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德育故事-八德夜話

 

 

 

 八德故事集第三冊   禮篇

孟仉留婦

《德育故事》白話解

 

「昔孟母,擇鄰處」,《三字經》中的這段話,大家耳熟能詳。孟子的母親仉氏在我國歷史上,以善於教子而著稱。

孟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邊紡紗織布維持生活,一邊全部心思地關注著孟子的成長。

因為家住在墓地附近,所以孟子就經常和小朋友們一起,做一些模仿送葬類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遷居到一個市場附近。可是發現孟子很快又學起小販子沿街叫賣的事來。孟母就又遷居到學堂的附近。

當時學堂里的先生不僅教學生們讀詩書,明白做人的道理,還教導學生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和接物的禮儀。

自從住到學堂附近後,孟子不但能將學到的經典,常常背給母親聽,還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學堂先生的行事和禮儀。孟母看到學堂對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選擇在此定居下來。這件事後來被稱作「孟母三遷」,廣泛流傳至今。

孟子長大成婚後,孟母也時刻不忘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幫助孟子不斷發現和改正德行上的不足之處。

有一次,天氣非常炎熱。孟子正準備走進自己的房間,抬頭忽然看見妻子由氏,挽著上衣袖子,兩只手臂露在外面。十分注重禮儀的孟子心中感到不悅,便停住腳步沒有走進房里。

古時候的人們非常注重男女間交往的禮節。如果不是家人或特殊關系,男子一般是不會單獨進入女子所在的房間的。

由氏見孟子沒有進入房間,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她難過地到婆婆那里去辭行說:婦人在自己房里看見丈夫,本來是不行賓客禮節的。現在丈夫用賓客之禮要求我,說明是我做的不好,才使丈夫將我當賓客看了。婦人家做客時是不能夠留下過夜的。所以,現在我只好向您告別,回到爹娘那里去。

仉氏聽完兒媳的話後,立刻召喚孟子。孟子聽到後不敢怠慢,馬上快步來到母親面前說:「母親,您有什麼吩咐嗎?」

母親對孟子說:「《禮記》里講,如果將要走上廳堂的時候,聲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讓里面的人知道而有所準備。如果將要走進房間,邁過門限的時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見到人家的疏漏或過失,使人感到尷尬。現在你自己對禮還尚且不明白,就去責備人家,豈不是背離了禮的精神嗎?」

聽了母親的一番話,孟子深刻地反省到了自己對禮的內涵并不真正明了,慚愧之心頓然生起。只見他向母親深施一禮說:「感謝母親的教誨,及時幫助兒子指正過失,并使我對禮有了進一步認識。現在兒子知道錯了,一定認真反省改過,請母親放心。」

孟子對母親說完,當著母親的面,轉身向由氏施禮道歉說:「剛才是我的錯,使你受到了委屈,現在我真心地請你留下來……」

由氏見孟子如此真誠,也就欣然點頭。這時候,母親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內心也隨之充滿了喜悅。母親深明義理,保全了兒子和兒媳的家庭幸福。

孔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禮的本質在於對人事物的恭敬,而不是用禮的形式去要求別人。由此可見,禮首先是懷有一顆時時感受他人需要的愛心,進而做到內守誠敬,外順人情。只有這樣,禮才會成為人與人之間既愛敬又變通活潑的相處方式。

後來,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一生致力於提倡「王道」,主張「仁政」。孔孟之道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了維系人心和諧,社會安定的主要人倫教育。孟子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亞圣」。

古人云: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縱觀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背後,閃動的是周朝三太、孔母顏氏、孟母仉氏等無數深明大體之賢母的身影,正是她們盡心地守護孩子幼小純凈的心靈,奠定了兒女走向智慧人生的家庭教育根基。

大方廣編輯部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