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音藝苑 < 藝苑亭

 

傳燈之歌

— 傳承文化 留住祖根 —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有一首廣為傳頌的歌謠——《傳燈》,無論大大小小的慶典活動,人們都會深情地唱起這首歌。《傳燈》之歌,已化身為一盞傳承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明燈,深深根植於人們的心中,點燃了華夏子孫的無量心光,成為華人社會的精神支柱。

  這首歌是這樣唱的:

每一條河是一則神話,從遙遠的青山流向大海。
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把漫長的黑夜漸漸點亮。
為了大地和草原,太陽和月亮,
為了生命和血緣,生命和血緣。
每一條河是一則神話,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
每一條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盞燈都要燃燒自己。

  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心中,《傳燈》不僅僅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詩歌,她還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象徵。人們在歌唱過程中,還發展成為一種活動儀式——傳燈,相互點亮著一盞盞燈火,象徵著文化傳統的一代代傳承。

  尤其在中秋節的晚上,清涼如水的月光,牽動起人們心中對故土親人的無限思念。當海風拂面吹來,成百上千的華人團聚在一起,在草場上、山坡上、海岸邊,滿懷深情地唱著這首歌,可以不斷傳唱幾個小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盞盞燈火在老、中、青、少幾代人的手中,從一雙手到另一雙手傳遞開去,望著風中跳躍的燭光,追憶先輩披荊斬棘創業維艱,沈思華夏道統承傳的任重道遠,人們心潮起伏,洶涌澎湃,悲思的淚水,忍不住汩汩而下。

  馬來西亞詩人小曼在《馬來西亞華人圓一個文化緣》中寫到:

  「一九八七年中秋節,有一首歌在寬柔中學臨海的草場上唱起來。當時明月初昇,海上清風徐來,廣闊的操場上漸漸亮起一盞又一盞的彩紙燈籠,興奮提燈的是童顏,顫顫為孩子點燈的是白發,歌聲里這個象徵文化傳統代代薪傳的溫馨儀式就叫「傳燈」。而那首從這里唱開,而後傳遍馬來西亞的歌,就是新加坡詩人杜南發和張泛兩人詩曲合創的《傳燈》。當歌聲在遼闊的空間里愈唱愈遠,孩子們的燈籠漸漸在草場上匯成一個燈火搖晃的大圓圈時,一點又一點的燭光,也從一雙又一雙小心在風中呵護的手掌里逐漸傳開去。慢慢地,有人開始從歌聲和燈火里感觸到文化長河的淙淙水聲而淚濕滿襟。」

  《傳燈》是歌聲,是心聲,是一種堅持和自我期許的信念和信心,是一個時代自然呼喚的聲音。在動人的歌聲里,有山水歡悅的溫暖,有生命承諾的熱度。臨水燃燈,水火就有交會的可能。歌詠相傳,世代就有對話的因緣。

  聽著《傳燈》,唱著《傳燈》,每個人的心中驅走了疑惑,點亮了責任,也點著了希望。是的,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為了生命和血緣,都要燃燒自己,永遠不滅,照亮人心,溫暖社會。

  《傳燈》告訴我們,民族文化的河流,不論流向何方,流過漫長的黑夜,但總會有一盞盞「燈火」,勇敢堅強地承擔起點燃「一脈香火」的使命,為的是讓「生命和血緣」繼續傳承;為了留住我們不斷延續的生命之根,每一盞燈都有燃燒自己的決心。

  在悠揚的樂聲中,讓我們真誠祈愿:期待著那一天,萬涓匯流,融成大海,綿綿的歲月凝聚在一刻——祖先至德至善的心念,注入我們的熱血之中,成為永不枯竭的力量,在光光互映下,重現華夏文明的萬代光芒。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

相關鏈接: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