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務,非人之為;心自甘之,以為己度;厄易不虧,始終如一;進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眾人尊之,而聲名自顯,榮祿自至,其勢然也。
又有內折外同,吐實懷詐;見賢而暫自新,退居則縱所欲;聞譽則驚自飾,見尤則棄善端。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怨一人則眾人疾之,害一害則眾人怨之。雖欲陷入而進,已不可得也,只所以自毀耳。顧真偽不可掩,褒貶不可妄─舍偽從善,遺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適泰可以弘矣。
貴賤無常,唯人所速。茍善,則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茍不善,則王公之子反為凡庶。可不勉哉!
【譯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為了謀求好的名聲,也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是發自內心的意愿,認為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無論處境困厄或通達,都不會減損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終都是一樣。向前合乎神意,退後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眾人尊敬他,他的名聲自然顯揚,光榮利祿自然來到,這是情勢必然會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卻內藏心機;談吐聽似忠厚,其實心懷詭詐。聽到人家對他的贊美,就十分驚喜而且更加自我矯飾;一旦被人怨責了,就立即喪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聲或地位時,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責怪一個人,眾人就厭惡他;他陷害一個善人,眾人就怨恨他。這時,即使他想陷害別人而求取晉陞,也不可能,只不過敗壞自己罷了。而真與假是無法掩飾的,褒揚及貶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棄虛飾做作,遵循善道,拋卻主觀專斷,多觀察別人的長處,就可以通達,無所蒙蔽;若能夠去除專斷及私心,多方為他人設想,遠離滯礙兇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廣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麼平民的兒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兒子,也會成為平民。能不勉勵自己行善嗎?
選自《中國古代座右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