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德育故事-八德夜話

 

 

 

 八德故事初集  

古道照顏色(下)

天祥衣帶

《德育故事》白話解

 

元軍攻破?山的時候,他們歡歌達旦地大擺宴席以示慶賀。弘范乘興規勸文天祥說:「南宋亡國了,丞相您的忠孝之心也隨之仁至義盡。如果您能以效忠宋朝之心,來奉事元朝,那宰相的位置,除了您還會是誰的?」

文天祥忍不住悲從中來、淚流滿面,他說:「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而又無力救拔,為人臣子的人死有余罪,就是獻出生命都無以挽回,怎麼可能茍且偷生、背叛主上呢?」弘范感佩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義士。他派人護送文天祥,前往元朝的大都北京。

文天祥連續八天八夜不吃不喝,試圖以死來抗爭。到了北京的那一天,他徹夜都未曾入眠,在一個舒適的住所中,他獨自一人靜靜地坐到通宵。不久之後,他就被移送到了兵馬司。元世祖忽必烈惜才愛才,對忠臣良相非常敬重。他深知在馬上打出來的天下,唯有任賢舉才,方得以保有江山的永固。王積翁進言說:「南宋朝廷的文武大臣,無論是才識還是器宇,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和文天祥相比。」忽必烈於是派他去勸降,文天祥說:「國家滅亡,為人臣子就是以死相報,都不足以報答朝廷,怎麼能夠茍且求安呢!俗話說,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如果還想在新朝謀得一官半職,如果就此背棄我謹持一生的忠義,那用這樣的無德之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文天祥在北京被囚禁了三年之久,元世祖忽必烈很疼惜他,有意想要將他釋放,但卻得到許多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文天祥那不可摧折的忠勇的志節,必然會繼續號令天下之士,轉戰於大江南北。他必將成為元朝永遠的隱患,放了他,何異於放虎歸山!

於是忽必烈親自提審,做最後的勸降,文天祥以外臣之禮長揖不跪。忽必烈許下承諾,只要他歸順元朝,就任命他為宰相,但是文天祥拒絕了。他說:「身為宋朝宰相,朝廷對臣下的深恩如同大海一樣地深廣,我誓死效忠的志節永生都不會改變,怎麼可能會侍奉二主呢?」看到他的志節分毫都無法摧折動搖,忽必烈問道:「那你希望我們如何處置你?」文天祥說:「賜我一死吧。生為宋臣,與國家共存共亡,我了無恨憾。」世祖的內心很復雜,他默默無語,揮手派人帶他退了下去。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元世祖下詔對他施行了死刑,然而就在令下不久,他又傳下了一道詔諭,下令行斬立即中止,但已經為時已晚。臨刑之前文天祥坦然而又從容地說:「我大事已了,無所遺憾。」他面向南方,對著大宋國土遙遙而拜。

文天祥逝世之後,人們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了一首贊文,贊文說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當時,他年僅四十八歲。

自古至今的志士豪杰,無論身處怎樣的風云變幻之中,沒有任何力量能摧折動搖那不屈的仁義志節。所謂信大義於天下,浩然正氣時隔萬世,仍為人們永續傳揚。這是萬古不變的仁義,它深合天理之正,足以安天下之心。

在殷商的衰微之際,周朝以德建國,取代了商朝。伯夷、叔齊以孤弱的體軀,試圖去抵擋來自八百國的進攻,就是三尺兒童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他們卻愿意堅守不移,至死而無悔。孔子贊美他們是「求仁而得仁」,了無怨尤,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魄!

「報恩唯有厲清忠」,南宋到了德佑年間氣數已盡,信國公文天祥作為一國的柱石,在國家民族的危亡之際,轉戰往還於大江南北之中,力圖收復失土。他忠孝兩全,守仁守義直到盡處。朋友勸止不了他,弘范屈服不了他,索羅宰相也逼降不了他。縱使歷經千辛萬苦,兵敗被執,卻始終摧折不了他忠勇不屈的意志。

他的從容就義、他的視死如歸,正是緣於他「所欲有甚於生者」。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曾經寫下過這樣的詩句:「是氣所磅礡,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他所躬身力行的道德節義,甚至超過了生命本身。他的一生,正是「仁」美善的典范,如同星辰般閃耀不絕。

在一首絕筆詩當中,文天祥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在漫天云舒、水天空闊的時候,細看國事浮沈宛如濤生云滅,然而他的忠烈之氣,卻如同大宋在他心中享國永久般地長存於斯,多麼壯哉偉哉!

文天祥的過世,意味著宋朝真正意義上的滅亡,因為大宋曾經永存於他不屈的丹心之中。「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在他離世後的數百年間,每到民族危亡的時候,他的名字、他的詩句,總是在大江南北千萬人的心中,脈脈不絕地傳唱。他的行誼和操守,成為了天下後世為人為臣,永生不息的楷模與典范,他是華夏民族忠勇不屈的精神表徵,是萬代傳揚的正氣之歌。

大方廣編輯部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