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孔子故事系列》引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我国两千五百多年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自汉武帝以来,历代无不以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儒家学说为经世济民的大道,并尊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与「万世师表」。他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崇敬,而且得到东南亚及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如今,这位至圣先师的思想和学说,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地,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他曾经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实施礼制,不到一年,中都地区秩序井然。后来,孔子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兼摄相事,参与国政。孔子在鲁国任职四年,鲁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以「小康」闻名于各诸侯国。期间,孔子还参与了外交、军事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

其后,由于受到权臣的排挤,政治理想不能在鲁国实现,孔子弃官,率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德治」的主张。自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九七年)离开鲁国,到鲁哀公十一年返回(公元前四八四年),历经十四年,孔子先后访问了卫、陈、曹、宋、郑、蔡等国,风尘仆仆地拜会了七十二位诸侯和数以百计的朝野知名人士,历尽艰辛,壮志终未得展。在六十九岁的时候,孔子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生活,返回鲁国故土。

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真挚热爱和承前启后的强烈责任感,孔子把晚年的主要精力,致力于古代文献整理和教学育人上。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著春秋,把祖国的文化系统地加以整理、继承,使文教大宣于世,奠定了代代相传的中华道统的基石,教化之功,横贯古今。

孔子在政治上最大的抱负,是推行仁政,但一生最大成就却是教育。在孔子以前,教育属于贵族的特权,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为后世学术平民化的开端。他弟子三千,深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诚为教育内容根本的指导。他与弟子的深厚关系是道义的结合,华夏道统的承传,就靠师生的传受,维系不坠,绵绵不息。故后世云:「若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

孔子一生为学行教,一切以仁为本,以礼为先。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为中心,具体的实践方法,则为尽己之心,推己及人,亦即「忠」「恕」二字。其后经门人继志述事,光大发扬,世称儒家。

今年9月28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祭孔,是尊崇与缅怀孔子而在孔庙(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几乎未曾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上一个奇迹。继2004年由民间祭孔转为官方祭孔以来,2005年全球数十家孔庙联合组织了盛大祭孔典礼,2006年海峡两岸首次携手联合祭孔。今年9月28日,国家有关部委将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两岸四地同根一脉」为主题的祭孔活动,全国各地的祭孔等纪念活动将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了表示对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无上敬意,谨在此献上《孔子故事系列》,以飨读者。诚愿传统文化的德风,遍拂神州大地,德教之花,遍开寰宇!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