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音艺苑>佳作欣赏 

温馨提示:此页面有背景音乐效果,欢迎惠听。    

 

寒山僧踪

 

秋山问道图

南唐·巨然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早年在南唐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元寺修行,后居开封开宝寺。擅长山水,师法董源,虽属江南画派,但其画风兼得南北所长,笔墨秀润而苍劲浑实,《秋山问道图》可以说是巨然现存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此《秋山问道图》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属绢本水墨。上部一峰高耸入云,中部群山合抱,小径迂回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林木偃仰,碎石卧溪,蒲草迎风,山间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隐居的高仕点出「问道」的主题,观之令人不禁幽情思远。全画布局沉稳有致,虚实呼应,大气磅礴却不失江南画风的灵秀。山体的烘染,阴面以浓墨渲染、兼衬有苔点如坠石飞落,凸显了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空灵却不失精神。长、短披麻,中侧锋并用,墨之焦、湿、浓、淡、枯浑然成景,跃然纸上,满纸岚气清润,尽得自然之天真。

   明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说:「凡画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这种以有限表现无限,造化与心境交融的意境,暗合了佛门禅宗出尘离俗,超然空灵的思想境界。身为僧人兼画家的巨然,自然更有一份对世间万象的深刻剖析。笔下的《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生机盎然,更在画境之中让人体会着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自在豁达。或许这正是画家内心所寻求的那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意吧。

*-*-*-*-*-*-*-*-*-*-*-*-*-*-*-*-*-*

 

琴箫合奏:《寒山僧踪》赏析

自古以来,琴箫古乐,以其和静清远的音乐品格,寄寓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兰心傲骨和远尘离俗的处世心态。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乐器,依然在今日的时代里,传递着它一份诚挚的情谊和高洁的情操。

此曲琴箫合奏的《寒山僧踪》,收藏在一张名为《云水吟》的音乐专辑中,是一曲清凉入心的佛韵。由著名作曲家陈大伟谱曲,古琴传人龚一以及洞箫演奏家罗守诚,联合演绎了这一曲幽深澹远的出尘绝音。琴声澹泊,箫声悠远,两厢映照,传神地诠释了「僧踪何觅」的千古禅机。

全曲由沉郁清远的古琴领音而动,随后淳厚绵长的箫声成为主旋律贯穿流动,如清泉流淌,如山风过耳,空灵之韵顿时从天际徐徐飘来,仿佛置身山色空濛的清凉月下,随着乐曲去探问那漫漫苍山,去跟随那一份千年的寻觅,叩问心灵难解的谜题,虚清悠扬,如诉如语。令人不禁想起了与之珠联璧合的一首佛偈《寒山拾得颂》,佛偈巧妙地把两位得道的唐代大师寒山与拾得的名字,涵藏在诗句中,表的是寒山鸣钟,拾得落叶,却意寓着一份洞彻红尘世法的通达智慧。

寒山拾得颂
夜客访禅登峦峰
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
心念浮动
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
回眸处
灵犀不过一点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鸣钟
声声苦乐皆随风
君莫要逐云追梦
拾得落红
叶叶来去皆从容
君何须寻觅僧踪

一曲唤醒心灵的梵音,一首破迷开悟的佛偈,在清音与慧语中完美地为世人揭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命题,令我们有了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释然。

世人因红尘之困寻禅问道以求解脱,登峰越岭,所见仍旧是一片迷雾朦胧。「夜客访禅登峦峰,山间只一片雾朦胧」,此情此境一语铺开众生的迷茫,何处才是解脱处?何处方能寻觅到究竟的智慧,指引人生之路?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渗透着无尽佛理的字句,一语点破世间人心念涌动,求之而不得,得失难以心安的思潮起伏。然而,人生富贵如浮云,是非成败转头空,常常苦心追寻的东西到头只不过是一场人生空相。

尘间的纷呈世相,在浩瀚的智慧中都云烟淡去,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实在是无需一味执著。「苦乐随风,来去从容」,毋要逐云追梦,寻觅强求。

禅机处处蕴藏在天地间,在自然中,正如那寒山的晨钟暮鼓,拾得的自在落叶一般,看得清楚之时,「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用心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利益得失,顺逆乐苦,皆能泰然处之,便是自在从容地走在智慧人生的大道上了。

整首曲子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法度严谨,完成了云和水的两相遥望。如入定的老僧,如访禅的夜客,在心灵深处一问一答,一切随着琴箫的张弛,尽在不言中。借用无德禅师对此曲的评价:「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让我们随着这一曲世外清音,将心灵安顿下来,化去心底那丝丝杂念,唱响心灵的清歌。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