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的啟迪
——看中華德育動漫《班昭女誡》有感
張老師 誠敬仁書院
《班昭女誡》這則動漫反映的是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所應具備的品德。也是近年來自己一直尋覓想要學習的內容之一,看了這則動漫給自己的心靈有了啟迪,反思過往,提筆有感而發,希望至少不會增添讀者的困惑。與知音者一同學習進步。
班昭一生做了《女誡》七篇,成為後世女子德行的典範。在社會廣為流傳,甚至影響中國1800多年。
想必您和我一樣的好奇,《女誡》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問世,又如何流傳千古的呢?
這要從班昭收到哥哥班固的家書,替兄完成《漢書》及進言太后交權和訓勉女兒如何守婦道說起。
家書中說:“近期宮中暗藏無數殺機,內政大亂,吾受竇太后外戚爭政牽連入獄,想必必死無疑。吾唯獨遺憾漢書尚未完成。今修書與吾妹,望吾妹承接父兄之遺志,修完漢書,留與後人。”
後漢書記載:其兄著《漢書》,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未及寫完就去世了,和帝下詔,令班昭到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此書。班昭憑著淵博的學識,替兄修成了《漢書》。
那麼班昭為什麼多次進言太后呢?
進言1.
隨著《漢書》的問世,此時班昭聲名大振,被召見進宮。漢和帝不僅讓皇后和嬪妃們拜她為師,還用侍奉先生的禮儀對待她。因為她夫家姓曹,因此得了一個美號,朝中百官都尊稱她為“曹大家”(家同姑)。意思是知書達理的典範。
皇后學習班昭解讀《漢書》時,見班昭思維如此獨特,由內而外的氣質、才學和謹慎謙虛的態度,令其傾佩。
下面是班昭講解漢書時與皇后的對白,從對白中《漢書》涵納的範圍,我們就知道了班昭的學問有多深厚了。
班昭:“《漢書》藝文志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屬於史志數目。《漢書》的藝文志總序分為二十一類,其中包含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六藝、儒家、道家等等,《易》又分為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我會逐一講解”。
皇后:“《漢書》真是涵納了百家學說,是不是天地都包括在內?”
班昭:“是的皇后,班昭會在以後的日子裡與大家一同進步”。
皇后:“曹大家,你這個看起來柔弱的女子,怎麼講起《漢書》來,思維如此慎獨,大家的內斂多多少少有男人的陽剛呢,哀家都聽了入了神兒。”看到這裡,我也入了神,傾佩班昭的才識與氣質。
班昭:“皇后也不是一般的人,還望皇后多多傚彷前朝前德皇后,相夫教子,主理後宮,不幹預朝政。”
皇后點頭:“大家說的即是”。這是班昭第一次進言皇后不幹預朝政。
進言2-5:
和帝駕崩後,太后先後遭遇喪子、母親去世、哥哥隱退,班昭像一束光引領著太后,不離不棄的陪在她身邊商議機要,也像母親般的心疼太后的辛苦,這期間不止四次進言太后,要好好教安帝能拿起朝綱,等安帝長大了移交給他。然而班昭感到太后的回答越來越敷衍了。
進言6.
班昭的第六次進言,是在班昭看到太后朝政熟練了,已經變得很強悍了,看不出女兒之身了,再次進言移交之事。皇太后按捺不住情緒說:“您也不懂我”。讓班昭回家安享晚年。班昭怎會不懂太后的心呢?班昭懂得太后多年難捨朝政之情。但班昭更是擔心權力集中在外戚,發生政爭,理解但不贊成。
進言7.
最後一次進言,進宮見太后,太后決絕不見班昭了。
班昭的每一次進言都是盡職盡忠,擔懮外戚專權,重蹈竇太后的覆轍。這即是為什麼班昭多次進言太后的原因。
回娘家的女兒唉聲嘆氣,愁容滿面的說:“女兒我自認為也是自幼飽讀詩書,有自己主見的人,女兒在夫家已經很賢惠了,可我依然忍受不了夫家的人處處指使,家中每個人都對我指手畫腳的,婆婆甚至說我只會讀書,不會過日子。班昭看著女兒委屈的落淚訴苦。
班昭輕言道:“女兒,讀書跟過日子是兩碼事,讀書只能修我們的內在,讀書並不能把飯菜燒熟燒香,還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我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的。”
女兒不服道:“可是家裡有下人啊”。
班昭幫女兒找原因:“你婆婆的初衷,也許不在燒菜做飯上,是不是你的某些行為懶惰了”?
女兒還是不服道:“娘,我只是夜晚喜好讀書,早上起的稍稍晚點而已。”
班昭語氣嚴厲,追問道:“只是起的晚?”
女兒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低氣道:“我只是與婆婆爭執了幾句。”
班昭更加嚴厲道:“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女子在夫家要懂得尊重、謙讓,早起晚睡,勤勞能幹,這樣的內斂我不相信夫家會不懂得珍惜你。”
女兒茅塞頓開:“娘,您真是我的軍師啊!謝謝母親!”
此時女兒若有所思:“娘,您嫁到我們曹家,也是這樣約束自己的嗎?”剛好班昭女兒也問出了我的疑問。
班昭教導道:“女兒,你要知道,有一種謙讓是因愛而起的,只要心中有愛,一切來說都不是約束,而是我願意,哪還有什麼委屈可言呢?我嫁給你父親,就是因為愛是基礎,所以我們處處互相體諒,生活的就很美滿。”
此時女兒意氣風發:“娘,我一定以您為榜樣。”
班昭這纔稍有心安:“這就對了。”
班昭以己之女為首誡,以自身為典範,處處教導自己的女兒,先人後己,寬容大度,沈穩含蓄,內斂矜持的品質,而女兒也聽從母親的教誨,處處尊章辦事。
看到這裡我也茅塞頓開了,之前在婆家有很多事情反思的不夠深入,記得剛剛結婚三天回門時,母親當著全家親戚的面給我一句話:“在婆家發生不愉快了,一定是你的錯。”我也有晚上看書的習慣,有時早上起床已過飯時,先生簡單吃口飯、甚至有時不吃就去上班了。婆婆的心能好受嗎?以後每次回家訴苦都會被母親數落一番。做母親的當然最瞭解女兒了。當時還不夠理解母親的話。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不深入歷練,只做皮毛的功夫是不持久的,經不起現實的考驗的。班昭的女兒在婆家遇到了煩心的事,不夠深入,缺少歷練,再次寫信給母親,信中字字傾訴內心備受的煎熬:
『不是女兒做的不好,而是夫家新妯娌生性潑辣,經常羞辱女兒,無論女兒怎樣感化她,就是無門無路,這回女兒真是秀才遇見兵了,女兒無法忍受,難道女兒就該永遠忍受她的羞辱嗎?您說的謙讓,在她的面前就是軟弱。女兒一再謙讓,她一再欺負女兒,且有包容之心對她,反過來卻讓她變本加厲。這個家,女兒還待得下去嗎?只有母親的臂彎纔是女兒的一處避風的港灣。娘,女兒想回家了。』
看到這裡,與我有著同命相連之感。這裡至少傾訴了我的心聲,甚至我的苦水比這還要多,但每次我都傾訴不到一半,母親就會說:“找找自己的原因。”我剩下的苦水不敢再吐,生生的咽下去了。當時我如果可以寫信,可能會寫到生無可戀的地步。當然母親也會幫我反思,找找問題所在,教我如何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母親的臂彎中,對於人情事故我不斷成熟起來。
班昭看到自己女兒聲淚俱下的傾訴,是如何伸出臂膀為她遮風擋雨呢?
『豐生吾兒信已經收到,娘深知吾兒於水深火熱當中不能自拔,娘勸兒暫時忍住,回家久住必定不是辦法,身為人媳,還要繼續秉承三綱五常,你是長兄長嫂,必須學會謙讓與容忍,娘在想,總有辦法會解決的。女兒,請先退下你的鋒芒,以太極之勢,想必再強硬的人也會軟下來的。娘,一切安好,勿念』。
現在父母,聽到女兒在婆家受屈、身陷苦海中,不能自拔,多數會腳踩油門開車接女兒回家,讓女兒在娘家的避風港舒緩一下,等情緒好轉,然後讓先生登門,討個說法,保證不再使女兒受屈,纔放心接回去,動輒不惜代價,鬧到離婚地步。
班昭既擔心女兒不見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他門,驅馳宗族,更是對國家的忠心也得不到理解,一下病倒了。
可班昭和世人不同,她篤定認為會有辦法解決的。她在懮思女兒面臨的,是所有女人都需要面臨的問題,又聯想到了宮中的那些女人,是不是也該如此呢?她們更需要既兼顧女人的特質,又要承擔起必須肩負的責任。
班昭驚恐:“真要是外戚專權,腥風血雨的戰爭怕是又要開始了呀”。想起父兄之死,想到國之門面的嬪妃們與世間女子們,班昭精神振作,身懷慈悲與大愛之心,提筆開寫,流傳千古的女誡就這樣誕生了。
班昭每寫完一誡,就修書一封,寄給女兒,一連寄了七封,來以此告誡女兒要遵守,從而更深體會婦道;更是希望借此,勸解鄧太后和後世宮中女人從源頭上預防外戚政爭的發生。
烽火連三日,家書抵萬金,女兒正處於無硝煙的戰場中,讀到母親的七誡,如百萬救兵的庇護,深入反思、修練,收鋒芒,不久就又有了回信,這次的回信與上次截然不同:
『母親,今讀到母親的七誡,真如靜水滌心,眼眸也從此明亮了許多。女兒在家中處處以《女誡》為榜樣。不僅忍讓家人對待外事也按章行事,處處以七誡來約束自己。如今家是越來越好,親人間也越來越相容,母勸誡女兒是小事,實是期待天下的女性,在醇厚良善的教育中,找到美滿人生的幸福源泉,忍誡不是受屈,而是別於小事的大境界看待這個世界,女兒深知娘著文的良苦用心,這真是您留給後世女子,發自內心最真切的良言,女兒一切安好!』
班昭讀完女兒的來信,如釋重負,感嘆道:我的功夫沒有白費啊!
班昭在《女誡》中說:平素對子弟沒有什麼教導,常擔心兒子曹成辜負、侮辱了清明的朝代,蒙受皇帝的特殊恩典,接受金印紫綬,成為兩千石,這確實不是我敢盼望和想得到的事。現在曹成能為自己考慮打算,我不再為他擔心了,只是懮慮我的幾個女兒,她們正當出嫁的時候,但她們沒有受到教誨,沒有修養婦女的禮儀,所以我擔心她們在夫家失禮,使曹家蒙受恥辱。現在我疾病纏身,人生無常,想起女兒們的這種情況,往往惆悵萬分,近來我寫了《女誡》七篇,希望女兒們各自抄寫一份,但願對她們有所補益,幫助她們健康成長,今後,希望女兒們勉勵做事。
班昭的這些話,說出了千千萬萬的父母對子女的心聲,我想起班昭勸諫太后的話:“俗語說,什麼樣的母親,什麼樣的孩子”。父母要深入學習,做子女的榜樣。班昭做到了。
《女誡》的問世,傳到宮中,宮中的宦官都能出口幾句,想必當時的影響甚深,太后聞聽,急召班昭進宮,方知班昭現已疾病纏身,身體已經不行了,無法上朝。太后親駕探望班昭,看到太后的來臨,班昭手指一摞摞的《女誡》,聽著太后的肺腑之言:“大家,我知道您的良苦用心了。”班昭安詳的閉上眼睛。太后悲泣下詔:“抄錄《女誡》一千冊,散發後宮”。完成了班昭的心願。
失去母親的女兒跪在墓前發願:“娘,您老就放心吧,女兒一定會拿起您手中的筆要讓它代代相傳下去。”發此大願,告慰母親在天之靈。
太后更明白班昭寫《女誡》的初衷,是自己離不開她;班昭也清楚歲月無常,自己離世後,女兒需要訓勉;還有千千萬萬的後世女子需要修身學習。
承傳《女誡》的故事一幕幕還在上演,當時《漢書》始出,人多讀不懂,其同郡馬融便在藏書閣下恭敬地跟著班昭學習,馬融認為班昭的《女誡》寫的很好,於是讓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學習,班昭70多歲去世時,皇太后著束服,號哭哀悼,派使者監護她的喪事。可想而知《女誡》在當時的影響力。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可被觸動的心驅使著我停不下來,雖知道了《女誡》問世的緣由,但急於詳解婆媳、夫婦、妯娌、姑嫂關係相處之道。於是,在同仁吳老師的幫助下,找到《後漢書》,一覽《女誡》的魅力:
書中云:班昭自稱愚笨,天性不聰明。看到這樣的描述,令我無地自容。
這樣有博學影響力的人都說自己愚笨,缺纔少德的我更要揚鞭奮蹄。
《女誡》第五篇專心寫到:《女憲》說:“對於婦女來說,假使丈夫滿意自己,那是完成了一生的大事;假使丈夫不滿意,那是永遠沒有什麼希望的了。”由此說來,妻子不可以不求得丈夫的滿意和歡心,但是求得丈夫的滿意和歡心的辦法,也不是說要嫵媚苟且親近,求得丈夫歡心和滿意,沒有比專心端正容色更好的了。行為符合禮義,耳不旁聽,目不斜視,出外不要打扮的花枝招展;回家也不要廢棄修飾。
看到這些,我還勉強做得到,就是不知先生對我滿意否,於是我吃飯時問先生對我滿意嗎?我立耳恭聽到:“滿意,你傾心的支持我學習傳統文化,令我欣喜,我當然滿意了。”“那我也算是完成了一生的大事了。”我似乎如釋重負。
那麼嫂子和小姑的關係如何相處呢?翻開女誡第七篇和叔嫂:
嫂子和小姑的關係,彼此地位相等,但必須互相尊重;情分雖然疏遠,但在道義上必須親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再有賢明婦女的德行,有聰明才智的品性,也很難具備一切優良品德!因此,與大姑、小姑、妯娌和睦,那就不會有誹謗自己的話,與她們處的不好,那壞話就會傳播開來,這是必然的形勢。增加和小姑的感情,使之成為自己的支持者,使美德更彰顯,過錯則不會出現,公婆稱贊,丈夫嘉美,聲譽在鄰里中顯耀,使父母臉上都有光彩。做小姑的會憑著父母的寵愛而更加驕肆。一旦產生驕肆,怎會有什麼和睦呢?謙讓是婦德的根本,恭順是婦女的德行,具備這兩方面,足以使嫂子和小姑關係和睦。
現實中確實如此,每次回娘家,嫂子對我真情照顧,謙讓順從,所以嫂子做錯事了,我在母親面前從未說不好,哥哥聽到的都是嫂子的贊美,很滿意嫂子。鄰里都說家裡娶了個好媳婦,這也是嫂子沒有受到誹謗的原因吧。
讀到《女誡》裡的一句:“《詩》上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他,來到這裡也沒有人討厭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世人一直熱門難解的話題是婆媳關係,當今,有的女孩擇偶甚至生出極端的想法:“不找有父母的”。可想而知當下女子虧婦道的程度。
《女誡》第六篇曲從寫到:
妻子使丈夫滿意,這就是完成了一生的大事;妻子使丈夫不滿意,這就是永遠沒有希望的了。這是讓婦女定下心來專心致志。公婆的心難道可以失掉嗎?人有使恩自離的,也有使義自破的。丈夫雖然愛自己,但公婆認為媳婦不好,這就是所說的使義自破。
這一篇我看的是觸動心弦:記得剛結婚第一年春節,全家人其樂融融在張羅酒菜,婆婆像往常一樣,累了在床上小憩一會,我沒有注意到婆婆的情緒,端茶問候婆婆是否哪裡不舒服了,而是只想著佈置碗筷,做好餐前的準備,問了婆婆一句“什麼時候開餐?”婆婆語氣冷淡回道:“不知道”。
聞聽當時心裡及其難過,心想:第一次離開親人在外過新年,不但沒有被稀罕,還遭到冷語,越想越難過,遂跑回屋裡落淚,公公是很有德行的人,見狀連忙跟來寬慰說:“婆婆身體不舒服,你別往心裡去。”又說了很多理解我的話,當下感到自己心胸不大,不夠寬容,慚愧難當。當時認為自己對,這不就是失掉了公婆的心,使意自破嗎?
再看《女誡》的講解:“那麼,要使公婆的心滿意怎麼辦呢?沒有比委屈順從更好的啦,婆婆說不對而實際上是對的,就應該順從她的話。婆婆說對的,而實際上不對,還是應該順從她的命令,不應該計較公婆的對與錯,和他們爭辯是非曲直。這就是我所說的委屈順從。所以《女憲》說:婦女的行為應是如影隨身、如聲隨音,怎麼可以不稱揚呢?看到這樣的講解我徹底釋懷了。更加理解母親留給我的那句話:“發生不愉快了,一切都是你的錯”。雖簡短直白,但有深義。現在用我理解的就是恭順、不計較。
那麼到這裡我還有好奇,班昭和兒媳的關係如何呢?
首先介紹一下班昭:生於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名姬,字惠班,出生在陝西扶風安陵,父親東漢史學家班彪,哥哥班固,她博學高才,嫁同郡曹世叔,早年守寡,卻很有節操、品行,通曉法度。被列入《列女傳》,為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班昭《女誡》出自《後漢書》卷八十四,第七十四《班昭傳》。
毋庸置疑,後漢書記載:班昭譔著的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譴令,共16篇,由她的兒媳婦丁氏為之收集成書,又作了“大家讚”,這些有力的證明,沒有和睦的婆媳關係,怎能做出贊美詩呢?
《女誡》中,婦女有四種德行,一是婦德,二是婦言,三是婦容,四是婦功,這四樣,為婦女的大德,是不可缺少的,做起來是很容易的,只要存心去做就行了。古人說的好:“仁距離我遠嗎?我想為仁,仁就來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為了具備四德在身,我把《女誡》一書已捧在了手上,勉勵自己,如班昭女兒說的忍誡不是受屈,而是別於小事的大境界看待這個世界。常保捨己為人的心境,持久熏修。我分享的《女誡》內容只是片言碎語,遇事還要請出軍師出謀劃策,使自己進步與傳承,如班昭的女兒一樣幸運,感嘆母親是她的軍師,時刻有母親的訓勉!我與之隔空亦能時刻觸動心弦,有所啟迪!
有一次,我和嫂子一行人拜訪朋友,她們說:你們看上去真是氣質宜人!怎麼做到的?事實上,我們對這樣的場面已經習以為常,這能讓我們每個人都欣喜的無以復加,更給我們予以信心,深入的學習與傳承。
最後,感恩楊老師製作出《班昭女誡》這則八德動漫故事,使後人有學習《女誡》的緣分,感恩《女誡》的啟迪,感恩抄錄者、傳承者!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www.dfg.cn
前頁 / 後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