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德育故事-好故事大家听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仲由负米

一、原文

(注:第一段为插图四句大纲。第二段为故事原文。第三段为故事评讲)

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注:文之开端「周」加框,表朝代)

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二、故事 

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故事大纲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从「子路负米」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有人十三、四岁就离家,负笈在外,一直读到高中、大学、研究所,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我们能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是这么的短暂,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现代的父母经常很感慨的说,他不奢求子女会孝顺他,只要不让他担忧挂心,他就非常的幸运了。

当今社会,有很多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孤独无依,被送进养老院,子女很少去过问、探望,所以他们非常的孤苦,尤其是内心更为难过。一个人,从组成家庭之后,他就把一生的青春奉献给了孩子、社会和工作,不辞辛劳付出了大半辈子,到了晚年,照理讲应该是安养天年的时候。可是我们看到,当前有许多老人晚年的处境非常凄惨,无人过问,孤独无依,有的甚至三餐不继,并不是因为他穷,而是他没有能力自己来料理。人一旦步入老年,儿女不在身边,眼看亲人、左邻右舍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就会失去斗志,对人生燃不起希望,百病也就更容易侵蚀了。

我们读到,仲由为了让父母吃到较好的食物,都能不计劳苦,到千里、百里之外负米、背着米回来,奉养父母。古人孝顺父母之心,确实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的,感动之余,我们真的应该要向古人学习。

请看课文:(以下是按课文段落细讲故事内容)

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这段课文表现了仲由的孝敬之心。仲由在发达的时候非常的感慨,他想要报答亲恩,但却苦于再也没有机会了。他的感慨正是千百年来所有孝子同样的感慨。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是孔老夫子得意的门生,以政事闻名。他从小生长在很贫穷的家庭里,所吃的都是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无力供养父母丰富的三餐,所以总是常常在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饭,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今天如果要叫我们走半个小时去买东西,假如是严冬寒风刺骨,我们可能会打退堂鼓,不想出门,如果是炎炎夏日,汗流浃背,要走路五分钟、十分钟,可能我们就不愿意走这段路。

然而仲由他却甘之如饴,愿意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如此的艰辛,确实是极其不容易。因而,他的孝行垂范于后世,成为了千古美谈。孝子的心如此恳切,顺自己的父母,如此的用心,让父母得到这么好的供养。可以想象,当年,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仲由是何其快乐,把好的东西都让给父母。他敬爱父母之心,可以窥见一斑。

仲由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就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百辆马车跟随(可见他的官不小),每年给他的俸禄有万钟(万斛)之多。古人为官所得的俸禄,往往是以粟或粮来计算。仲由所得的待遇很高,家里有万斗的米粮。

古时候没有椅子,经常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坐需要有一块垫布,正如同现在的蒲团一样。在很贫穷的时候,仲由用的是非常单薄的坐垫。等到发达之后,他的垫布可以重重累积,坐起来特别的舒服,所吃的饭菜、菜肴也非常的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

仲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非常的感叹。他是那么的希望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依稀留下来,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都永远不可得。子路思亲孝亲之心、他对父母的思念,不会随着父母的过世和他自己今日的显达,而有丝毫的遗忘,对父母,他始终是念念不忘。所以孔子就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当老师孔夫子得知仲由如此思念父母,并一再为在父母生前没有办法尽心尽力奉养而自责的时候,孔子说道:子路在父母生前已经尽心尽力了。父母过世的时候,虽然丧事无法用优厚的丧礼来办,可子路十分尽孝,已经尽了为人子应有的礼节。所以孔子并不认为子路有失孝子的本分,他非常赞叹子路,认为他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

在孔门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在孔子会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子路虽然是以政事闻名,但他更是一位孝子。

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讲评文

李文耕先生说到,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子女长成之后,正是父母衰老之时,更何况人生无常,与父母相处之日甚为短暂。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德非常的长远,不是为人子所能报答得尽的。所以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孝顺的人,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父母给予他的恩德。

这样的恩德,我们无法在一生当中、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当中,报答得尽。就好比仲由一样,他正要承欢膝下的时候,父母却先后过世了。父母还没来得及得到子路更优厚的奉养的时候,已经不在了。

父母过世之后仲由非常的伤心,他很思念那段贫苦的日子,虽然很清苦,但是他非常的快乐。子路的孝心使得父母即使吃穿都不好,然而却非常快乐,这使子路在精神上感到十分的宽慰。而今天,虽然所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今天吃这碗饭,想到过去赴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同样的景象,而亲情已不在了,又有什么用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告诉我们,我们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很短暂,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仲由他不仅是一位孝子,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敬重老师的人。当他不幸死于卫国的噩耗传来的时候,孔子非常的痛心,他说道,自从他收子路为门生之后,子路就经常跟随在老师的身边,子路在的这段日子里,从来没有人敢对孔夫子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侮辱孔夫子。所以他很感慨、很痛心这样一位贤才就这么死于卫国。

子路他的个性刚猛,是一位比较急躁的人,所以孔夫子对他有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仕他国,向孔夫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警戒之事教导子路,希望他能好好的以这五条来戒惕自己。他告诉子路,为政之时应该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

首先,一位士君子,虽然有理想、有目标,可是如果你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愤图强,你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达成理想。所以一定要坚强,「不强不达」。

第二,「不劳无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亲自力行,做很好的典范,才能把事情完成,否则底下的人不愿意向你学习,你又如何能施展你的抱负?

第三,「不信无复」,人一生最讲求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再相信你,就更加困难。

「不忠无亲」是说,任事一定要忠于你的职责。不能忠于你的职责,你就没有办法拉拢所有为你效劳的人。

「不恭失礼」,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真诚的处事态度,那是失礼的,就没有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孔夫子告诫子路的这五桩事,非常适合我们现代人来学习。

子路非常敬重他的老师,他临终的时候,帽子的带子断了,掉在地上,他还去把帽子扶起来,把衣服拉整齐,把帽子戴好,才过世。这种精神是孔老夫子当时教导他的,一位士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子路在临终时还犹然记得老师的教诲。可见孝顺的人,他同样是尊师重道之人。

子路的负米百里使我们对于孝亲尊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孝敬的人不会有任何的困难,只要有心孝养父母,是没有不能够克服的障碍的,子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上改编自杨老师讲《德育故事》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