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

 

《潇湘八景》之「平沙落雁」

作者:(元)张远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19.3厘米 横51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平沙落雁】

山如展翼水流烟,百里江声写大川。

莽莽旅途千岭越,遥遥回雁一峰诠。

追鱼戏浪汀沙会,列阵摩岩石径筵。

七十二峰天地阔,离宫首宴不须南。

    《潇湘八景图》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传统题材,载誉千年,从五代至今,代代相传。根据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潇湘八景」的内容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

    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现指湖南境内的衡阳市回雁峰。潇湘自永洲下泻数百公里,到达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诗云:「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由于古人地理思维的局限性,误以为雁到衡阳不再南飞。当北方天气转冷,雁阵南行,南方则秋风送爽艳阳高照。旷野平沙,芦苇丛丛,常常引来雁阵栖宿。

    北宋时期,以画「山水寒林,情致闲雅,体象雍容」见长的画家宋迪,绘有《潇湘八景图》。可惜八景真迹恐已不存。其他有董源《潇湘图》、王洪《潇湘八景》等。宋迪所画《潇湘八景图》,人谓之「无声诗」,诗僧惠洪曾为其图各赋以诗,自称「有声画」,以为对举。宋代书法家米芾见宋迪之作,即拍案叫绝,曾给每幅画题诗,一时传为佳话。其中为「平沙落雁」写道:

    岁宴江空,风严水结。冯夷剪冰,飘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

 

*-*-*-*-*-*-*-*-*-*-*-*-*-*-*-*-*-*


平沙落雁》赏析
 

  古琴曲《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深受历代琴家喜爱,刊载的琴谱集达五十余种,有多种流派传谱,是近300年来流行最广的琴曲之一。关于此曲的作者,各谱集所载不同,所托者有唐代的陈子昂,宋代的毛仲敏、田芝翁,明代的朱权等,至今尚无定论。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如《古音正宗》中称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意境高远,虽取「静」境,但于「静」中所蕴涵的,却是处于逆境中隐逸之士的「鸿鹄之远志」。

    现代琴家所弹《平沙落雁》一曲版本很多,但其中以张子谦所传《蕉庵琴谱》本和管平湖所弹《琴学丛书》本为最多。管平湖所弹此曲,乃得自九嶷派杨时百传授,曲境音和韵雅,意味深幽,用指苍劲有力,其左手吟猱变化极为丰富。

    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开始,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后旋律一转而为活泼灵动,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充满了生机和欢跃;最后又复归于和谐恬静的旋律中。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由于在演奏技法上,大量运用左手的吟、猱、绰、注、撞、逗,以及连续的上下、进复、退复等走手音,从而形成气韵悠远的旋律线,使琴曲极具传统琴乐清微淡远之意味,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

    清代《天闻阁琴谱》在此曲解题中这样写道:

   「此操气疏韵长,通体节奏凡三起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飘渺,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曲中以悠扬婉转的音调,抒写雁群将栖息沙洲,欲落未落之时的情境,即所谓「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平沙落雁》是一首很富有诗意的琴曲,聆听此曲,犹如欣赏意境悠远的古代水墨画──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岸边一带白沙,安详恬静,濛濛如霜。一群大雁从远天飞来,在空中徘徊飞鸣,先有几只降落在其上,仰首与空中的飞翔者相互鸣叫呼应,继而雁群一一敛翅飞落。远望去,雁群、沙岸、水波,都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

    操琴者「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只见山光凝暮,江影涵秋,但觉天风悠扬,沙平水远。意得心闲忘形处,鸿雁落平沙。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返回>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