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论语讲要 · 子罕第九》

(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椟,据马融注:「韫」,藏也,椟,匮也,藏诸匮中也。」藏诸沽诸的两个「诸」字,是「之乎」或「之欤」的合音字。善贾,是识货的贾人。沽,是卖。

    子贡设一个比喻问孔子,有美玉在此,是放在匮中而藏之欤?还是求能识货的贾人而卖之欤?孔子答复时,连说两句「沽之哉」,加重语气,有卖的意思,但不衒卖,随即自加注解,我只能待贾者来买。

    此章问答,全用比喻,意在言外。有道德,有学问,当然要入世,为人造福,但是不能求售于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夷,究竟是何处,不必详考。

    孔子志在行道,而道不行,但不怨天尤人,此处不行,可往他处,所以「欲居九夷」。「欲」是仅有此意而已。有人认为,九夷之地鄙陋,奈何能居。陋是意指没有文化,人民不懂礼义。孔子说,君子居在那里,就不陋了。

    君子,是泛指能教化人群的人,例如箕子居在朝鲜,教化朝鲜人,朝鲜即不陋。

    学儒当学孔子那样存心淑世的精神。

   

    ◎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注与《疏》都说,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天,孔子国回到国,那时国的礼乐已经崩坏,孔子便定正音乐,雅颂等诗章也归于正了。各字是兼说雅颂两者,意思是说,使得雅是雅,颂是颂,所以说「各得其所」。

    这一章经文主要的意义是讲正乐。古人注解,有的说是正乐词,有的说是正乐曲。其实音乐不能只要词不要曲,也不能只要曲不要词,因此,解释孔子正乐,应该是将乐曲与诗章配合起来讲,才算完全。

    皇侃《疏》:「孔子后,而礼乐崩坏。孔子鲁哀公十一年从,而删诗书,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

     

    ◎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出去办政治,便按道理事奉公卿等长官。到了家里,便按道理事奉父母兄长。办理丧事,不敢不勉力。不受酒的困乱。这四桩事,我能做到那一桩呢?「何有于我哉。」有不敢承当之意。

    事公卿,是办国家大事。事父兄,孔子曾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不能说是小事。父母之丧是第一大事。讲到酒,夏禹王饮了仪狄所造的好酒,便说:「后世必有人因为饮酒而亡国。」于是他就疏远仪狄,戒了酒。《书经》有一篇《酒诰》。戒酒也是大事。孔子谦虚,对这四桩事不敢承当,所以说「何有于我哉。」皇侃《疏》引用卫瓘的意思「三事为酒兴」,并加解释:「在朝廷,在家里,以及参加丧事,都不为酒所困。」《疏》「又一云,人若能如此,则何复须我,故云何有于我哉。」这样讲法,恐怕不合孔子的原意。朱子《集注》把这些大事看作「卑事」,更是误解。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川岸上看水时,说了这两句感叹的话:逝者就像这水,日夜不停的流去。

    不舍昼夜的舍字,当止字讲,不舍就是不停止的意思。逝者的逝字,依古注,当往去讲。 逝者,指世间一切人事物,无一不像川水,迁流无常,谁也不能使其常有。孔子这两句话,有诗意,有禅意,只许意会,难以讲解。

       

    ◎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国时,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乘一辆车子出去游览。南子要求孔子一同去。孔子因为作客,不便拒绝,就乘另一辆车随同出去。灵公南子等遂在大街上招摇而过。这时候,孔子很不以为然,国君不办公事,却带夫人在街上招摇,给人看了作何感想。因此便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然后就离开国,前往国。刘宝楠《正义》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推定孔子说这话时是在鲁定公十四年。

    好德的德字,就是《学而篇》贤贤易色的贤字。贤贤易色是泛称第三者,孔子在这里说话,本身牵涉在内,为了避免说自己是贤人,所以换一个德字来称自己。贤是由修学而得,德是人人本有,所以说德比较谦虚。好德好色两个好都是指称灵公,色指南子

    孔子说这话,是感叹灵公无道,一般学者都要引为鉴戒。

   

——恭录自《论语讲要》
李炳南教授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前页 后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