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处世之道人与自然

 

万木林的传奇故事


万木林原山名大富山,始建于元朝末年,位于福建省建瓯市房道乡漈村与上庠村交界处,距城关约35公里,是一座久经传奇的古森林,一座高度盛誉的绿宝库。而它的形成是源自一位乐善好施的开明富绅。

杨达卿(1305—1378),名福兴,字茂兴,元明时建安龙津白塔(今建瓯市房道镇沶村)人,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早霜为害,晚禾无收,全省大饥」,建安地处闽北山区,霜冻之灾更为严重,第二年春季灾民们更是青黄不接,乡绅杨达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声称要替大富山(今万木林)上的祖坟种植风水林,谁帮他在山上种一棵树,他就给谁一斗稻谷。周围的乡亲们知道后,喜出望外,纷纷前往大富山种树,你一棵,我一棵,很快整座山就种满了树苗。

达卿公以「植树一株,偿以斗粟」这一以工代赈的办法,既避了嫌疑又遂了救济灾民的心愿,可谓是极为睿智之举。从灾民自报树量来领取稻谷,就足以证明杨达卿「种树求近,积德致远」的理念。《建宁府志》有载:「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年,木长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

在杨氏家谱《东杨宗谱·杨达卿行实》中曾记载「(杨达卿)昼寝,忽梦老人素衣策仗,自山而来曰『你所种树成矣』,公异其梦……山之神灵有助我耶。」因此杨达卿告诫子孙,不能乱砍,不能出卖,只有在遇到几种特殊情况才可动用,如建学校、盖庙宇、修桥、造船,或是捐给穷人做棺木等。当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感叹杨达卿这一善举,给大富山取名为「万木园」,并画了一幅万木林图,以表示达卿植树、赈灾的功绩。

如果说万木林的出现充满了故事性,那么她的保护与发展,则反映了杨达卿身上那种值得传承的人文精神。

后达卿公之嫡孙杨荣,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明称贤相,必首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杨荣幼年时期听到祖父的交代,铭记在心,将万木林的起源事实,呈奏明帝,而朝廷当即派中书舍人王孟端专程前来绘万木图,装演成卷,呈明帝御览,并立档保护,杨荣写了《万木图事实记》。明少师胡广写了《万木园山记》二篇文著。

今日的万木林,从建瓯市区向西31公里,方圆189公顷,拥有万木荟集的常绿阔叶林,像一块翡翠嵌在闽北茫茫林海之中,她就是被中外专家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东南奇秀」、「绿色宝库」、「森林圣地」和「人与自然的结晶」的神奇古森林。其中古木参天、巨藤盘绕、群猴嬉戏、百鸟争鸣,她以其独特的森林起源、悠久的保护历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世人所瞩目。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杨氏一脉,自周初叔虞封于杨,因为姓氏。代代辈出圣贤。

杨氏第二十八代杨震,为东汉名臣,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教育家。他明经博览,才学高绝。时人誉为「关西夫子」。其拒贿佳话世代相传,今「四知堂」堂号,仍是杨氏后世子孙世代惕励的家风核心。

而万木林缘起的杨达卿老先生,是元朝末年当时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救济乡民能做到既行救济之实,又不落救济之名。实为至德之行。其孙杨荣,乃明朝太师,是名垂青史的辅国大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片丰茂的森林,向后人昭示盛德之厚报,绵远不绝,泽及万千后世子孙。生活在当今之世,我们也会成为千年后子孙后代的祖先,应作何行为,为子孙留下一片庇荫的功德之林?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当前位置:首页-人与自然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