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孔子故事系列》之二

君子以剑自卫乎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白话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君子以剑自卫乎》读后感:

我们看这一段师生对话,作为学生的子路对老师的那种真心拜服,当今实不多见了。

子路跟随老师一生,他去世比老师还早一年,即使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别人问他,老师是什么样子,他竟不知道从何讲起。因为老师的德行,俯拾即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反倒很难一言几言说清楚。后来还是夫子告诉子路,有人再问就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夫子被后世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其实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他十五志于学,勤学不倦,终其一生倡导「仁」道。夫子忘食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他心中有「道」的结果。「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所以,孔夫子时时都在道中。教育学生抓住机会教育点,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夫子的智慧,也在与学生的讲论中日益深厚。

这个故事是子路刚进入孔门不久发生的。老师在子路刚刚求学之始就种下了「仁」的种子,可谓慎于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治乱,不是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先要把自己的学说,传播给学生,使之遍布四方,承传不绝,而达到德行天下的效果。

在他不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故事的味道在哪里呢?我们现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种传媒(影视、网络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动画片也是这样表演的。学习了传统文化我们才明白,要宣德化,柔远人,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于榜样。为师者的榜样,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颗心。因为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有多少老师、家长,甚至领导都是采取严厉的处罚,严格的管制,去对待学生、孩子、下属。甚至有的家庭,夫妇之间也用暴力。朋友之间因一点点的经济问题就上了法庭,当今社会还有杀父弑母这样的乱象。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

是非高下之风,来源于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爱、贪恋由心所生,敌对、怨恨也从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环境,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纵然不动真刀枪,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计,内心里是波涛翻滚,甚至是烽烟叠起,我们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能和睦得起来呢?我们内心是善念的时候,我们的面目表情,我们的言语都会有所显现;而当我们内心对立、不平的时候,当然也会如实地反应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们体会到,为人老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施行仁道的重要。

我们又体会,怎么样让学生听老师的话?为什么孔老夫子三言两语,子路就那么容易地契入了呢?而且还说以后就老老实实跟着老师学呢?几千年前,圣贤人的心境,比较高,他们从善如流。而我们现代人,由于德行教育弱化,导致现在世风日下。所以为人师者更应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才有可能让学生尊敬、钦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还体会到,作为比较崇尚武功的子路,他对夫子的钦敬,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跟随夫子日久,仰之弥高的结果。最主要的是夫子因材施教,把对学生的教诲,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通过不言之教的身教,子路的境界也在不自觉中提升,终于在后来成为一位贤人。

颜回评价夫子:「威而不猛」。我们就体会,「君子不重则不威」,夫子「威」的是德行,而我们一再说的「猛」,就是大家说的那个「暴」。当时夫子身高被众人称为「长人」,也就是高大的人,而且他的武功能够单手拖起城门之匝。他的剑术之高超,也是子路这个以勇著称的人所远远不及的。腰配宝剑,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全然一副弃兵戈于不用的气概,他的这份柔心慈肠是从哪里来的?仁爱!孔夫子到各个国家,与国君谈经国之道,都是对他们善加相劝要以德治国,德行才是无往不胜的力量。

其实,如果夫子没有万德万能,夫子不以圣人之心、之行,又如何能够培育出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子贡、子路、子骞等诸多有德行的弟子?所以老师的境界在哪里,就会把学生的境界带到哪里。

当今,讲习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真正能够身体力行的老师,他上台一个微笑,台下的学员就会心一笑,继而掌声如潮。他靠的是什么呢?内心真诚的流露,才会有脸上灿烂的微笑。那是真正的大爱,至诚、慈悲,一颗念念利及他人的心。

曾有一个非常顽劣的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让他第二天到办公室。学生想破罐子破摔,心里满是抵触情绪,老师一见到学生,问了一句:你吃早饭了吗?学生便泪如雨下,心中的郁结化为乌有,和老师坦诚相见,慢慢改变以前的坏习气。

而一个监狱的警官,把服刑人员喊到面前,一声请坐,递上一杯水,服刑人员顿时泣不成声。这就是「柔远人」的作用,就是教化的力量。

教育主要是以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灵,去教化我们身边的人呢?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够传递给别人爱;只有心中有一份慈悲,才能够感化别人。

所以我们想到教育,想以忠义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先给孩子种下仁爱的种子,先有孝心,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先爱自己的父母,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然后推及到所有的人,以及万事、万物。我们常常说,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经》里也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老夫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会把「仁」放在前面呢?仁爱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基础,而仁爱的基础,就在于孝道。我们的初发点要建立在对父母的仁爱上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我们建房子,地基都没有打好,建三层楼那是不可能的。树的根基不牢,台风一到就会连根拔掉。所以孔老夫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在家有孝道的人,而绝不是在外面对人好,回家脸色难看之人。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当今很多有识之士,都会想到道德之薄弱,希望能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大家有没有回到古圣先贤那里,回到几千年前孔老夫子那里,去体会老祖宗给我们的智慧?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才是让自己的家庭,社会真正得到和谐的方法。

如果通过夫子与子路师生简短的对话,我们真正能够体悟、受益,就不负我们祖宗几千年来对文化的这份承传。而我们后世子孙真正的承传,是用祖宗的文化使自己、个人、家庭、社会安定,利益更及千秋万代之后世子孙。

所以圣贤人的对话,也是在给我们做表演。为什么会有这段话的记录?我们的老祖宗之心,就是想让我们后世子孙学到他们那份仁爱之心,学到圣贤之道。我们真正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那一份慈悲的时候,我们就会真正懂得做人爱人,我们就会主动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充满温馨,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一份平等博爱,就好像大同世界一样,那么和谐社会还会遥远吗?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

相关链接:
 

 

 

前页 后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