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圖

明 謝時臣

絹本 設色 縱28.5厘米 橫26.5厘米 裱於日本 回流作品

 

  題識:
       柳葉山前一浦通,不曾牧養辟西東

      催科不到漁樵地,贏得風光入畫中。

謝時臣,中國明代畫家。生卒年不詳,字思忠,號樗仙。吳(今江蘇蘇州)人。工書法,長於隸書。擅山水,師法吳鎮、沈周,稍作變化,作品多構為長卷巨幛,以善畫水著稱,江河湖海,無不精好。又作山巒重疊,高聳險峻,筆墨或細密蒼勁,或勁健沈郁,或縱橫紛披,富有變化。有《溪山攬勝圖》、《策杖尋幽圖》、《武當霽雪圖》、《謫仙玩月圖》等傳世。

 

*-*-*-*-*-*-*-*-*-*-*-*-*-*-*-*-*-*

古琴曲:《漁樵問答》賞析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譔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樂曲采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描摹出漁樵悠然對話的神情。隨著主旋律的變化,并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水波粼粼,樵夫咚咚的斧伐聲。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側重於「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厚重的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是樂曲的主旨所在。

中國自古以來有漁樵耕讀的說法。民間的屏風上常畫有漁樵耕讀四幅圖。漁圖和樵圖畫的分別是東漢時期的嚴子陵和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耕圖和讀圖畫的分別是舜教民眾耕種的場景和戰國時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其中漁為首,樵次之。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云散。這種境界令人嘆服。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返回>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