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會意><形聲>字

小篆貧:從貝分,亦從分聲。貝謂財貨,財貨分之則少,其本義作「財分少」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財貨微少之稱。

其義為:

1. 乏財曰貧,即用不足之稱。例如《論語?衛靈公》:「君子憂道不憂

貧。」

2. 乏財之人曰貧,即窮人之稱。例如《說苑?政理》:「散財以賑貧。」

3. 使之困於財。例如《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厚葬,破民貧

國。』校注:『謂破民之財,而使國貧。』」

4. 乏,不足。例如貧血。又《文心雕龍?練字》:「富於萬篇,而貧於一

字。」

5. 窮,空乏。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

擇為吏。」

6. 窮的,空乏的。例如《禮記?曲禮》:「貧者不以財貨為禮,老者不以筋

骨為禮。」

古人造字飽含智慧,形旁、聲旁組合一起,意思也在里面了。貧字拆開來,是分與貝。貝,是貝殼,古代最初買賣的時候,以它代表一種簡單貨幣,可以交換生活物品,所以財、貨、貸、賬都與貝有關。後來改用青銅、銀子、銀票。今人則用硬幣、鈔票、支票、股票、信用卡等,但不管什麼形式,這些都能代表錢財的流通。

所以「貧」字,把貝都分散了,自然就無財,當然成「貧」了。而「貝」多,生活富裕,吃穿住行就會講究,過了則易流入奢華;少貝,生活物質貧乏,柴米油鹽也難免發愁,故生活多能少欲知足些。

有人誤以為金錢是萬能,「有錢能使鬼推磨」。於是,不堪忍受沒「貝」的拮據無奈;渴慕多「貝」的花費自由,山珍海味、綾羅綢緞、豪宅名車,便亟亟地想脫貧致富,冥思苦想地找門路,殫精竭慮圖謀利益,卻換來了一生的顛沛流離,最後還是不離「貧」。

而真正想脫貧,應省思何以會貧,貧之由來為何?故不能為了「貝」當牛做馬也愿意;為了「貝」偷盜拐騙也在所不惜。所以志高者,往往不愿為五斗「貝」而折腰。故人生更多的是需要明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財物對我們只要夠生活即可,生命的目的不在追求財富,否則就會變成「貝」的奴隸。多少人一生追求財富,然而,驀然回首,方知青春年華已悄然逝去,換來了疾病纏身,或家庭的破碎,終究孑然一身。而身邊的人,放眼看去多少富貴窮通還依舊?細細一瞧,還是小康人多,富裕的人少。或許,在經過風雨滄桑的洗禮後,才會喟然嘆道:「貝」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貝」也是萬萬不能的。

貧富都是人生的一種形態,知足者富,不知足者常貧。有人以貧為人生所不恥,所以覺得生活無邊苦惱;有人覺得貧是人生平常事,所以自得其樂。過去,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生活貧苦;而今社會物質豐裕,人們足溫飽、奔小康,但大多數人還是嚷貧叫苦。欠債的望著自足的說貧窮,沒錢的望著有錢的說貧窮,家有十萬的望著百萬的說貧窮,百萬的望著千萬的也還說貧窮。那麼,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貧呢?

貧是乏,之所以乏,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欲望永無止盡,故感覺越貧。所以,貧的根本原因在有求多欲。當人覺得自己貧乏,所欲所求不能滿足時,心里往往不堪忍受,就會為之煩惱不安,覺得生活真苦!所以欲望又是愁苦的根源,於是古人告誡我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人生能放下錢財關,坦坦蕩蕩,無憂無慮,那是何等的輕松自在!何以會貧弱,常因為自己不能充實,不能學而知之,不能學而能之,既無才又無能才會弱;而卑賤,是不知自愛,才被人輕侮;不知愛人敬人,才被遺棄,受人欺辱。古人說:「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生招致的卑弱侮辱,究其根源,與乏財貧窮,本無多大關系,但卻與其德行修養息息相關。

人生如同白駒過隙,恍然易逝,只有精神的富足,才能使一生獲得充實與幸福,甚至千百年後,還激勵著子孫後代,為萬世景仰。如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安貧樂道,至今為我們崇敬;而如石崇、和珅之流,縱然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卻成為歷史殷鑒。可見,人生的真實價值不在物質生活的富與貧。

其實貧,不見得是壞事。中華美德,源遠流長,而一個人處貧時,往往能歷練出許多美好的品德。如面對景氣不好,經濟拮據,自能學會勤儉持家,學會獨立生活的各種能力,忍耐上進。諺云:貧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孟子也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貧」反而成就了我們的德行學問的基礎。

處貧之時,人更容易發奮勵志。貧窮子弟,買不起書,所以更珍惜讀書的機會。晉代的車胤用放在紗袋中的螢火蟲來照明夜讀,孫康雪天靠雪地月光夜讀,兩人家貧致學,艱苦中發奮,成就了他們的青史美名。西漢有匡衡鑿壁引光勤讀,明朝宋濂年少家貧無書,常天寒地凍時步行百里,借書回家抄錄誦讀。清朝的袁枚總結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從發奮讀書這事看來,那些讓書束之高閣的紈?子弟,不得不感慨:真是禍福相依。

貧窮之時,家人更知互相體貼關懷,一個冷饅頭,也會舍不得一個人吃。而人也有不能忍受貧窮的,例如漢時朱買臣貧窮一時,妻子不堪忍受,改嫁他人,買臣後來做了太守,其妻後悔,但已覆水難收。古人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其中含藏著多少的情義!

處貧之時,也可顯露人的品性。人在貧窮時,能安貧樂道,不眼熱人家富貴,有所不為,有所不取,則可以看出其清廉正直。這樣的人即使以後得志發達,也不會對人傲慢驕橫無禮。墨子說:「貧則見廉,富則見義。」今日世風,忘恩負義者眾,這正不失為一面好鏡子,誠值得省思!

貧是人生之常,所以不必自慚,更不必引以為恥。孔夫子在泰山之野,遇到一位榮聲期的老者,老者彈琴唱歌,自得其樂,老者說:「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柳宗元在貧窮困乏之時,也寫信給朋友說,貧窮是讀書人的本分,就算自己瘦弱困乏,也甘之如飴。夫子常諄諄教誨我們:「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孟子則教誨我們應學大丈夫之行,要「貧賤不能移」。

其實,人生的幸福,感之於精神,物質只是外緣,若能真正看得開,一切順乎自然,也就不會計較貧賤富貴了。《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道出了人能在環境當中隨緣自在,何其重要。

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可貧者,是「貝」、名、利;惟不可貧者,是道、德、學。世事紛紜,真正的貧是我們喪失了精神的憑藉,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貧與富當中,我們是否能看得真切呢!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