,所以他們打電話來,通常都會先問:請問老師有空嗎?如果他的問題比較長,我都會另外安排時間,請他什麼時候再打來,方便的話就那個時間打來,這樣才不會互相的影響,所以這個也是很重要的禮節。希望每一個人在讀到這一條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當別人很忙的時候,我們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煩。

『人不安,勿話擾』。我們看到一個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們也不要再去找他講話。這個「話擾」就是再去找他講話,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這個事情找他幫忙。有很多人非常有愛心,聽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趕緊去看他。我們曉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體力,而且他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一個接一個去探望他,這樣只有叨擾他。等他好了之後,我們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當我們要做,要需要人幫忙的時候,眼睛一定要仔細的瞧瞧,對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時候,我們連跟他講話的時間,我們都盡量的要避免,更何況要找他幫忙。人不安的時候,我們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也要讓他有好好休息的時間。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們會跟我抱怨哥哥姊姊經常欺負他。我就問他:為什麼你會被欺負?我會說:是不是哥哥姊姊在做功課,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說:是。我說:你這樣就犯了《弟子規》這一條人不閑,你去事攪。你看到哥哥姊姊正在用功讀書,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對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姊姊他很忙,然後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姊姊講:等你功課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萬不可以吵他。孩子在聽到這樣的講解之後,往後吵架的機會就降低了,因為他也懂得替哥哥姊姊著想,功課為要。當他功課做完了以後,做哥哥做姊姊的再陪弟弟玩,這樣才對。而不是看到哥哥姊姊一回來,就抓著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紀,你這樣講道理給他聽,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這一點看到別人不能替對方著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請人幫忙,這種習慣也要改正。為什麼?有時候人很難開口拒絕,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這種情形之下,人與人相處應該要懷有經常會替對方設想的這種心。

人與人交往貴在能知心,也貴在能替對方設想。這一點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善於觀察我們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經常的去叨擾別人。你要叨擾別人,要請別人幫忙,也要看看對方他有沒有空閑。要找人講話,我們也要想一想,這個話該不該講?有沒有必要講?看到別人沒有這樣的心思陪你講話,我們也要及時克制自己,不要認為這件事情很高興很快樂,一定要急著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狀況,這樣才好,同時也不會讓別人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八條: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這里也講到人跟人相處當中,互相看到對方的不是,互相見到彼此的缺點,這是很經常的事情。我們看到別人有缺陷、有短處,『切莫揭』。這個「切」就是真實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記;「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講開,把人家傳開。我想每一個人,他都有弱點,他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跟弱點也是最不愿意讓人知道的。所以當我們知道對方有缺點,我們不要像傳聲筒一樣,到處去講別人的這些短處,非常要不得。你會講別人,同時也要記住,別人也會講你;你怎樣講別人,別人也會以牙還牙對待你。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有包容別人的心量。看到別人有短處、有毛病,不要去傳,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說是相當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說』。這個「私」就是隱私,也是不可以說,一定不可以說,「切莫說」。在人與人相處當中,我們也不免會有一些朋友,他過去曾經遭到一些痛苦之事。當我們知道他有這樣一段不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這種隱痛,我們曉得了,也應該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講,講了以後他的傷害會更深。除了這個隱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應該讓當事人曉得的,我們也不應該去傳述。

舉一個例子來講,一個朋友他曾經這樣說到,他說有一個醫生,他看到這個病人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可以說在數日子了,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所以,他就跟這個病人說:你可以回去了。這個病人他的年紀也不小了,當醫生跟老伯說:老伯,你可以回家了,從此以後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說:你過世了以後,你永遠就不會到醫院來了。這位老伯就這樣回去了他的家里。因為醫生的這一句話,給這個病人產生很大的信心,他說永遠都不用來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興。

事隔一兩年之後,這個病患覺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說經過一兩年再回來復診看看。這個醫生看到這個老伯,就非常的驚訝說:老伯,您怎麼又來了?這個老伯就講:我來看你,因為你以前說我已經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後,我就非常的高興,對自己很有信心,就這樣慢慢的調養。經過兩年之後,他認為應該再來醫院檢查,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這個醫生就告訴所有醫學系的同學,他說醫生的一句話,往往可以讓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為他沒有把真相告知這個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曉得自己的病這麼嚴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為心理作祟被嚇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當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的時候,我們也要替他保密。這是一個故事。

有一次有一個朋友他當醫生,他也講到類似這樣的故事。他就講病患甲乙兩個人,病歷的診病單開錯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兩個單子給錯了,結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轉換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癥,原來只是胃小小的發炎而已,結果兩個人的命運就不同,一個活得很好,一個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這里,我們對於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或者我們知道的也不應該替他宣揚,這樣會造成別人很大的傷害。後頭我所講的病情,我們也要注意病人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打擊,這樣的事實,我們也要替他隱蔽起來,不要讓他了解。

曾經在親朋好友當中聊天,也聽到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得到肺癌,他們不想讓父親知道他得到癌癥。所以當醫生診斷證明開給他們的時候,家族就開了一個會議,認為應該給父親過一個很安詳很快樂的晚年,不希望他在醫院里頭折騰。所以就把這個「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發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給父親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們回家療養就可以,吃吃藥打打針就可以。

經過幾年,兩三年,父親也真的是很快樂。子女知道父親的病已經相當嚴重,但是不愿意讓父親在醫院里頭做很多化學治療,或者痛苦的這種試驗,他們不愿意。父親在這兩三年當中也過得很快樂。有一年過年,他就自己跑去給醫生看,因為精神不錯。醫生就跟他說,你已經癌癥末期了。結果來不及了,因為家人沒有陪同他,這個父親知道以後,心情大受影響,隔了幾個月就走了。

所以,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曉得當有一些隱私,不能讓對方知道,我們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讓他知道是在保護他。尤其是這個病情,為人子女的,我們如果曉得親戚朋友當中有這樣的人,他沒有辦法接受這樣事實的打擊,我們一定要替他隱蔽,不要讓他曉得。看到別人,或者聽到別人有痛苦的隱密,有隱私,我們更不應該去跟別人宣揚,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損陰德的一件事情。接下來我們看底下一句: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這里也告訴我們一定要隱惡揚善,我們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廣,這個社會會更美好,就是善,我們能講人家好的這是好事。為什麼?當別人知道的時候,他們心生傚法之心,就是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把這個善的一面更加的擴散。人人能行善,這個社會不是更好嗎?

『人知之,愈思勉』。「人知之」,就是善的一面,當別人曉得以後也會很高興。「愈思勉」,如果當事者他聽到自己的善事傳開之後,他自己也會警惕自己,自己會更再接再厲。因為人都有向上提陞的欲念,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不斷不斷的向上提陞。所以當我們行善,如果別人曉得也沒有關系,我們更應該警惕自己,再接再厲,再做得更好。

但是不能有那種為善人知,為善就是要大庭廣眾都曉得自己為善。我們要曉得,為善不欲人知是最好的。當別人把你的善傳開之後,我們更要謹慎自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求諸己,希望自己能更好。所以「人知之,愈思勉」,當這些善良的一面、好的事情傳開之後,肯定會有很多人來傚法。

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能把孝悌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聽了有感受,他會起而傚法,來行孝,對自己父母孝順,這個就是好事一樁。所以,人不要忘記,看到別人有好的一面,我們一定要贊美,我們要把善良的一面更要加以發揚光大才是。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這里就講到如果不能揚善,專門把不好的事情張揚出去,就是惡。為什麼?因為把不好的傳出去以後,人心惶惶,而且說不定你傳的又不是事實,如果讓別人誤以為真,信以為真,那更是要不得。

『疾之甚,禍且作』。所以你把這些不好的事情傳開,傳得很快的時候,「疾之甚」,這個惡事傳得特別快,「禍且作」,有時候會招來很大的禍害。所以,人一定要記住,看到不好的事情、看到不對的事情,我們要想一想,三思而行。尤其當今的媒體傳播非常的快,傳得愈快,傷害可能愈深愈大。所以,看到不好的要記得三思而行。隱惡揚善自古就是一種非常美好的美德,在現今社會里頭,我們更需要隱惡揚善。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