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傳道授業 上施下效
——記楊老師書法教室的老師們

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幾千年間,不單單做為傳承文化的載體,歷朝歷代,不同字體,都有精品傳世。優秀的書法作品帶給人的不僅是美的享受,更展現出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往往難以用具體的言語表述,多是矯若游龍、銀鉤鐵劃等比喻性的描述,是無言之大美,是自然之神韻。

古時候,用軟筆書寫的能力如同現在用筷子吃飯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事。而現在能夠把硬筆字寫好就很不錯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紙筆被電子產品取代,提筆忘字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從長遠來看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漢字聽寫大賽,引起很大的關注,說明大眾對於祖先的智慧還是有普遍的認同感。當前要寫軟筆需專門學習,而有良好氛圍的書法教室和優秀的書法老師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楊老師書法教室和那里的老師。

書法教室的創辦人楊淑芬老師來自臺灣,堪為當代書法大家,在海峽兩岸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創辦大方廣公益文化網站,并常年在通州區開辦公益課和書法班,亞運村有市內的書法教室,授課老師都是追隨楊老師多年,筆力深厚并深得楊老師教育理念的文化弘傳者,楊老師有時也親至指導。第一次帶女兒去上課,就感受到了教室的氛圍非常祥和,磁場很好。大教室正中高懸孔老夫子圣像,四周墻壁掛滿學生的習作,整齊莊重。小教室里有小朋友們學習,活潑可愛。整個教室老師們溫文爾雅,如沐春風;學生們認真誠敬,筆墨傳承。一團太和之氣,使人心身安泰。

老師們不僅僅教授書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謹慎細致、誠敬謙和、柔軟耐心、孝親尊師的品格;讓孩子們先誦讀經典,定下身心,再提筆習字,因定得慧,不是急功近利;在課前準備過程中養成惜時有條理的習慣,在課中習字過程里養成專注端正的習慣,在課後清洗筆墨硯臺中,養成惜福細心的習慣;在上下課時,所有師生面對圣像行上下課禮,清澈響亮的聲音響徹教室;在來到教室和離開教室時,師生之間,學生家長之間都是九十度鞠躬禮,老師教育孩子們感恩父母的辛苦,家長告訴子女感恩老師的教導。「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離開了孝親尊師,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可能有成就。

教授過女兒的老師有鄭老師、夏老師、姜老師,主要教授女兒的是周老師,充滿愛心與耐心,兼具方法和智慧。從每個細節上,一點一滴的糾正女兒的壞習慣,一筆一劃中提高女兒的寫字水準,有批評,有鼓勵,有技巧,有方法,周老師非常善巧方便的讓女兒在充滿興趣與快樂中學習,女兒從周老師這里不但習書學字,更是學習做事待人。周老師每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盡心竭力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從不會持筆到滿墻的作品,其中有老師無數的心血,每當想到這里,怎能不感念師恩,學生的努力是對老師最好的報答。

我不懂書法,字也寫得不好,但是能夠感受到古人的大智慧。有大智慧的古人,為何不發明硬筆而是堅持用軟筆,豈不知硬筆要方便得多麼?「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筆墨之間,簡單的黑白之色,大美存焉,使人清心,令人靜意。能夠把軟筆寫好的人,大多有耐心,能細致,做事不草率,不莽撞;優秀的書法家,更是要有超常的眼力、手力和心力,有這樣的能力,無疑都是學養功深,人品高潔,堪當大任,歷史上的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等諸公莫不如是。很多賢者并未專門習書,因修為深厚,形諸筆墨自成大家;相反,很多存心不良之人,即便其書法初看上去亦佳,在明眼人看來卻屬末流。歷史上蔡京、秦檜、嚴嵩三大奸臣的書法都很好,若心術不正,書法適濟其奸,雖得意于一時,最終遺臭萬年,沒有人因為收藏他們的作品而自得,無論做什麼,人品始終是第一位的。

「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書法的傳承同樣一定要有好老師,《說文解字》上講,「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韓愈的《師說》中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離此則道之不存,師之不存」。當前社會中,還有這樣一處言傳身教、長善救失的師道尊嚴之地,何其幸也。

感恩恕恕爸爸分享

 

*-*-*-*-*-*-*-*-*-*-*-*-*-*-*-*-*-*-*-*-*

相關鏈接: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