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號:CHJ_2005004 雜志下載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齊,zh□i音,通『齋』,齋戒。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子曰:『無懮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第二十二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叡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注:齊,zh□i音,通『齋』,齋戒。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隸

 書

 

 

 

 楷

 書

 行

 書

<形聲>、<會意>字

小篆:「懇」,從心、從?,本意作「誠、信」解(見說文),乃真實無欺之意,故從心。又以「?」為豕(豬)以嚙互戲貌,「?」在互通款誠,故從「?」聲。或以「?」為豕(豬)食貌,豕就食時一心向食心無他務,懇有一心無他務意。

其義為:

1.真實曰懇。如《吳志?陸凱傳》「忠懇內發。」

2.請求曰懇。如拜懇、奉懇、相懇、懇求。

3.真誠、至誠、誠信曰懇。如懇摯、篤懇。又如《晉書?山濤傳》「表彰懇切」。 

小篆「懇」,是心中互通款誠。從心中發出的至誠、懇切,原本是人與人溝通往來中的真純心念。《大學》云:「誠於中,形於外」,故發於心,而流露在語言中、眼神里的切切懇摯之情,才是人間最良好的互動與最和諧的互助。 

不知從何時起,人間的虛偽、欺騙開始增多起來,隨之而起的是各種摩擦、爭端、惡行日益加劇。面對這種乏少人性真誠的社會,許多人不能、不敢真心地相信別人,同時也把自己那顆真純、善良、誠懇的心厚厚地包裹起來,不讓她透出光和熱。這樣的人際環境帶給我們的無疑是扭曲和痛苦。在哀嘆人心不古的同時,許多人無奈甚至臨近絕望。 

我們可曾問過自己,為什麼虛偽、欺騙令人痛苦不安?為什麼真實、誠懇令人安心和溫暖?答案就在中國古人所作的《三字經》里ˉˉ「人之初,性本善」。所有的虛偽不實、狡詐欺騙都違背了「本善的人性」,違背了作人的自然法則。悖理而行,違道而作,哪有不痛苦的道理? 

在人際交往中受傷的人們,從痛苦中走出來吧;在無誠無實的人際關系中日漸麻木的人們,從厚厚的繭子中醒來吧!古人云:「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重建「真實無欺、互通款誠」美好和諧的人際環境,唯有從我們自己做起!用我們發自內心的真誠,用我們懇切的善意關心我們身邊的人ˉˉ他們是我們最敬愛的父母、老師;是我們兩情不移的丈夫或妻子;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同事;是我們同住一樓的鄰居;是同在地球上的蕓蕓眾生。 

也許,在誠懇待人中,我們可能遭到誤解和傷害。但,不要灰心和氣餒,本著自己的真誠、懇切的善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心安理得。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心相通;相信,出於誠懇善心的言行,會引發無數同樣的言行。 

讓人類本有的真誠、懇摯的良善品格,經由您向四周擴散,遍滿人間!

 
 

覺者畏因,迷者畏果。面對人生很多問題,需要不斷找原因,人生才能越活越明白。

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今日世風日下、人心墮落至此,我們還等待什麼?

社會風氣的改善,絕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不要去求人生有一盤好棋。在禍福相依的人生中,哪有好棋和壞棋?只要有真智慧,任何棋都能下得很好。

稱贊別人也是學問,夸要夸對地方:稱贊要順著性德,不能順著才華,否則容易增長對方的傲慢心。中國人對好人才的稱謂是「德才兼備」。「德行」在前,「才能、知識」在後,順序不能顛倒。

對自己的毛病習氣要趕盡殺絕,對待別人要厚道三分。

人算不如天算,要依真理做事。

《弟子規》是照妖鏡,也是顯圣鏡。能做好《弟子規》的人值得跟隨和交往。

能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否則人生會失控。

寧為感動掉眼淚,不為傷心而落淚;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

 
 

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原文]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養德,亦可以遠害。

[譯文]

做人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責難別人所犯下的輕微過失,不要隨便揭發他人生活中的隱私,更不可以對他人過去的過失或舊仇耿耿於懷,久久不肯忘掉。做到這三點,不但可以培養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遭受意外的災禍。
                                                                ——摘自《菜根譚》

 
 

孔明潔身

    《德育故事》白話解

諸葛亮,字孔明,謚號「忠武侯」,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在漢朝末年的群雄征戰之中,劉備繼承漢統稱帝,建立了蜀漢,他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來統理軍國大政。

身為主上最為得力的輔佐,諸葛亮把自己身居次位的位置擺得很清楚。他極盡忠誠地完成為人臣子應盡的職分,所有的功勞都歸主上所有。縱使自己才識過人,也從未凌駕於君主之上。而劉備也視其為至為信任的股肱之臣,對他備極尊重。這種君臣間的知遇之交,可謂曠世少有。

章武三年春,先主劉備病情加重,他下詔把諸葛亮召回成都,對他交代了後事。劉備說:「丞相您的德能才略,高於曹丕十倍都不止,您必然能夠興復漢統、安定國家。皇子的才德并不足以持國,他繼位後,勞煩丞相您來輔佐他。如果他能夠體念我們蜀漢的天下,是多麼來之不易,還肯爭氣的話,您就對他多加教導。倘若他不肯振作,朕授予您廢除他的權力,到時候蜀漢的朝政,就由您來親自統領操持。」

諸葛亮聽到這些話,泣不成聲地說:「臣常念皇上浩浩恩典,常思傚法古來圣賢忠誠的志節。只要臣還活著一天,就一定會竭心盡力一心地效命、報效於朝廷,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下詔誨勉他的兒子說:「國家大事無論大小,一定都要向丞相求教。丞相對我蜀漢天下的忠誠,是皇天后土所共知曉的。你要把他當成是自己的父親一樣,來尊崇和孝敬。」

後主即位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後來又兼任益州官,大大小小的政務都由諸葛亮來決斷。為表明自己對朝廷忠誠不二的志節,以及始終位居臣位的態度,諸葛亮曾經對後主懇切地說:「為臣的家里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四十五頃的薄田。家人靠這些來生活,已經是綽綽有余。至於臣出兵在外隨身的衣食用品,靠著朝廷的俸祿就足夠了,臣并不需要另外去籌措營生的產業,不需要為家里添加任何的財產。希望有一天當臣過世之時,全家上下都不會留下任何多余的衣食財物,而辜負了朝廷的深恩,與陛下的厚愛。」諸葛亮過世後,人們發現他的家里果然是如此。

身為輔國的重臣,諸葛亮為蜀漢制定了完善的典章制度,他整飭軍隊,發展蜀漢經濟,強化社會治安,淳厚社會的道德風尚。在他當政的時期,對百姓的教化、政令行文都十分清楚明晰,法令嚴明而又合乎情理,政令峻切卻從未有人感到不平。蜀國上下之人都十分敬畏他的威德,凡此種種,無不歸功於丞相平等無私的愛民之誠。諸葛亮治理蜀漢的時候,百姓生活安定、物資充足,民風純樸厚道。他整肅了當時的朝政,給百姓以持之深遠的仁政與德教。

諸葛亮統帥軍隊賞罰分明,他法令嚴明、言出必行,而又非常體恤將士的勞苦,深得士兵們的擁護,使他們都愿意為國家出生入死,甚至慷慨捐軀。他出戰在外無論是進與退都很有法度,用兵的時候,進退如風。出兵時軍威赫赫、氣度儼然。在歷史上,人們稱他帶兵「出入如賓」,縱使是在他國,也像是行走在自己的國土上,從未曾勞擾百姓。所以蜀國的軍隊出行,當地百姓也不會驚恐懮慮。

「功業飄零五丈原」,諸葛丞相五十四歲的那一年,他拖著病體,在五丈原和司馬宣王的軍隊一直相持了一百多天,其年八月諸葛亮闔然長逝。就在他病情很嚴重的時候,他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夙興夜寐親自處理軍務。當時他已經吃不下什麼東西了,周圍的士卒見他日漸消瘦,都淚流滿面,不忍心再看下去。

丞相過世後,沈浸在悲慟之中的蜀軍秘不發喪,楊儀率領著軍隊整軍出行,宣王決定出兵追擊。蜀軍鼓聲大作,士兵奮勇地抗擊,就如同丞相生前統領著他們那樣,以赫赫的聲威,奮勇地拚殺在敵軍的面前。宣王被震住了,他不得不領兵撤退,但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想到,諸葛丞相,早已長逝在軍旅之中。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臨終前留下遺囑,讓後人把他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中。墓地不用太大,容得下一口棺材就夠了,也不要用任何的物品來陪葬。他臨終前出神入化的軍政部署,使得敵軍的首領宣王,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是「天下的奇才」。諸葛亮過世之後,每逢年節人們都會自發地去祭拜他。百姓就像祭拜自己的祖先一樣,對他追思與緬懷。

蜀漢的國政得以奠立四十多年的基業,無不仰賴諸葛亮忠心耿耿的操持。朝廷感念他的德政與功勞,為他建立了祠堂,全國上下都去祭拜於他。鎮西將軍鍾會征伐蜀國,來到漢川的時候,也特別來到丞相祠堂去祭拜。他下令所有士卒,不許在丞相的墓旁放牧砍伐。威德的感化,連敵軍的首領也由衷地尊敬他。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任著作郎的時候,荀勖等人請他考定整理諸葛亮的遺著。一想到這位忠誠一生的老臣,在危難之時兢兢業業地輔弼國主,那忠勇的精神給予陳壽至深的感動。他細致地整理遺稿,把它分成二十篇,記載在《三國志》當中。諸葛亮留下的文集,點點滴滴記錄下許多頒令給臣民屬下的言辭,開誠布公的心和孜孜不倦的教導躍然紙上。他留下的風范遺教,長久地化導著對他懷念至深的子民。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在先主劉備過世之後,身為一國的忠臣,統理一國之政。總攬大權而又不失為國的禮度,堪為一國柱石。他事奉凡庸而又年幼的少主,兢兢業業恪守為臣的本分,未曾想要取而代之,他對後主所表白的心聲,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對他的忠廉感懷萬千。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曾經誠切地勸勉後主傚法堯舜,光耀先帝遺德,以承續長守不衰的平明之治。他強調前漢興盛的原因在於「親賢臣,遠小人」,後漢衰微的原因在於「親小人,遠賢臣」。因而應當謹言慎行,虛心接納忠臣的規勸。

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這是稱贊他的弟子冉雍的德行,能夠堪以重任,來治理一個國家。身為治世的良臣賢相,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國家最艱困的時候,以為臣的忠義擔起了一國的重任。他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唯恐有所閃失,而辜負了先主劉備的托付,辜負了他們以心相照的允諾。

同樣的,也正是這位真心相待的知己之主,才鑄就了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義臣,為蜀漢的天下鞠躬盡瘁,耗盡最後的一滴心血。君臣之間知心之交,就如同皜月般地持久與真淳。

時隔數代,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澎湃激昂地吟詠著「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數百年、數千年後,多少人捧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而淚落滿襟,這樣的忠義,這樣至誠,在世代中華子孫的血脈中傳涌。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無論歷經過多少個朝代,每當人們漫步在肅穆的丞相祠堂中,沈痛地感懷追思丞相遺德之時,那句「臣鞠躬盡,死而後已」不絕的余音總縈繞在心懷……

 
 

說 苑 粹 英 

1.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選自《談叢46》

2. 君子有終身之懮而無一朝之患,順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難。     

 ——選自《談叢65》

3. 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藏於心,行之以身。  

——選自《談叢62》

4. 君子不羞學,不羞問。

——選自《談叢81》

5.夫水出於山而入於海,稼生於田而藏於廩,圣人見所生,則知所歸矣。 

——選自《談叢6》

6. 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

——選自《談叢22》

7. 不修其身,求之於人,是謂失倫;不治其內,而修其外,是謂大廢。

——選自《談叢12》

8.積德無細,積怨無大,多少必報,固其勢也。

——選自《談叢48》

9. 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馬不能追也。

——選自《談叢54》

 
 

女兒,你讓我含淚微笑

(來自一位母親的心聲)

男男母親

自從系統地學習《弟子規》以來,女兒在家里的表現真是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這幾天我和女兒幾乎每天都一起去聽課,一起回家,每天她都跑著去開門,給我和愛人拿拖鞋,倒水,還主動做家務,她自己該做的事也不用我太督促了,真的讓我有了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事。

那天晚上,像往常一樣,輔導女兒寫完日記,洗漱完畢後,我對女兒說:『好了,睡覺去吧。』可是,女兒沒有走開,她用異樣的眼神看著我說:『媽媽,我還有一件事沒做呢!』我淡淡地說了一句:『那就趕緊去做吧。』女兒還是沒動。我詫異地看著她,發現女兒的眼里滿是沈重和不安。我立即意識到:女兒有心事。像每次為女兒解懮一樣,我伸手把她拉到懷里,輕輕地問:『怎麼了?』女兒對著我耳朵悄悄地說:『我想跟您和我爸爸道歉』,我看著她,鼓勵地說:『好吧,你說吧,我們都聽著。』

沒想到,女兒往後退了幾步,撲通一聲跪在我們面前,哽咽著說:『爸爸,媽媽,我真心地說一聲對不起!』,說完兩手拄地,重重地在地上磕了一個頭,我們先是被女兒的這一舉動嚇了一跳,緊接著我愛人也深受震動,走到女兒跟前,拉起她:『快起來,快起來,咱們不至於這樣吧!』我含著淚看著女兒,也想伸手拉她,只聽女兒流著淚繼續說:『我以前有時不懂事,惹您們生氣了,請您們原諒我,好嗎?』我的眼淚終於控制不住了,一手把女兒拉到懷里,情不自禁地說:『好女兒,好女兒,我女兒長大了!』

我曾經是幼兒教師,對於女兒學期前的教育還算是說得過去。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在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了,也不太好管了。近半年來,女兒很少像以前那樣誠懇地道歉了,也很少像這次這麼感動我,因為她的道歉也很少這樣深刻。經過幾天細致地學習《弟子規》,我們不僅找回了從前的女兒,還深深地感到女兒長大了,懂事了。我們不僅看到了她那顆真誠的孝心,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女兒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和極高的提陞。這不僅對女兒,對我們全家來說,都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都將受益終生。

在此,我代表全家真誠地感謝校長把『禮』和『孝』這兩把金鑰匙無私地交給了我們,更感謝您給我們的家庭帶來的更加幸福、和諧的福音。

 
 

qu-07  如何教學《弟子規》才不覺得枯燥?

首先要把《弟子規》的教學與生活整個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有一位李老師講解『出則弟』時,他把它結合到很多日常的禮儀當中,『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就是接待長者的禮儀。

我們要把書教活,一本小小的《弟子規》不可能把所有生活的細節都寫上去,所以我們把它延伸到所有接待禮儀的時候,就可以教孩子客人來了要做哪些接待的禮節。一次,有六個孩子學完接待禮儀開始吃午餐,剛好有位阿姨來了,她一按電鈴,六個孩子馬上跳起來,爭先恐後要接待客人。他們還處在學習《弟子規》的興奮之中,對接待客人感到很新鮮。門一打開,六個孩子同時說:『阿姨,您好!』然後,六個孩子同時要去拿拖鞋。拖鞋要怎麼擺放?這也有講究,要擺得讓客人一進來馬上可以穿進去。其實,擺放拖鞋的這個動作已經在培植孩子的仁愛之心。仁是什麼?兩個人。處處能替人著想,這就是仁心的落實。

所以,不要小看點點滴滴的禮節。你有禮,為什麼人家覺得舒服,因為替他著想;你失禮,為什麼他很不舒服,因為你沒替他著想。看到這些孩子爭先恐後地問好、擺鞋子,阿姨愣住了。她說:『我從來沒有被這樣接待過』,站在門口不敢進來,因為熱情過火也是失禮,但她笑得很開心,看到這麼多孩子這麼懂禮,她很歡喜。她一進來,馬上就聽孩子說:『阿姨,您請坐!我幫您倒杯水。』然後,孩子就去倒水,『阿姨,請喝水!』所以,孩子一動作,他的恭敬心,他替人著想的心,還有他做事的能力都在這個過程中點點滴滴地得到增進。

現在的家長都看不到這些言語行為點滴積累對孩子德行的影響,很多能夠增長孩子道德學問的機會一分一秒一點一滴都流失掉了。機會失掉之後,孩子得到的不是圣賢教育,到時候要再教就很困難。現在我們接觸到很多孩子已經十多歲的父母,他們的臉上有沒有笑容啊?笑不出來。不知道兒子今天又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孩子今天還會搞出什麼名堂,這種時候你就會很痛苦。任何一個學科都離不開生活,理跟事能夠融成一片,這個孩子的學問才會非常靈活,這樣去上課,孩子就不覺得枯燥。

 qu-08  如何在學校推廣《弟子規》?

我們有一位老師只用了一個學期就在學校推廣了《弟子規》。他既沒有請其他老師來聽他上課,也沒有要求校長應該如何去推動,他很善巧方便,請我去他們學校講了兩次課,引起學校、老師的普遍重視。只過了一個學期,他們全校推廣《弟子規》,而且讓他給全校學生上德行課。這都是從他自己修身做到,從自己的班上開始落實,取得的顯著效果,使經典教育的推廣工作水到渠成。

 
 

為什麼下載的VCDmp3會出現前後錯亂、插入、重復等現象?

一些學員下載的VCD或mp3文件出現停頓、重復、插入等均是下載過程造成的問題,因為VCD格式的文件比較大,所以大家都用多線程下載,下載時,一旦有一個線程停頓超過一秒鍾,就會導致前後錯亂,或插入等現象,欲速則不達,只要改成單線程下載,就可解決此問題.還有,下載過程中不可暫停,否則也會出錯。選擇寬頻上網、較好的下載軟件如《影音傳送帶》下載軟件、務必將下載塊數改為1塊。一次不行請再重新下載,謝謝!


《大方廣公益文化網》網址:http://www.dfg.cn 

《誠敬教育網路學院》網址:http://www.dfg.cn/big5/chengjing


網站導航 - 聯系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