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涧流泉

 

重林复嶂图   

清 王昱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 91.3厘米 横 51.8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重林复嶂图》是中国清代画家王昱的国画作品。王昱,生卒年不详,字日初,号东庄老人,又号云槎山人,江苏太仓人。与清代画家王玖、王宸、王愫合称「小四王」。东庄老人师承娄东「四王」一脉,喜山水,其画淡而不薄,疏而有致,笔意在倪瓒、方从义之间。传世作品有雍正五年(1727)《浮峦暖翠图》轴(现藏首都博物馆);乾隆四年(1739)为程阜山所作《山水图》轴(藏上海博物馆);十五年作《春色满山图》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枫林秋色图》轴(藏中国美术馆);《烟霭沙丘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著有《东庄论画》。

王昱所画山水疏密有致,笔法沉着。他的此幅《重林复嶂图》为雍正丙午年间(公元1726年)所作。画中巨石巉岩突兀嶙峋,远端山峦复嶂,怪石险峻,峰与峰之间云烟弥漫形成一片朦胧景象,兼有几座楼阁掩于雾霭间。山石以干笔皴擦,苔点密集。云气以淡墨渲染,设色绚烂古雅,用赭石、汁绿、花青层层混染,画面显得十分浑厚深沉。中景山坳中三瀑并挂,气势颇壮,飞泻入松间清溪,其间夹杂碎石,泉声作响似在耳畔。坡左脚茅舍俨然,周围林木繁盛,坡下几株青松虬髯伫立,一派恬适闲静气象。画的右方有一木桥架于两山之间,桥下溪泉从中流过,如果切身从桥上经过,置身重岭之中,那自然之气息无疑会涤荡身心,顿生结庐在人境之想。

此画为竖构图,右上有自题诗一首「峰回壑转拱天都,下有乔柯结奥区,要识水穷云地起,清流不尽入平无。」钤盖朱文圆印「昱印」,另有朱印「日初」,起首白文印「积铁」。压角钤朱文印「抱谷看鹤去,枕石待云归」和白文印「醉歌田设酒,笑读古人书」。
 

*-*-*-*-*-*-*-*-*-*-*-*-*-*-*-*-*-*

古琴曲:《碧涧流泉》赏析

  古琴曲《碧涧流泉》是岭南琴派重要的传统曲目之一,相传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作,它与其他版本所辑载的《石上流泉》相近,但从旋律到演奏手法,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当代琴家的演奏,基本沿袭了自清代以来的传统节奏和表现手法。

《碧涧流泉》出自《古冈遗谱》,「古冈」即古代冈州(今广东新会,清时改今名)。据传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宋朝皇室被迫从临安(今杭州)南迁福州,最后迁到冈州,1279年,冈州被破,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而殁,从而结束了宋朝历史。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清道光年间,广东新会人黄景星(?-1842)编辑了《悟雪山房琴谱》,共收集有琴曲50首,其中大部分来自《古冈遗谱》。《碧涧流泉》就是其中的一首。

该曲为三段体(A.B.A)结构,全曲原分六段加一尾声共七部分,表现了山林幽涧,一派碧绿,流泉泠泠;急峻时,嘈嘈切切,首尾响应,意趣盎然,素有《小流水》之称。

通常,古琴曲往往从缓慢浑厚的散意或清脆明亮的泛音开始,而《碧涧流泉》则从第一弦十三徽以外以沉实的按音开始,以大幅度的揉弦和二度不协和音引出,然后自下而上、上而下发展,交替回旋,表现了在那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之间,暴发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细流,时急时缓。

乐曲的第二、三段,旋律逐渐向上,并多次运用虚掩手法,跌宕起伏,曲折盘旋。第四段是一段小快板,旋律在琴下准低音乐反复出现,变调移位,虚实相映,并多次出现强弱倒置的切分效果,像激流冲击着岩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情飞志扬,心旷神怡。这一段为乐曲的精华,又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五段是主题再现,进一步把乐曲推向新高潮,加强了乐曲的表现效果。第六段乐曲又逐渐恢复了平静,象征峰回路转,但感情更深厚而充沛,表现上将节奏拉长,意境开阔。尾声则在清脆明亮的泛音中引人进入余音绕梁,意味无穷的境界中。

闭目静听,奇峰怪石之间,一股清泉涓涓而下,平缓处流泉泠泠,急遽时万壑争流。山林幽涧的优美景致在音韵中流淌,不禁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静谧肃穆之感。清越的琴声,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听之便觉悠然意远。忙碌了一天之后,不妨潜心静坐,让躁动喧嚣的心灵在「碧涧随高下,流泉自浅深」的清幽意蕴之中,回复平静安然。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返回>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