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智慧话语-忍经

《忍经·劝忍百箴》的智慧(3)

气 之 忍 第 二

【原文】

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与火值,扇炎起凶。

气动其心,亦蹶亦趋,为风为大,如鞴鼓炉。养之则为君子,暴之则为匹夫。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噫,可不忍欤!

【解说】

在能使万物干燥的东西中,没有比火更热的了;在能使万物吹动的东西中,没有比风更快的了。有风有火,风助火势,就能引起难以预料的凶祸。

气可以动人心志,可以使人跌倒,可以使人奔走。如果不培养自己浩然之气反而损害自己,这正像用皮囊向火炉鼓风,越鼓火势越旺。孟子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又说:「吾养吾浩然之气。」这是说如果能培养浩然正气,就能和道义配合,行动起来就是合乎义礼的勇,这就是君子。如果失去正气,行动起来就有粗暴之气,这就是匹夫。

孔子说:「因一时的怒气,就忘记了自身和他的亲属,这不是糊涂吗?」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之气,方做得人上之人。

许公感叹:噫!为人处事怎能不学会忍气呢!

【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件事让我很生气。」「某某快把我气死了。」「请您千万不要动气。」「别伤了元气。」等等。

「气」是我们的身心情志很重要的内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与我们的喜怒哀乐相伴相生。

《黄帝内经·素问》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本文的「火」,可将其看作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中「怒」的精神状态。发怒就是发火,此时如果不加控制,「气」上来,就犹如风吹大火一般,会以熊熊燃烧之势,不可遏制地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毁灭性的后果。古往今来,盛怒之下,亡国亡家亡身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善养其气的人则能修养成君子。君子所养之气,为浩然正气,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这股浩然正气超越了一般人普通的七情范围,与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相应相和,故正人君子,能忍得一时之气,能屈能伸,最后做得人上之人。

《黄帝内经》总结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处理,「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

在现实生活中,固然会遇到各种各样让人「动气」的情形,但倘若经常锻炼自己「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则自己的修养和命运将会获得很大的提升与改善。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分享到: 更多

浏览量:".$a.""; $query = "update count set num=$a where id='1972'"; $result=mysql_query($query); mysql_close(); echo "

浏览量:".$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