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生活学堂 每周经典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母亲的心声

——《弟子规》是我和女儿的救星

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是《弟子规》拯救了我和我的女儿。我要将我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父母不再重蹈我的覆辙,让更多的人不再重走我的弯路。

女儿在很小的时候,我和丈夫让婆婆把孩子带到了农村。一直到上学前才将女儿接回到身边,但在女儿小学6年间,我们又都常常忙于工作,很晚才回家。直到孩子进入中学后,女儿在学校的表现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是面对女儿,我们却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

从此后,我的神经随时都绷得紧紧的,变得敏感、易怒。我开始跟踪孩子,追问孩子的行踪。那时,我的家里时常传出吵闹声,而我也整日在紧张的情绪中度过。羞愧、焦虑、伤心、痛苦时时折磨着我。 

多少次,为了避免女儿和不好的同学玩,我去学校接她,她要么从后门跑了,要么对我说:「你不要来接了,又丑又老又矮。」

有一天晚上,女儿不做作业,我把从同学那儿打听到的作业告诉她,她又吵又闹,还将一瓶墨水摔在了刚装修好的木地板上。

一个下着冬雨的夜晚,为了寻找不归家的女儿,我像疯子一样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歌舞厅、网吧、电子游戏厅,我见人就问,看着别人反感愤怒的目光,那一刻,我的屈辱无法言语。直到早上6点多,等在校门口的我才见女儿从网吧回来。

我和丈夫面对孩子的状况一筹莫展。精神垮了,身体垮了,经济也损失了。 

就在我们走投无路并极力寻找教育孩子的转变方法之时,我有幸接触到了《弟子规》。这时我开始为自己做的许多愚蠢的事而惭愧:我常抱怨老人迁就孩子,指责丈夫宠爱孩子,抱怨孩子不听话,可我呢?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我的身上。我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又着急又无奈,总是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孔与女儿相处。更为糊涂的是,我还整天监视、跟踪女儿。 

是《弟子规》和「幸福人生讲座」使我由一个糊涂的母亲变为一个清醒的母亲。从此我决心彻底改变。首先改变自己,女儿放学回家,我面带微笑地迎接她,女儿说:「妈妈,您的更年期过了。妈妈您以后就天天这样,一放学我就回来了。如果您以前就像现在一样,我就不会惹您生气,让您伤心了。因为回家就要挨骂,上课就想着如何和您斗智斗勇,不听讲又被老师骂,哪有心思读书,我都想去死了。」

听到女儿跟我说了知心话,我的眼里盈满了泪水,心里涌起了暖流。 

短短四个月时间,女儿的变化很大,对人有礼貌,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努力学习,成绩也从班上的50名上升到29名。《弟子规》使我们的家庭变得和谐温馨,家里的吵闹声也变成了琅琅的读书声。 

女儿的行为转变得这样快,连我都没想到,我只是尽了一个母亲的责任而已。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在家庭的和谐,子女的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我和女儿的这些经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努力学习圣贤教育才能把这个角色扮演好。

要改变别人,首先改变自己。是《弟子规》改变了我,挽救了我的女儿。 

——张妈妈

编后语: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简单的八个字提醒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应该反求自己的原因。文中这位学《弟子规》的母亲通过反省力行,转变了孩子,转变了家庭,证明了「反求诸己」是一剂转变境界的灵丹妙药。

在现实中,我们想要改变别人很难,甚至有时会在一件事情中转来转去,求出无门,到最后才发现,还是改变自己更容易,对事情更有帮助。

相反,遇到事情眼睛一直朝外看,像手电筒一样不停地探照别人,结果越照就越会把事情的责任往外推,就会拼命要求别人改变,本来是希望周围的境界好起来,但这样一颗外求的心,又有一些控制在里面,最后不仅于事无补,可能还会使事情更糟糕。倘若达不到自己的愿望,难免又会怨天尤人,真是有求皆苦!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被境界转过去,一种是把境界转过来。这位母亲,在遇到问题之初,是忙着查找别人的不足,不仅没有解决女儿的问题,还产生了母女之间的新问题,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这就是被境界转了。

后来,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了智慧,做到了「反求诸己」,把目光收回来,时时看着自己应该在境界中做什么,努力修正自己,涵养自己的德行,才感化了女儿,转化了境界。

于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个事实:我们变了,才发现周围的世界全变了。是自己的转变,使个人、家庭、集体朝向了幸福的彼岸。

所以,不管什么事情来到我们面前,先要保持冷静。看看我们自己在这个事情当中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我们所做的对事情有益吗?如果什么都还没有做,那就看看我们到底还可以做些什么。人生下一盘好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难的是,面对一盘糟糕的棋局,如何扭转败局,下好它,这才是勘验我们的真功夫。

真功夫在哪里?学问深时意气平,时刻保持理智,时时在「反求诸己」的状态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我们自己也时时会在境界中得到提升。

感恩这位母亲把自己教子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但愿会给朋友们一些启迪。

感谢网友供稿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编辑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