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经教室
 

 

 

用一份静心读经典

最近,本网的留言板一连收到一位网友三份留言,其内容如下:

1﹒主题: 《老子》的最好现代版讲习是哪部   杨先生[男]
尊敬的老师:我儿子最近在读经《老子-道德经》,我也跟着一起学习,我想更进一步学习老子的义理,但不知道哪位老师的讲座比较好,古人有注解,但恐文言文太深,不知现代或者近代有哪位老师有好的注解或讲记留下可以参考。

2﹒主题: 三字经的最好注解是哪部   杨先生[男]  
尊敬的老师:我是前面那位请教老子注解的学生,再请教老师三字经的注解哪部可以推荐给我,谢谢

3﹒主题: 还有老子中一句断句问题要请教老师   杨先生[男]  
尊敬的老师:老子第一章有这样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两种断句。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请问老师哪种断句是正确的。

看到这位网友的三份留言,我们深深为这个家庭能全家共同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而高兴。因为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已经缺失近百年,如今能重新恢复,犹如春天处处盛开的迎春花,令人欣喜,感到充满了阳光的希望。

那么,当我们面对古圣先贤的经典,究竟该如何阅读呢?

首先,我们会困于文言文的不理解,毕竟我们从小接触的是白话文。

不过,不要着急。既然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家族的祖先都曾经代代学习过圣贤典籍,而我们的血管里流的是祖先一脉相承的血液,灵魂蒙受先祖的护佑,身心与他们融为一体。甚至可以说,曾经在我们的过去生中,早已阅读过这些圣贤经典无数遍了。所以,相信我们有天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不信,您试试看,直接读原文,读来读去,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很多句子都能基本读懂。然后再读来读去,并不由自主地反复经过大脑的思考和沉淀,我们会发现自己能读懂的地方越来越多。

突然,有一句话跳入脑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那么,对于经典呢?原来,「经读千遍,其义自现。」

这样就进入我们讨论的第二个话题:怎样深入经典,融会贯通?

提起经典,我们现代人感到仿佛隔了好几个世纪,仿佛那是电影里古人的东西,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距太遥远了。

其实,不然。

古人云:「大道至简。」

就拿《老子·道德经》来说吧,我们来看开头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之所以不加标点,是因为我们如果看到标点后,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是不加标点,我们可以在心中自己排列组合,自己觉得哪样有道理,就哪样断句好了。

因为,圣贤的经典,本身就具备无量义。既然有无量的涵义,我们自可进行无量的思考和分析。

而且,我们初学者有个非常良好的条件,就是我们不是学究,不是拿这些经典做论文的,不会限于理论的条条框框,而是可以直接将其融入现实生活中来理解。

譬如,「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道路,我们出门每天都要走各种道路,或经过许多道路。这些道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知,觉得某一条是从家门到单位的,某一条是我到商场的,某一条是到旅游景区的,某一条是回老家的……而对于别人来讲,我从家门到单位的,也许是他到某商场经过的一段而已,或者不是完全的一段,而是部分,甚至什么关系也没有,但是某一天他无意之中会经过,虽然经过但是心中一点印象也没有,虽然没有但是这条道却实际存在,并且对于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道,几乎每天都要走好几趟。诸如此类推展,眼前的道路,也许可以说出它是哪一条道路,但是它并不就此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唯一只有某项功能的道路。它甚至在某一特定时刻,变成摆了一些花坛的某个重大节庆的一个广场通道,或者下雪之后小朋友堆雪人的临时游乐场,或者小麻雀掠过的某个空间下层。这都在于个人的理解。

而「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直接来说名字吧,每个人出生可能都被父母称为「宝宝」「宝贝」「乖乖」之类,然后有小名,家人常称呼的。而户口本上会有一个大名,一般不改的话可能用一生。但是有很多人,因为觉得名字不好,等长大后,因为各种原因又改了。而上中学学英文时,老师会给班上每个同学取一个英文名字。然后或者根据此人的特点,同学或同仁,又会带点开玩笑善意地给我们取一个临时性的外号,这个外号属于小范围内供大家取笑或回忆纪念的。而我们在单位上可能会被称为某「董」「总」「经理」「局」「科」「队」……这是根据职位的尊称。而根据职务可能会被称为某「编辑」「师傅」「工」「管」……等等。而植物名就说西红柿吧,有的地方称番茄。而花生,在台湾被称为「土豆」,意思是土里的豆子。而土豆,台湾被称为「地瓜」。而酒酿,有的地方称为「醪糟」,有的地方称为「米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好的,当我们直接用实际的生活来理解这两句经典时,我们会感到非常震惊,有恍然大悟,豁然贯通,醍醐灌顶的感觉。啊,原来学习经典是如此简单,如此快乐,如此有意义呀!

是的,经典有无量义。当我们的人生遭逢到什么际遇,只要拿起经典,字字句句都是我们的生活。然后我们深入去反复阅读,揣摩,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受益无穷。

第三,我们来说说有关经典注解版本的问题。

既然是经典的注解,那一定是融入了阅读者毕生所学的精髓,融入了他整个人生的心血。有了注解的帮助,我们犹如俯拾即是他人的智慧。所以我们要深深感恩为经典做注释的人。

然后我们还要深入一点地说,既然是个人的注解,那么每个人在每个时代,以及他从出生到注释完毕的具体情形,都会有一定的范畴和局限。而智慧的大海是海纳百川的,故而,当我们参考注释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找到各种版本的注释,以免因先入为主而致思维受限。

经典是我们人生的指导,能很好地阅读经典,是一种非常大的福分。

有位智慧的长者,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热爱读好书,一生阅读无数圣贤典籍。当我们向这位长者请教如何阅读经典时,长者倾囊相授,把自己的读经心得告诉我们,令我们深受其益。

长者说,他一般先把经文熟读,深入了解,才再看批注。然后再把世间的事对上,看是否合情合理。因为经典有无量义,断句不同,解释便不一样。譬如「道可道」「名可名」,用来世间做比照。名字代表一个人,出生后父母取了,但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妥,又改了。长大之后,又觉得心里有碍,于是又改了,晚年,自觉有了较深的人生体悟,于是又自己改了。像弘一大师一生就有很多个笔名。所以,名可改。而道亦可变。如,从台湾到北京,从美国到北京,从沈阳到北京,全都可以到北京。宇宙万物的通达之道,那可就更多了,还能衍出许多的道理。所以我们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用争哪个对哪个错,全部都对,就看各取所需各取所得。

所以对经文的理解,可以先透过自己对它的理解,去对号在生活当中,看能否对上号。能对上号,它就是可行可变的。虽未深入去找理论,但每句话,都能在生活当中拿来运用。经文凡能拿来用的,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长者说,他学习经典深入之后,感到特别欢喜。而且非常佩服古圣先贤的智慧。并深感人的智慧何其有限,不能执着己见,随时要能放,能解,能转,能化,能屈,能伸……屈者,软虫;伸者,更多,人常因不能伸屈自如而痛苦多多。常观万物,便能常体会人之无常。

当长者教导《论语》「学而时习之」时,突然发现,人生的学习实在太宽广了,不仅在学识上,任何环境无不在学习当中。所以善学不善学就注定了人生的命会不会宽广。

至于选哪些参考书,长者通常会在书店里面驻足很久。自己的喜欢的一句经文,把多种版本的拿来一起比较。看哪个合理,哪个解得通畅明白。就发现未必是每本书都能把每句讲得通透,同样误解,误说也非常严重,故学会了自己全盘吸收并融会贯通。所以长者的经验是,自己看自己读,可能要好些。

长者常把自己感觉好的书会一口气买回去研讨,因为用心,天天去书局报到,所以很会选书买书。每天中午有一个半小时都泡书店里,天天看天天读,把一本书都差不多看完,再看其它版本,有值得买下就买来做参考,有空再写心得。所以,经典的版本,长者自己做至少有三种以上的批注。工具书不下七八种,因为各有特色。因长者工作单位靠书店街,所以人家天天逛街,长者则是天天去看书。尤其经典都是古文,因此也历练到对于版本相对都较敏感。

长者谆谆教诲我们,读经典开始真的非常忌讳先去读批注,因为先入为主,误解反而多。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长者将其简单化,其实在生活当中,就是如此变来变去,故不必多去争。从简而到达深,只要你能拿来用就好,看自己用的程度。这句话常拿起来用,就不会争。至少争一下,就放了。当然该争也须当仁不让。

所以,学以致用非常重要。读经典,要能与生活相结合,把经典变成自己的生活智慧。经典既然好,孩子读,当然大人更须先读通读透。但不必用深入的理论去探索。而是更直接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把圣贤的智慧直接拿来用,岂不快哉。

愿我们都能用一份静心读经典,体悟人生的智慧,通达宇宙万物之理,做个幸福快乐的明白人。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前页 后页


当前位置:首页-读经教室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