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局部四


局部五


局部六

 

 

富春山居圖

元?黃公望

長卷 紙本 水墨 縱33厘米 橫636.9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富春山居圖》賞析

被譽為「畫中之蘭亭」的《富春山居圖》,乃元朝畫家「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的代表力作。全圖為淺絳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約640厘米,取材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山水景色為背景,將兩岸層巒疊嶂,草木華滋,嵐光云影的美景,盡收其中。可謂「山之玲瓏而多態,水之漣漪而多姿」, 數十處峰巒,各具情致,樹木雄秀蒼莽,變化豐富。茂林村舍,漁舟小橋,亭臺飛泉,遠近虛實,疏密有致。實乃布景得天真,情景相融,如入物我兩忘,云水無心的妙境,令人目不暇接。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然中年波折,頗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大器晚成,時近八旬,完成了這幅堪稱中國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全圖用墨淡雅,筆意簡遠,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并用,極富於變化,深得董巨(董源、巨然)筆意,披麻皴溫潤秀朗,兼之乾筆皴擦,用筆凝練,心畫合一,猶如將其一生的經歷融進了繪畫之中,加之晚年安貧樂道,落筆安詳,對筆墨運用有其獨到的理解。首創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的「淺絳法」,對後世水墨山水畫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畫卷《富春山居圖》自問世以來,經歷了頗為坎坷的人間旅程,幾經易主,充滿了傳奇色彩。明清兩代時期,曾為許多畫家輾轉收藏,後來到了一位吳姓收藏家手里。因愛畫心切,收藏家臨死時,囑咐家人將《富春山居圖》等書畫作為他的殉葬品,一同焚化,幸虧他的侄兒不忍這幅名畫化為灰燼,及時從火中救出此畫,才得以保存下來。但畫的開頭和中間部分已被燒毀,從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成為前後兩段,以後三百多年中這幅畫就分兩段在人間流傳著。前段稱為《剩山圖》,幾經周折,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較長稱為《無用師卷》,解放前夕運往臺灣。

如今輾轉人間六百余年的《富春山居圖》,仍舊在那古舊微黃的紙本里,靜靜地向世人述說著它的歷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相信珍視傳承先人的文化遺產,才是我們對先人最恭敬和最感恩的報答。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