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引

 

圖:秉燭夜游

(宋)馬麟

冊頁 絹本 設色 縱 24.8 厘米 橫 25.2 厘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馬麟(約西元13世紀),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濟縣),後遷居浙江錢塘。宮廷畫家馬遠之子, 曾任職南宋寧、理宗(1194~1264)兩朝畫院,位至祗候。作畫題材廣泛,工山水、花鳥,也擅長人物。其作品多進呈君王供賞玩或頒賜用,畫上常見有南宋寧宗、楊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題詩。

此圖取材自蘇東坡《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繪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廡,茫茫夜色中庭院燭光高照,映照園中海棠盛開。

一士人據太師椅當門而坐,品味幽靜月夜良辰美景。朦朧的幽霧,伴隨著鵝黃的月光,輕輕地降臨人間。黝黑的短亭、長廊前,朵朵海棠花姿瀟灑。馬麟對自然觀察敏銳,寫生功夫頗深,抒情小景工致細膩。高突的短亭與低回的長廊,呈現了宋人園林建筑的典雅;庭園里繚繞的香霧,若隱若現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沈厚單調,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作品有院體畫工整細致的特點,幽雅而又富詩情。  

*-*-*-*-*-*-*-*-*-*-*-*-*-*-*-*-*-*

古琴曲:《良宵引》賞析

古琴曲《良宵引》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是古琴初學者經常采用的入門琴曲,其曲譜最早見於明《松弦館琴譜》(1614),此書是虞山派的代表琴著,為《四庫全書》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譜,在古琴界頗有影響。該曲自隋代問世,於明代盛行至今,一直深受琴家的贊賞和重視,并收錄在《大還閣琴譜》、《天聞閣琴譜》、《自遠堂琴譜》、《五知齋琴譜》、《琴學初津》、《詩夢齋琴譜》、《醒心琴譜》、《琴心直指》等多部琴著譜集中。

所謂「引」,是一種文體名,大略如序而稍為短簡。在音樂中,它是樂曲體裁之一,同時也代表了一種曲風,有序奏之意。從題意看,這是一首描寫月夜輕風,良宵雅興的琴曲。樂曲結構精致,旋律婉轉,曲風恬靜,引人入勝,是小曲之中的精品。

全曲共分三段(也有分為兩段的),每段開頭都用基本上相同的曲調。第一段為「起」,第二段前半部分為「承」,將上一曲調移低八度。其後半段為「轉」。在段落結尾前用了許多濃重的「撮音」(雙聲)。第三段「合」,再現了和第二段開頭類似的曲調,并引入結束。全曲除了在「轉」的部分有較大的起伏變化外,始終貫串著「氣度安閑」的情趣,和作品的標題「良宵」的意思相切合。

樂曲的開頭用了和《烏夜啼》極為相似的泛音曲調,給人一種安靜、詳和的感覺,很可能是借用這個現成曲調,將人們引入夜色朦朧的意境。曲終時,它又變形再現,使首尾遙相呼應。上下八度,也給人一種很大幅度的上下起落的感覺。吟、揉、綽、撞、打圓等技術制造出來的彎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線,使音跡光滑圓柔,富於彈性。

《良宵引》雖為初學入門之曲,但節短韻長,清越和雅,「曲小而氣度安閑」(《詩夢齋琴譜》)。在音樂表現技法上,曲中運用泛音、進復、退復、吟、揉、打圓、撞等一些器樂化的特點,增添了曲子的優美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琴學初津》後記中說:「其中吟猱綽注,起承轉合,井井有條,濃淡合度,意味深長,洵美曲也。」在音樂表現意境上,冰輪初上,靜謐星稀,含縹緲凌云之致;曲調平淡、細膩,有中正平和之感。

在萬籟俱寂的秋夜,閑庭信步。一曲《良宵引》,清風入弦,絕去塵囂,琴聲幽幽,令人神往。

           參考資料: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
                        《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查阜西先生編輯
                        《從古琴曲〈良宵引〉——論虞山琴派的琴學宗旨》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