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學問,就自家身上切要處理會方是,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來。然圣人教人,須要讀這書時,蓋為自家雖有這道理,須是經歷過,方得。圣人說底,是他曾經歷過來。

【譯文】
學問,必須從自己人生最切要的方面來加以理解,那讀書已是第二位的事情了。自己身上,人生的道理都已具備了,不需要外面添加進什麼。但是圣人教導人們,需要讀這個書時,大都因為雖然自身具備了人生的道理,然必須要親身經歷體悟過,才能懂得。圣人說的,都是他曾經歷過的,體悟而得的體會。

【原文】
學問,無賢愚,無大小,無貴賤,自是人合理會底事。且如圣賢不生,無許多書冊,無許多發明,不成不去理會!也只當理會。今有圣賢言語,有許多文字,卻不去做。師友只是發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師友如何著得力!

【譯文】
學問,不論賢愚、大小、無貴賤,都應是人本來就該懂得的事。如果沒有圣賢之人,沒有許多圣賢之書,沒有許多圣賢所闡發的明確的道理,難道就不去理會,弄明白它了嗎?也仍然要去理會的。如今有圣賢說的語言,有許多文字,人們卻不去學習。師友們只能是把道理闡發明確。個人如果不自己發憤向前,師友們無論如何是沒有辦法的。

【原文】
讀書以觀圣賢之意,因圣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

【譯文】
通過讀書來認識、體悟圣賢的思想,憑藉圣賢的思想,去認識、體悟自然的道理。

【原文】
開卷便有與圣賢子相似處,豈可不自鞭策!

【譯文】
打開圣賢之書,就發現自己與圣人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難道還不勤奮自勉、努力進取嗎?

【原文】
讀書,放寬著心,道理自會出來。若懮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
讀書,須是知貫通處,東邊西邊,都觸著這關捩子,方得。只認下著頭去做,莫要思前算後,自有至處。而今說已前不曾做得,只怕遲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個難,又怕性格遲鈍,又怕記不起,都是閑說。只認下著頭去做,莫問遲速,少間自有至處,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補填。莫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少間擔閣一生,不知年歲之老!


【譯文】
讀書時,應放寬心,道理自然會理解、懂得。如果心情非常懮愁,急迫,終無法悟出書中的道理。
讀書應了解書中的貫通處,不論東邊西邊,都能接觸到這個扭轉點才行。只低下頭努力去做,不要思前想後,自有到達之處。如今說以前沒有做過,又怕遲晚,又怕做不到,又怕那個太難,又怕自己笨做不出來,又怕記憶不起,這些都是閑說。只管低下頭努力去做,不要關心快慢,很快就會有收獲。即使是以前不曾做過的,現在更應下工夫將它完成。不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耽誤自己的一生,不知不覺中年歲已老。

【原文】
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圣賢言語本自分曉,只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

【譯文】
學習者讀書,大多是因為心不在焉,所以不能徹底明白書中的道理。圣賢的言語本來就明白曉暢,只要稍微用功,加以留心,自然會明了其中的道理。如果是專心致志地去讀書,怎麼會有不明白的呢!

【原文】
董遇挾經書投閑習誦,人從學者,不肯教之。云:「先讀百遍,而義自見。」欒城云:「看書如服藥,藥多力自行。」讀書者當作此觀。

【譯文】
三國時的董遇平常總是帶著經書,一有空閑就認真習誦閱讀。別人來向他求教,他往往并不直接講解,而是說:「讀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意旨。」蘇轍也說過:「看書就像服藥,服的多了,自然就會發生效驗。」讀書人應當從這些話中得到一些啟迪。

【原文】
顏之推云:「吾每讀圣賢之書,未嘗不肅衣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辭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溫公謂其子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計,然當知寶惜。今釋子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趙子昂書跋云:「聚書藏書良匪易事,善觀書者澄端虛,凈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隨損隨修,隨開隨掩,後之得吾書者,并奉贈此法。」讀書者當作此觀。

【譯文】
北齊顏之推說:「我每次讀圣賢的書籍,從來都肅然起敬,衣冠整潔地閱讀。廢紙上寫有五經辭義和賢達姓名的,也不敢拿來接觸污穢的東西。」司馬光對兒子說:「商人一心收藏金銀財寶,讀書人就只想著讀書,要知道愛惜書籍。佛道兩教的信徒尚且知道敬奉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難道還不如他們嗎?」趙子昂在其書後寫下這樣的話:「收集書珍藏書,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善於讀書的人,要意念專一,不生雜想,揩凈案幾,焚燒好香。看書時不能翻卷書脊,不能折起書頁的角,不能用指頭指點文字,不能手沾唾液翻揭書頁,不能用書籍當枕頭,不能在書中夾帶名片,書籍破損要隨時修補,不看書時要隨手將書合上。以後誰得到我的這部書,請按上述方法實行。」讀書人應當像他們一樣養成愛惜書籍的好習慣。

【原文】
顏之推曰:「校定書籍亦不容易,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徐鍇處集賢,朱黃不去手,非暮不出。嘗詣其家曰:「吾直寄此耳!」少精小學,故所讎書尤審諦。朱晦庵答楊元范書曰;「字書音韻,是經中一事,先儒多不留意。然不知此處不理會,卻枉費了無限亂說,牽補而卒不得其意,甚害事也。但恨早衰,無精力整頓耳。」讀書者觀此。

【譯文】
顏之推說:「校定書籍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沒有把天下所有的書看遍,就不能對他人書籍文章胡亂涂改。或者那本書認為是錯的,而這本書卻認為是對的;或者是大同小異,或者是兩部書都錯了,不能偏信某一部書。」南唐徐鍇在任秘書省正字一職時,用於校書的朱砂和雌黃從不離手,不工作到天黑不回家。曾經有一次回到家中說:「我不過是寄宿在這里罷了!」由於他早年就很精通字詞訓詁之學,所以他所校勘訂正的書籍特別精審謹嚴。朱熹給楊元范回信說:「字書音韻,是研究經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前人大多數都不太留意,豈不知在這個問題上不注意,就很容易主觀臆斷,牽強附會而抓不住真正的意思,害處很大。可惜我自己年邁力衰,沒有功夫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了。」讀書的人應當對書籍的音義校正給予足夠的重視。

【原文】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次,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嘗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之懮,則不敢惰,四益也。(張子《經學理窟》)

【譯文】
普通人教育小孩,也會有所收獲:約束自己不三心二意、隨心所欲,這是第一個好處;教了別人幾次,自己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這是第二個好處;面對學生自己一定要衣冠端正,講究儀表,這是第三個好處;常常感到自己水平低下而誤人子弟,并且為此擔懮,因此努力不懈,不敢掉以輕心,這是第四樣好處。

【原文】
先生嘗曰:「敬敷五教在寬,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則是為教者當以寬容存心也。今日學中大體雖要嚴密,然就中節目寬緩,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長,必一事有所短,千萬不同,遽難以強之也。《學記》自『一年離經辨志』至『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其始終節次,幾多積累,必不可以茍且致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又當隨其學之所至而漸進也。蓋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許魯齋集?附錄》)

【譯文】
先生曾經講過:「恭恭敬敬地布陳五教在於寬容,君子通過施行政教就考慮到了政教沒有窮盡,寬容能夠保證民眾幸福無疆,這就是教育人的人應當把寬容牢記在心的原因。今天的學者中的大多數對學生的要求雖然嚴格,然而其中具體的項目還是寬大舒緩的,大概因為人的資質高低不一,有早成才的,有晚成才的,有可以成就大業的,也有只能做小事的。況且擅長於某一方面,必定不善於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都不相同,很難勉強把他們整齊劃一。《學記》中的『過了一年看學生對經文的讀斷并進而考察他的志向、品行』到『過了九年明曉了某一類事物的道理并且能觸類旁通,獨立思考,能堅持一己之見,不隨便動搖』,其開始結束的次序,經歷了無數次的積累,是一定不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得來的,因此教誨別人不要半途而廢,既要根據他們各人的資質高下因材施教,又要按照他們學習的范圍程度而循序漸進。也許教育人和使用人正好相反,用人應當用人的長處,教育人應當幫助別人認識到、并且彌補自身的短處。」

選自《讀書十六觀》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