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僧蹤

 

温馨提示:此页面有背景音乐效果,欢迎惠听。 

   

 

秋山問道圖

南唐·巨然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56.2厘米,橫77.2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巨然,中國五代南唐、北宋畫家,僧人。早年在南唐建業(今江蘇南京)開元寺修行,後居開封開寶寺。擅長山水,師法董源,雖屬江南畫派,但其畫風兼得南北所長,筆墨秀潤而蒼勁渾實,《秋山問道圖》可以說是巨然現存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此《秋山問道圖》縱156.2厘米,橫77.2厘米,屬絹本水墨。上部一峰高聳入云,中部群山合抱,小徑迂回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林木偃仰,碎石臥溪,蒲草迎風,山間三二茅舍坐於其中,柴門洞開,隱居的高仕點出「問道」的主題,觀之令人不禁幽情思遠。全畫布局沉穩有致,虛實呼應,大氣磅礡卻不失江南畫風的靈秀。山體的烘染,陰面以濃墨渲染、兼襯有苔點如墜石飛落,凸顯了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空靈卻不失精神。長、短披麻,中側鋒并用,墨之焦、濕、濃、淡、枯渾然成景,躍然紙上,滿紙嵐氣清潤,盡得自然之天真。

   明畫家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里說:「凡畫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處非邃密,即曠朗水邊林下、多景所湊處是也。二曰目之所矚,或奇勝,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鳥去是也。三曰意之所游,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處是也……寫長景必有意到筆不到,為神氣所吞處,是非有心于忽,蓋不得不忽也。」這種以有限表現無限,造化與心境交融的意境,暗合了佛門禪宗出塵離俗,超然空靈的思想境界。身為僧人兼畫家的巨然,自然更有一份對世間萬象的深刻剖析。筆下的《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生機盎然,更在畫境之中讓人體會著一份「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自在豁達。或許這正是畫家內心所尋求的那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意吧。

*-*-*-*-*-*-*-*-*-*-*-*-*-*-*-*-*-*

 

琴簫合奏:《寒山僧蹤》賞析

自古以來,琴簫古樂,以其和靜清遠的音樂品格,寄寓了眾多文人雅士的蘭心傲骨和遠塵離俗的處世心態。而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古樂器,依然在今日的時代里,傳遞著它一份誠摯的情誼和高潔的情操。

此曲琴簫合奏的《寒山僧蹤》,收藏在一張名為《云水吟》的音樂專輯中,是一曲清涼入心的佛韻。由著名作曲家陳大偉譜曲,古琴傳人龔一以及洞簫演奏家羅守誠,聯合演繹了這一曲幽深澹遠的出塵絕音。琴聲澹泊,簫聲悠遠,兩廂映照,傳神地詮釋了「僧蹤何覓」的千古禪機。

全曲由沉郁清遠的古琴領音而動,隨後淳厚綿長的簫聲成為主旋律貫穿流動,如清泉流淌,如山風過耳,空靈之韻頓時從天際徐徐飄來,仿佛置身山色空蒙的清涼月下,隨著樂曲去探問那漫漫蒼山,去跟隨那一份千年的尋覓,叩問心靈難解的謎題,虛清悠揚,如訴如語。令人不禁想起了與之珠聯璧合的一首佛偈《寒山拾得頌》,佛偈巧妙地把兩位得道的唐代大師寒山與拾得的名字,涵藏在詩句中,表的是寒山鳴鐘,拾得落葉,卻意寓著一份洞徹紅塵世法的通達智慧。

寒山拾得頌
夜客訪禪登巒峰
山間只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
心念浮動
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
回眸處
靈犀不過一點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鳴鐘
聲聲苦樂皆隨風
君莫要逐云追夢
拾得落紅
葉葉來去皆從容
君何須尋覓僧蹤

一曲喚醒心靈的梵音,一首破迷開悟的佛偈,在清音與慧語中完美地為世人揭示了人生的一個重要命題,令我們有了一份「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釋然。

世人因紅塵之困尋禪問道以求解脫,登峰越嶺,所見仍舊是一片迷霧朦朧。「夜客訪禪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朧」,此情此境一語鋪開眾生的迷茫,何處才是解脫處?何處方能尋覓到究竟的智慧,指引人生之路?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滲透著無盡佛理的字句,一語點破世間人心念涌動,求之而不得,得失難以心安的思潮起伏。然而,人生富貴如浮云,是非成敗轉頭空,常常苦心追尋的東西到頭只不過是一場人生空相。

塵間的紛呈世相,在浩瀚的智慧中都云煙淡去,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實在是無需一味執著。「苦樂隨風,來去從容」,毋要逐云追夢,尋覓強求。

禪機處處蘊藏在天地間,在自然中,正如那寒山的晨鐘暮鼓,拾得的自在落葉一般,看得清楚之時,「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用心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利益得失,順逆樂苦,皆能泰然處之,便是自在從容地走在智慧人生的大道上了。

整首曲子古琴與簫聲平分秋色,法度嚴謹,完成了云和水的兩相遙望。如入定的老僧,如訪禪的夜客,在心靈深處一問一答,一切隨著琴簫的張弛,盡在不言中。借用無德禪師對此曲的評價:「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讓我們隨著這一曲世外清音,將心靈安頓下來,化去心底那絲絲雜念,唱響心靈的清歌。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