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讀經教室
 

 

 

用一份靜心讀經典

最近,本網的留言板一連收到一位網友三份留言,其內容如下:

1﹒主題: 《老子》的最好現代版講習是哪部   楊先生[男]
尊敬的老師:我兒子最近在讀經《老子-道德經》,我也跟著一起學習,我想更進一步學習老子的義理,但不知道哪位老師的講座比較好,古人有註解,但恐文言文太深,不知現代或者近代有哪位老師有好的註解或講記留下可以參考。

2﹒主題: 三字經的最好註解是哪部   楊先生[男]  
尊敬的老師:我是前面那位請教老子註解的學生,再請教老師三字經的註解哪部可以推薦給我,謝謝

3﹒主題: 還有老子中一句斷句問題要請教老師   楊先生[男]  
尊敬的老師:老子第一章有這樣一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有兩種斷句。
(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請問老師哪種斷句是正確的。

看到這位網友的三份留言,我們深深為這個家庭能全家共同學習古聖先賢的經典而高興。因為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已經缺失近百年,如今能重新恢復,猶如春天處處盛開的迎春花,令人欣喜,感到充滿了陽光的希望。

那麼,當我們面對古聖先賢的經典,究竟該如何閱讀呢?

首先,我們會困於文言文的不理解,畢竟我們從小接觸的是白話文。

不過,不要著急。既然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每個家族的祖先都曾經代代學習過聖賢典籍,而我們的血管裡流的是祖先一脈相承的血液,靈魂蒙受先祖的護佑,身心與他們融為一體。甚至可以說,曾經在我們的過去生中,早已閱讀過這些聖賢經典無數遍了。所以,相信我們有天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不信,您試試看,直接讀原文,讀來讀去,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很多句子都能基本讀懂。然後再讀來讀去,並不由自主地反復經過大腦的思考和沈澱,我們會發現自己能讀懂的地方越來越多。

突然,有一句話跳入腦海:「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那麼,對於經典呢?原來,「經讀千遍,其義自現。」

這樣就進入我們討論的第二個話題:怎樣深入經典,融會貫通?

提起經典,我們現代人感到仿佛隔了好幾個世紀,仿佛那是電影裡古人的東西,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距太遙遠了。

其實,不然。

古人云:「大道至簡。」

就拿《老子‧道德經》來說吧,我們來看開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裡之所以不加標點,是因為我們如果看到標點後,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但是不加標點,我們可以在心中自己排列組合,自己覺得哪樣有道理,就哪樣斷句好了。

因為,聖賢的經典,本身就具備無量義。既然有無量的涵義,我們自可進行無量的思考和分析。

而且,我們初學者有個非常良好的條件,就是我們不是學究,不是拿這些經典做論文的,不會限於理論的條條框框,而是可以直接將其融入現實生活中來理解。

譬如,「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們把道理解為道路,我們出門每天都要走各種道路,或經過許多道路。這些道路我們通過自己的感知,覺得某一條是從家門到單位的,某一條是我到商場的,某一條是到旅遊景區的,某一條是回老家的……而對於別人來講,我從家門到單位的,也許是他到某商場經過的一段而已,或者不是完全的一段,而是部分,甚至什麼關係也沒有,但是某一天他無意之中會經過,雖然經過但是心中一點印象也沒有,雖然沒有但是這條道卻實際存在,並且對於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條道,幾乎每天都要走好幾趟。諸如此類推展,眼前的道路,也許可以說出它是哪一條道路,但是它並不就此是固定的永遠不變的唯一隻有某項功能的道路。它甚至在某一特定時刻,變成擺了一些花壇的某個重大節慶的一個廣場通道,或者下雪之後小朋友堆雪人的臨時遊樂場,或者小麻雀掠過的某個空間下層。這都在於個人的理解。

而「名可名非常名」。我們直接來說名字吧,每個人出生可能都被父母稱為「寶寶」「寶貝」「乖乖」之類,然後有小名,家人常稱呼的。而戶口本上會有一個大名,一般不改的話可能用一生。但是有很多人,因為覺得名字不好,等長大後,因為各種原因又改了。而上中學學英文時,老師會給班上每個同學取一個英文名字。然後或者根據此人的特點,同學或同仁,又會帶點開玩笑善意地給我們取一個臨時性的外號,這個外號屬於小範圍內供大家取笑或回憶紀念的。而我們在單位上可能會被稱為某「董」「總」「經理」「局」「科」「隊」……這是根據職位的尊稱。而根據職務可能會被稱為某「編輯」「師傅」「工」「管」……等等。而植物名就說西紅柿吧,有的地方稱番茄。而花生,在台灣被稱為「土豆」,意思是土裡的豆子。而土豆,台灣被稱為「地瓜」。而酒釀,有的地方稱為「醪糟」,有的地方稱為「米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好的,當我們直接用實際的生活來理解這兩句經典時,我們會感到非常震驚,有恍然大悟,豁然貫通,醍醐灌頂的感覺。啊,原來學習經典是如此簡單,如此快樂,如此有意義呀!

是的,經典有無量義。當我們的人生遭逢到什麼際遇,只要拿起經典,字字句句都是我們的生活。然後我們深入去反復閱讀,揣摩,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就能受益無窮。

第三,我們來說說有關經典註解版本的問題。

既然是經典的註解,那一定是融入了閱讀者畢生所學的精髓,融入了他整個人生的心血。有了註解的幫助,我們猶如俯拾即是他人的智慧。所以我們要深深感恩為經典做註釋的人。

然後我們還要深入一點地說,既然是個人的註解,那麼每個人在每個時代,以及他從出生到註釋完畢的具體情形,都會有一定的範疇和局限。而智慧的大海是海納百川的,故而,當我們參考註釋的時候,一定要儘可能多地找到各種版本的註釋,以免因先入為主而致思維受限。

經典是我們人生的指導,能很好地閱讀經典,是一種非常大的福分。

有位智慧的長者,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熱愛讀好書,一生閱讀無數聖賢典籍。當我們向這位長者請教如何閱讀經典時,長者傾囊相授,把自己的讀經心得告訴我們,令我們深受其益。

長者說,他一般先把經文熟讀,深入瞭解,纔再看批註。然後再把世間的事對上,看是否合情合理。因為經典有無量義,斷句不同,解釋便不一樣。譬如「道可道」「名可名」,用來世間做比照。名字代表一個人,出生後父母取了,但一段時間後,覺得不妥,又改了。長大之後,又覺得心裡有礙,於是又改了,晚年,自覺有了較深的人生體悟,於是又自己改了。像弘一大師一生就有很多個筆名。所以,名可改。而道亦可變。如,從台灣到北京,從美國到北京,從瀋陽到北京,全都可以到北京。宇宙萬物的通達之道,那可就更多了,還能衍出許多的道理。所以我們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用爭哪個對哪個錯,全部都對,就看各取所需各取所得。

所以對經文的理解,可以先透過自己對它的理解,去對號在生活當中,看能否對上號。能對上號,它就是可行可變的。雖未深入去找理論,但每句話,都能在生活當中拿來運用。經文凡能拿來用的,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長者說,他學習經典深入之後,感到特別歡喜。而且非常佩服古聖先賢的智慧。並深感人的智慧何其有限,不能執著己見,隨時要能放,能解,能轉,能化,能屈,能伸……屈者,軟蟲;伸者,更多,人常因不能伸屈自如而痛苦多多。常觀萬物,便能常體會人之無常。

當長者教導《論語》「學而時習之」時,突然發現,人生的學習實在太寬廣了,不僅在學識上,任何環境無不在學習當中。所以善學不善學就注定了人生的命會不會寬廣。

至於選哪些參考書,長者通常會在書店裡面駐足很久。自己的喜歡的一句經文,把多種版本的拿來一起比較。看哪個合理,哪個解得通暢明白。就發現未必是每本書都能把每句講得通透,同樣誤解,誤說也非常嚴重,故學會了自己全盤吸收並融會貫通。所以長者的經驗是,自己看自己讀,可能要好些。

長者常把自己感覺好的書會一口氣買回去研討,因為用心,天天去書局報到,所以很會選書買書。每天中午有一個半小時都泡書店裡,天天看天天讀,把一本書都差不多看完,再看其它版本,有值得買下就買來做參考,有空再寫心得。所以,經典的版本,長者自己做至少有三種以上的批註。工具書不下七八種,因為各有特色。因長者工作單位靠書店街,所以人家天天逛街,長者則是天天去看書。尤其經典都是古文,因此也歷練到對於版本相對都較敏感。

長者諄諄教誨我們,讀經典開始真的非常忌諱先去讀批註,因為先入為主,誤解反而多。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長者將其簡單化,其實在生活當中,就是如此變來變去,故不必多去爭。從簡而到達深,只要你能拿來用就好,看自己用的程度。這句話常拿起來用,就不會爭。至少爭一下,就放了。當然該爭也須當仁不讓。

所以,學以致用非常重要。讀經典,要能與生活相結合,把經典變成自己的生活智慧。經典既然好,孩子讀,當然大人更須先讀通讀透。但不必用深入的理論去探索。而是更直接的應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把聖賢的智慧直接拿來用,豈不快哉。

願我們都能用一份靜心讀經典,體悟人生的智慧,通達宇宙萬物之理,做個幸福快樂的明白人。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後頁


當前位置:首頁-讀經教室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