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論語 ? 為政第二》菁華選粹

白話解

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白話解:孔子說:「詩經三百首,可以用其中的一句詩來概括;即是:心里沒有邪念。」

心為根本,心無邪念即心正,心正則身正,言語行為皆正矣。

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白話解: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子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

孔子以為禮治優於法治,然禮治、法治不可偏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白話解: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時能運用所學的道理,以立身行事;四十歲時能通達一切事理,沒有疑惑,不為邪說所動搖;五十歲時能知道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所聽到的都能明白貫通,心里不再有起伏不平;七十歲時能隨順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自然,隨緣自在,卻不會逾越規矩法度。」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白話解:孟懿子向老師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逆。」一日樊遲為老師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回答:『不要違逆。』」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作兒女的應當依禮來奉侍,父母過世了,要依照禮節來埋葬,依禮來祭祀。」

(禮,貴在心誠,不在形式。)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懮。」

白話解:孟武伯問孝道。孔子說:「讓父母親只擔心你的疾病。」

(孝子謹慎以持身,不妄為,唯疾病不能自主使必無。)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白話解: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人講的孝順,只是能養父母就算盡孝道了。但是狗和馬,一樣有人養,如果對父母沒有恭敬的心,養父母跟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分別?」

7.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解:子夏問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難在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時,由年輕的負責服務操勞,有了酒食,先為長者陳設,請長者先吃,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解: 孔子說:「能從溫習舊知當中,領悟出新的道理來,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按錢穆先生注:教學合一,溫故必求知新,能學然後能教。)

9.子曰:「君子不器。」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不應該像一件器具,只限於一種用途。」

10.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白話解:子貢問老師: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先把事情做好,然後照他所做的來說。」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徇私,小人徇私相結合,但不講忠信。」

1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解:孔子說:「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按錢穆先生注:學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無所得。思而不學,則事無驗證,疑不能解,將危殆不安。故『學與思』當齊修并進,不可偏廢,僅學不思,容易迷失自己。僅思不學,亦是把自己封閉孤立了。)

13.子曰:「孔子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白話解:孔子說:「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誨女知之乎!女,汝也。

14.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白話解:孔子說:「多聽別人說,把你覺得有疑問的擱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謹慎地說,這樣過錯自然就減少了;多看別人做,把你認為有疑問、不安的地方,擱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謹慎地去實行,能這樣做,就少有後悔的事情了。」

1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白話解:孔子說:「不是他的祖先卻去祭拜,這是諂媚。遇見道義上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做,是懦弱沒有勇氣。」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