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論語 ? 為政第二》講要

(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安國注,孟懿子,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是他的謚號。

國出自桓公的三大公族,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都是國的權臣,愈到後來,權勢愈重,違禮亂政亦愈甚。孟懿子就是孟孫氏的後代。他的父親是孟僖子仲孫貜。《春秋》昭公七年,氏《傳》說,孟僖子將死,召其家臣,遺囑何忌孔子學禮。是知懿子門有弟子名分。但《弟子傳》里沒有懿子,《論語》此章之注,只說懿子大夫,不說是孔子弟子。據氏《正義》說,孔子,命墮三家不合制度的都城,獨有懿子梗命,以致圣人政化不行。《弟子傳》不列其名,此注亦不云弟子,當為此故。

孟懿子問孝。」孔子答復:「無違。」諸弟子問孝,孔子答復,因人而異。此以「無違」答復懿子,是教懿子,不違其父教其學禮之意。不違父教學禮,就是孝道。

樊遲御。」樊遲孔子弟子,名,為孔子御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答復他「無違。」孟孫,就是孟懿子。據鄭康成注,孔子惟恐孟孫不了解無違之意,所以告訴樊遲,以便轉為孟懿子解釋。

樊遲曰,何謂也。」樊遲亦不了解無違何意,故問孔子「何謂也。」孔子就以生事葬祭三句解釋其意義。

生事之以禮。」父母生存時,為子者以禮事奉父母。如《疏》引《禮記曲禮》所說「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之屬。事奉父母的衣食住等,一切皆合禮制。

死葬之以禮。」父母去世時,以禮辦理喪葬之事。如棺槨墓地等,都要合乎禮制。

祭之以禮。」喪畢則祭。《疏》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祭祀時所用的祭品,皆有禮制。

《疏》:「孟孫三家,僭濫違禮,故孔子以每事須禮為答也。」

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禮,便是盡孝。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皆違禮,所以孔子懿子無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懮。

注,孟武伯孟懿子之長子,名是謚號。

孟武伯問為孝之道。孔子答復,「父母唯其疾之懮」。「唯其」的「其」字,是指子而言。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為子懮愁。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懮之。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懮。

《集解》,馬融曰:「言孝子不妄為非,唯有疾病,然後父母懮之耳。」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安國注:「子游,弟子,姓,名。」

子游問行孝之道。孔子答復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此意是說,「今之行孝者,唯說能養。」例如以飲食養父母。是謂的「是」字,王引之《經傳釋詞》作「只」字講,《疏》作「唯」字講。

能養父母,這就是孝嗎?孔子語氣一轉,便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能養」,何只為人子者,至於犬馬皆能以其體力服事主人。如犬能守夜,馬能代勞,這也是能養。「至於」二字,據劉淇《助字辨略》,是兩事相及之意。

不敬何以別乎。」犬馬雖然皆能有養,但不知敬。唯人能夠知禮,知禮則能敬。如果人子只能養父母,而不能恭敬父母,這與犬馬有何分別呢?

犬馬能養,古注有兩種解釋。一是包咸注:「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養人者。」此以犬馬比喻人子。此說可采。一是《集解》另舉一說:「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孟子曰,食而不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此以犬馬比喻父母。所舉孟子語,在《盡心篇》。朱子《集注》唯采此說。他說:「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氏《正義》以為:「以犬馬喻父母,於義難通,自昔儒者多譏之。」以上兩說之外,後儒尚有其他解說,不再列舉。

今列表解,以明喻子之說:

孝者」,指人子而言。「犬馬」與孝者對稱。人子能養父母,犬馬能養主人。由這兩個能字看來,顯然是以犬馬比喻人子。專說能養,則人獸沒有分別。不敬何以別乎。敬與不敬,是人獸之別。

恭錄自《論 語 講 要》雪公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