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孔子故事系列》

智者壽 仁者壽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白話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并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於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後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於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智者壽 仁者壽》讀後感

初讀《智者壽 仁者壽》時,心中有一些疑惑:為什麼哀公短短的發問,夫子竟然回答了這麼一大段,而且似乎所答非所問,不講長壽之道,反而講「病殺、刑殺、兵殺」這三種死於非命的情形?

在《論語?先進》中,子路向夫子請教過生死,夫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而此時夫子所談論生死、壽命這樣的大問題,又告訴我們什麼呢?

人的壽命,一直是人類充滿興趣、苦苦思索的問題。現代科學認為,人的正常壽命是一百二十歲,《黃帝內經》上提出:「上壽百二十,中壽百歲,下壽八十。」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是「人到七十古來稀」,這和人們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許多疾病是由於不知愛惜身體,不懂節省體力導致的。據統計,大約有70%——80%的人死於生活方式病。

所以,夫子談到:起居不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者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會使身體損傷,導致疾病產生,最後疾病會奪去他的性命。

如果把身體比作一臺精密的機器,那麼我們平時的使用、保養,就會直接影響到機器的使用壽命。正如《背簍里的人生哲學》所講的那樣。

楊伯的家里有一只竹背簍,據說有250余年歷史了。天長日久,竹簍變成了黯淡的黃色,左上角有一處破洞,被一根黃麻帶子巧妙地補綁好。楊伯說,那根帶子是他爺爺的爺爺套上去的,算了一下,大概也有120多年了。為什麼楊家的竹背簍壽命如此長?是因為楊伯家有祖傳家訓:不過度。一般背簍能裝70——120斤,楊伯家只裝40斤。曾經有一次,楊家一個媳婦為了將地里的紅薯藤一次運回家,裝了高高滿滿的一大背簍,被楊家老人痛責:你破了楊家的規矩,從明天開始,這背簍休息三天!

晚上,全家五十多口人被召集到一起,聽老人訓話:背簍也是一條命,你愛惜它,就活得長;不愛惜它就活得短,用它得有個度。人也是這樣,吃,不能過度;做,不能過度;玩,也不能過度。我們楊家雖然沒出過什麼大人物,但卻一直是長壽家族。為啥?就因為講究度。過去和現在的很多病、亡,跟我們家基本不沾邊。我的爺爺告誡我一句話,現在傳給你們:人世間,很多人雖然聰明,但掌握不了度就不能算聰明。比如,有吃死的,有閑死的,有累死的,有玩死的,有樂死的,有愁死的,有爭死的,有怒死的,有氣死的,有喜死的……總之,就像這只背簍,只有掌握好使用的度才能有個好壽命啊。

在楊家那個大家族:有2人分別活到了100歲、103歲,有11人活到了96歲,有14人活到了89歲……

見微知著,無論是使用一只背簍,還是人的身體,都要用之有道,楊家人對不起眼的背簍都如此愛護,何況家中的每一位成員呢?愛物,也就是愛己,祖輩的一番教導,飽含著多少殷殷的愛心。

「知止」、「克己」、「有度」,五千年來祖先一直這樣諄諄告誡我們。所以雖是泱泱大國,富有四海,卻守之以謙。但凡是漢民族統治的時候,從未擴張領土侵略過任何一個國家。所以,夫子在與魯國的國君談話時,深深期望祖國能保持太平,人民能和平安定。魯國比較弱小,他告誡國君:人少不要去冒犯人多的,弱小不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克制自己,不要不自量力、不計後果地行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長久和平。

《荀子》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孔子到魯桓公的廟里參觀,看見一只傾斜的器皿,便向守廟的人詢問:「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邊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君王座位右邊的器皿,空著便會傾斜,倒入一半水便會端正,而灌滿了水就會傾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向里面倒水吧。」弟子們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滿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著的時候,器皿就傾斜了。孔子感嘆說:「唉,哪里有滿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問:「有什麼保持滿的方法嗎?」

孔子回答說:「聰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過人,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就是說,聰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鈍的方法來保持它;功勞遍及天下,要用謙讓來保持它;勇力蓋世,要用膽怯來保持它。富足而擁有四海,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就是抑制并貶損自滿的方法。

由此可見,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謙讓的處世態度,近可以明哲保身,遠可以興邦安民,所以《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膚淺地領悟到夫子所講的含義,不僅深深感佩夫子循循善誘與誨人不倦。魯哀公所問的問題,夫子不僅予以解答,而且問一答十,告訴他做人、養生、治國的道理,由此感悟到,真的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圣賢教人,都是用純真純善的愛人之心,能得到多少,全在於個人好學誠敬的程度啊!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