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慎于始

慎于始

凡事,慎于始,在一开始时懂得防微杜渐,便可避免大的错误与危害的形成。对孩子的教育也同如此,能在孩子第一次犯错就给予正确引导,不仅大人教起来省力,也能帮助孩子即时改正错误,扎好他德行的根基。

自小,我的脾气便很倔强。还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晚自习回家,正巧妈妈做好点心,还是我最爱吃的那种点心。在往常,这份点心妈妈都特意留给我,然而那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妈妈的同事兼好朋友。

我照常要去拿来吃,却被妈妈一下打住手,说:「先请客人吃。」被妈妈阻止后,我竟然生起气来了。客人看到我生气,便推说让孩子先吃吧,自习回来肚子饿了,反正她也不想吃。可妈妈却很坚持,一定要先请客人吃。我听了更生气,客人没吃,我就不能吃,那我就干脆不吃了,于是一口都不吃,气呼呼的不理妈妈和客人。客人此时显得很尴尬,由于我的态度很不好,便坐立不安起来。妈妈见她很不安,一直安慰她,也很好意地请她尝一口,叫她别太介意,她便礼貌性地吃了一口,起身离开了。

等到客人走了以后,我还以为妈妈会哄我吃。谁知道,我洗漱后躺到床上,妈妈竟然拿出她平时织毛衣的毛衣针,一下朝我的手臂打下来,疼得我马上咬起嘴唇,她可从来没有打过我啊!但同时,我也看到妈妈的手有些颤抖,她并不忍心打我。

只打一下,妈妈就心疼了,没有再用劲打下来,却大声地训责我,说:「客人来了,当然要先请客人吃。平时,你一个人在家,就先让你吃,谁知道你这小孩竟然这么不懂事,人家吃一口你就不吃了,让客人连坐都不敢坐,一点礼貌都不懂……」

于是,又再打我几下,但力度显然轻了许多。我一听,也知道自己错了,心里有些惭愧,于是再打我时,虽然痛,也咬牙忍住不哭,觉得自己也的确该打,脾气这么不好。然而妈妈打了没几下,便不忍心再打下去,叫我自己好好反省。

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不可以那么无礼,客人来时,要先请客人吃。于是到今天想起这事,仍然很感恩妈妈。在我第一次做错的时候,就及时教育我,让我改过,学会礼让他人,尊重客人。

教育孩子,若能在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就给予及时导正,不但能事半功倍,也会让孩子心中有个正确标准,勉励自己不犯同样的错。如此,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知道父母是在教育自己,为自己好。

从小引导

如今,却发现有些大人在教育子女时,不知道「慎于始」的重要,看到孩子第一次犯错,并不给予孩子制止或引导。孩子对自己也更加放任,长大后形成许多不良习惯,到那时,想要再引导回来,真是难上加难!而当孩子从小对父母、长辈没有一颗恭敬心,要求父母做这做那,时日一久,习以为常,便也发觉不到自己的过错了。

有一回,我在路上走着,看到一个踩着高跟鞋的小女生,胸前挂着学生卡,穿着美丽的裙子,大约十四五岁的样子,两手空空地在前走着。后面,却跟着她的父母,母亲拎着一袋东西,父亲则扛着大大的箱子。

走着,走着,孩子突然间回过头来,看父母一眼,然后冲他们跺脚喊道:「哎呀,快点,快点,再坚持一下嘛,马上就要到了,再忍耐一下吧,快。」
妈妈笑着回头看看爸爸,看他是不是能坚持,爸爸虽然累得一身汗,肩上的箱子显然挺重,但也没吭声,继续扛着往前走。

孩子已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了,眼看着父亲扛着那么重的东西,竟然一点体恤的心都没有,还让父亲走快点,让父亲再忍耐一下,只想着自己要到达目的地。像这样一颗自私又不能体谅亲人的心,究竟会带给孩子什么呢?

过于宠爱,不加引导,不让孩子有所承担,等到孩子形成习惯后,不但长辈会过得很辛苦,得不到孩子的孝心照顾,孩子自己也是一身的毛病习气,对彼此都没有利益。

因此,能提起教育的敏感度,从小培养孩子恭敬长辈、勤劳朴实、珍爱粮食、友爱他人种种良好的品德,将来不但不用为孩子操心、担忧,他还会自动自发地体贴父母、照顾家人,主动承担起责任来,使家里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合理引导

虽说不能宠爱,但也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比如,有些父母平常对孩子不能很好的关怀照顾,自己又喜好打牌或是上网玩游戏,沉迷其中,与孩子交流的时间便少了。而当孩子一犯错误,又给予训斥或责打,却不加引导、教育。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于是屡教屡犯,与父母间也变得不融洽,甚至僵化。有些孩子还怨恨父母,离家出走,使整个家庭变得很不愉快。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生性较顽皮。在他小时候,父母未及时给予教育引导,随着长大,也养成许多坏习气,常常惹是生非,让父母觉得越来越难教。

有一回,有人来告状,说孩子把他们家的窗玻璃打破了,只说他几句,他不但不认错,还拿起石头故意再砸。父亲听了之后大为恼火,等孩子回来后,便大声责问孩子:「你今天是不是砸了人家的玻璃了?」孩子被父亲一喝,马上脸色吓得苍白,点了点头,父亲见孩子承认了,便把孩子抓来大打了一顿。

大概由于心情不好,父亲打完孩子后,觉得教育完了,便同牌友们打牌去了。而孩子被打以后,哭得挺厉害,妈妈见了也未给予合理引导,只觉得孩子应该懂得不该砸人家玻璃的道理,于是又训斥他几句,这事就算结束了。如此,孩子只会克制自己一小段时间,过后习气照旧,甚至越来越严重。

幸得后来,孩子的一位表姑因工作调动,与他们住到了一起,与孩子也渐渐有了交流。表姑很爱孩子,平时很关心孩子的健康,也会抽空教孩子读书学习,与他谈天,孩子便很喜欢这位姑姑。

一次,孩子告诉姑姑,说他很气爸爸,因为爸爸总打他,而且每次都打得很凶。姑姑便问他:「那爸爸为什么打你呢?」孩子也很老实,说砸了别人家的玻璃。姑姑便告诉他「砸了别人家的玻璃是不对的啊,爸爸当然会打你了。」孩子这才告诉姑姑,说那玻璃不是他砸的,是几个孩子一起玩,其他孩子砸的,砸完就跑了,可是那家人看到他,就说是他砸的,而且他平时也调皮,便认定是他了。姑姑问他说:「那你为什么不说呢?」孩子说,因为那人家说要告诉爸爸,他听了很生气,故意要吓唬他家,就想丢一块石头吓吓他们,没想到一下子就打中他们家的玻璃窗了。

姑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后,便对孩子加以引导,告诉孩子说没有砸就是没有砸,好好跟人家解释就好,不能因一时生气,就要去吓唬人家,还真去砸人家的玻璃,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孩子听话地点点头,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很乐意地接受了姑姑的劝导。

姑姑的善加引导,使得孩子不但心放宽了许多,也慢慢变得懂事了起来。

孩子是需要被关怀、指引的,对他们爱护照顾,孩子才能体会父母对他的关爱,与父母不会疏远。而当他犯错时,不妨先听听孩子的解释,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原委,这样,也助于合理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错误,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以此尽好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

结语

古有云:「至要莫如教子」,想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先祖血脉的延续,也是祖国的未来,当我们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时,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小家庭,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繁荣。而建立一个家庭,谁人不希望家庭幸福,孩子有出息。可对孩子教育的敏感度与责任感,是否真正提起?倘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重视,不能慎于始,那么纵然希望孩子成才、家庭安乐幸福,也是得不到的。

想要结出美丽可口的苹果来,就要种下苹果树的种子,并且加以爱护、照顾,教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帮孩子扎下孝悌的根,就像在心灵种下了良善的种子,每日呵护、照顾,长养孩子的孝心、敬心、仁爱心,那么待孩子成年之后,自然就能约束自己,做一个品德优良的好青年!而日后,孩子自然也懂得,要尽他的孝心,照顾好父母;尽他的责任心,照顾好家庭;尽他的爱心,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