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弟子规》十余年之反省
曾老师 诚敬仁书院
自2012年踏入传统文化的学习转眼已有13个年头,当时还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面对诸多的心理患者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家,自己也很苦恼,不断在寻找方法。有缘接触到传统文化论坛和传统文化学校的学习,深感唯有传统教育方是根本解。故安顿好工作,准备踏上传统文化学习的道路。
回到老家,先是找到家谱,连上祖先的根方知自己是曾子的第七十八世孙,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是曾子后裔,内心顿时肃然起敬,也更坚定了接下来要走的路。同时听村上老人说:“我们附近有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大家族——义门陈,同族而居15代,3900余口,历时332年不分家。”亲临参观学习很是震惊,没想到自己身边就有这么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于是开始踏上了北上求学的道路。刚开始主要是接触传统文化论坛、幸福人生和《弟子规》的学习,《弟子规》1080个字,113件事牢记在心,也明白《弟子规》是用来做的,每天早晚一遍,用来对照纠错。老师也常教导,“慕贤当慕其心”,可我并不了解贤者的心,眼睛习惯了向外看很少能察觉己心。只知道那时情绪很激动,看到传统文化的典范汤池小镇真的很震撼,很是令人向往。内心涌动着要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也要像大家一样出来做义工。学习《弟子规》其实与自己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很相应的。年幼在家庭生活中祖辈父辈都是这样言传身教的。可十几年接触的西方教育让自己的内心已经不再那么单纯,有了知识不经意间已看不起父母了,对农村的老家也充满了偏见,希望离家越远越好。只有短短三个月的学习,注定后面是要走弯路的。刚开始学习落实《弟子规》,从外在做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在学习班上很快就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学习结束就开始做义工。在后面团队里凭借自己教育出身的背景和教学培训的经验很快就成了团队里的骨干,这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弘扬传统文化。回到江西看到传统文化才刚起步,还只是停留在论坛宣传初期,而自己在外地已经开始投身孝心村样板工程的建设。故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在家乡把传统文化弘扬开来。家乡人民对于我这种亲近过大德,有参加过学习班,而且有身体力行经历的人视为“宝贝”,故得到诸多长辈的护念。自己当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想着让家乡人民也能接受到这么好的传统文化。什么领导,专家,学者,教授都没放在眼里,也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常得罪人而不自知。打着“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的旗帜,搞培训,做论坛,培养师资,不知不觉自己就成了江西传统文化圈子里的小“名人”,随之而来也少不了大家的恭敬、赞叹和供养。虽是在做义工,有供养,还有众人的尊重,生活能过的去,故家庭对我也没有太多反对。但是自己德不配位,很少亲近老师,后面多是看视频自学不得其要,个人主观意识太强,加上众人的宠爱,让这颗本不安分的心又增加了几分杂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在形式上也时常走极端,常标榜自己是学传统文化的,见人就谈《弟子规》,送《弟子规》。绝对素食,过午不食,让家人和亲戚都有些接受不了;时不时还会用《弟子规》的标准来挑剔家人,这也是家人所不能理解的。在外面随着大家的信任,有些老师直接把孩子从体制中带出来给我教,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根本教不了,明白那时只是把《弟子规》当作漂亮的外衣用来装扮自己而已,忏悔反省也只是口头情感上的,并未从心底去感知改变。从未接触过圣贤经典的熏陶,内心又何来的底气和信心。靠着《弟子规》的外衣和复讲幸福人生,借助老师的视频,搞搞短期培训、论坛还可以,时间久了发现经过短暂培训的义工们,一个比一个能讲,一个比一个有激情,自己也在问自己,何为真正的传统文化,深感自己学习中华文化的路还很长。现在想来,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乱象,不过这种热闹的场面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告一段落了。自己也随着孩子们的缘分,再次踏上了求学的道路。

2016年底,我又一次北上参加为期一年的师资班四书的学习,这也是符合当时师长所指导的方向。老师指出发豆芽的教育和开发本性的教育区别。如果只是学样子,很快就能学会,可是豆子泡在水里很快就烂掉了。而开发本性的教育就像整理土地一样,土地整平了种什么长什么。能制心一处,自然彰显本善。方明白定心很重要,从心里长出来的才能自然长久。此时没有像以前一样天天喊着《弟子规》,标榜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开始全身心落实《弟子规》中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每天读诵,默写圣贤书,和圣人在一起。一时圈子也变小了,屏蔽了以前的一切信息,只和父母联系。一年只有端午、中秋、春节才放假回去。学习围绕四书展开,其他书必须经过老师同意才可以读。学习中很注重方法、次第和功夫,落实《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进行指读,将经文印在心里;“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一部经一部经熟背过、抄过、默过,方能学习下一部经典。“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每天一点点的积累,通篇四书默写七轮全对,方可深入学习别的内容。每天课堂上背默四书,生活中口不离经,饭后经行,甚至睡前都是《孝经》伴着入睡,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过着这种简单重复的日子,让以前那颗自以为是,焦躁不安的心也终于找到归处。穿衣、吃饭、走路等生活点滴都把自己的心安在圣贤书里,口不离经,心不离圣人,慢慢放下面子面对不完美的自己,从带班、下厨房、挑粪、劈柴、倒垃圾、下厨房、到生活维修等杂事皆有磨炼,让自己回归到一个真实的正常人。不再用《弟子规》的外衣来包裹那颗已千疮百孔的心,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所谓“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再陷入内心的懊悔当中,把心安于经典。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何其自在。在经典的熏习和实践的磨炼下,近距离感受圣人的思想,指导自己仁义礼智人本具之,通过不断的沉淀反省,内心安定了许多,对中国文化也更加充满信心。深感内心的安定尤为重要,生活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谓“素位而行”。太太也由衷感叹,那个曾经被鲜花掌声冲昏头了的先生终于又回来了。但是学习过程总是反反复复的,习气使然,和孩子们进行背书、默经、练功比赛,不经意间会掉入名利得失中,比谁背的快,默的对,写的漂亮,患得患失而忘了安定自己的心。随着在学堂泡久了,时常倚老卖老,面对学生超过老师,曾经的下属变成自己的领导,内心还有名闻利养,不能平静接受,深感还需不断的历练。当时妻儿都一起在学堂学习,一切都还算平静,上班领工资也不用再背负被人供养的包袱,故家人还算支持,只是对孩子没有在体制内读书,有种种担忧。我们在这样平淡的生活中,相对平稳的度过了七年。


世事无常,2023年底母亲病故。在家照顾母亲五个多月的时间里,让我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生命的无常;看到农村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独;看到农村还有祠堂,有历代的祖坟,有家谱,有村落及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大家族,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传承难得的见证。母亲走了,曾经那个温暖的家好像少了半边,只剩下父亲仍在田地忙碌的身影,可是精神体力已大不如当年。家这片天地需要自己去撑起来,给父亲以安心,给妻儿以温暖,家已不再是自己只知索取的地方。于是自己选择留在老家,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利益到族人乡里。开始时父亲很是反对,觉得年轻人回农村没有前途。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学习,自己深信只要对大家有益,肯下力,老人所谓的前途只是自然的结果。老天眷顾,今年二月份,杨老师团队入驻义门陈,离家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成全了自己在家门口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在这里与最初学习的启蒙老师相遇,如此缘分促成了在我家举办东佳书院首届多元德艺师资基础班,慢慢也得到了父亲的理解和支持。学习中我又重新拿起了《弟子规》,虽然有些生疏,但还是很快就能背下来。老师每天早上分享《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运用,此时听来好像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就像老师倡导的多元德艺,七分德三分艺。《弟子规》是礼,礼是“六艺”之一,用心端正,生活中注重细节,举手投足,穿衣吃饭,说话做事都合乎礼节,自然让人赏心悦目。曾经是《弟子规》把自己带入传统文化,可不慎却把自己装扮成了伪君子推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前沿;后又打破外壳回归到内心的安宁而忽略了外在该有的形象;到现在看到同仁们端庄的仪容和优雅的言行而不失内涵,各个才华横溢,深感这是中华文化给大众展示出来该有的形象。这样才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大众有信心,不至于边缘化。此时也更能理解为什么要做多元德艺?中国文化本来就是道德和艺术的结合。《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当内心安定,处在所做之事皆是艺术,是自然生成的结果。《弟子规》作为多元德艺的一种,我们既要背后的道德,也要外在的形式,这样方能尽善尽美。现在落实“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如此照做,只觉得内心安定了许多,少去了强忍和对立,至于事情具体该怎么做,可以从实际出发。就像我的大儿子进体制读书的问题,这是父亲和我最容易产生矛盾的话题,自己不执着了,其实时节因缘到了,自有安排。通过暑期准备,九月份大儿子如期在乡镇学校上四年级。一方面是在家里办的夏令营,让我见证了多元德艺安定身心的功效,可以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另一方面孩子晚上、周末都住在书院可以得到多元德艺的熏陶,学校的课程也基本能跟上,也期待孩子能为大众探出一条传统文化和体制接轨的道路,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受益。平时读书、讲话依照“凡道字,重且疏,勿急疾,勿模糊”,发现身心更容易安定,而且声音也变得更加悦耳,这即是对他人的尊重,也看到自己还有诸多潜能。练字时想到“字不敬,心先病”,马上就能先把自己的心拉回来,自然写出的字也干净有力。这也就是老师所强调的基本功,让我们身心安定之法。深感学不好不可再把责任怪在《弟子规》上,所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由此也更明白多元德艺之宗旨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根本在教育,技艺只是道德展现在外的形式。老师有一次给领导介绍多元德艺,开门见山的强调“我们做的是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老师也是在教育我,把我的心从美丑好坏上拉回来,从艺入门,讲求立德修身,一步一步把我引向大道,这是教育方向之所在。而从技艺走向艺术只会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离大众也越来越远,这与教育的方向完全相反。自己现在学习起来心安定了许多,不着急,不攀比,方法对了,难得的是持之以恒,相信自然水到渠成。此时对于《弟子规》每一条内容也欣然接受,不再畏难,也不执着,更不再去要求别人。深感《弟子规》是做人的基本功,每一句都是安定身心之法,也能让人得欢喜,所谓“自利利他”,论语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经历了十多年的传统文化的扎根学习,自己其实仍是一个小学生,还在扎根的路上。一本小小的《弟子规》曾一度推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角落,被大家所追捧,接触过会背的不少,而真正受益了多少看看当今文化的弘扬就可知晓。这一路上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对《弟子规》进行谴责,说是满清束缚汉人的工具,不合乎人性。末学不敢妄加评断,只能以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供大家参考。深感文化的传承需要好老师,需要谦虚受教,需要持之以恒。很庆幸自己还在这条路上,感恩祖先的护佑,感恩一路上老师的教导,也感恩自己一路的坚持。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
www.dfg.cn
前页 / 后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