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讀經教室-培訓側記

 

 

如何落實兒童讀經教育

淨空老教授與王財貴博士談話

(上)

時間:2004年8月8日 地點:香港

在座者:淨空老教授、王財貴博士、溫金海先生

王財貴博士在最近兒童讀經教學上遇到瓶頸,有心向淨空老教授請益。淨空老教授為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客座教授。在溫金海先生主動聯係下,於2004年8月8日上午9:30,王財貴博士與溫金海先生專程拜會淨空老教授,並向老教授請益。

王博士一見到老教授,立即就向老教授頂禮。

以下是淨空老教授、王財貴博士與溫金海先生的談話內容:

讀書志在聖賢,讀經貴在將聖賢之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佛曰:轉凡成聖」

溫先生:今天因緣很殊勝,兩位大德都在這裡。

老教授:哪裡哪裡,不敢當、不敢當。

王博士:老教授,西方人他們有他們良好的東西。

老教授:對,是,現在問題也嚴重了,現代都是隨著科學技術走,人要征服自然嘛。

王博士:其實這兩方面是可以協調的,這兩方面是可以同時的。

老教授:不容易!

王博士:就是人的心念,人的心念很難調。

老教授:對,非常不容易,難在哪裡?他們若能放下名聞利養,這些問題就容易解決了。但是他們今天爭的都是名聞利養,要的是名聞利養,你要打擊他的名聞利養,你就是他的敵人,他不會跟你合作的,問題在這裡。

王博士:所以要從小教起。

老教授:從小教起,現在實際上有困難,社會是個大染缸,你怎麼樣能把這些小孩不讓他受污染?

現在美國的小孩幾乎全部受污染,打計算機,計算機裡總是教人邪知邪見。他從小學一年級就使用計算機,所以到三、四年級就全部被染污。我估計美國三十年後,社會必有嚴重問題,他的下一代怎麼辦?我也曾在美國給他們作出警告,這個事情要重視,但是現在沒有人講。

兒童讀經成敗關鍵:須家長與老師配合,以身作則。

溫先生:所以現在王老師他是提倡從小的時候,就給小孩子文化最菁華的東西來學習。

老教授:對,是的,最菁華的東西,但是他不容易保持,他接觸社會就麻煩。你看幼兒園教他的,他到小學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到中學的時候完全否定。當他走向現代社會(功利社會),人人都爭名爭利,你叫他不爭利、放棄名利,那是聖人,不是凡人,我們佛家講,他是再來人。

王博士:現在培養一批可以抵擋污染的,所謂具有免疫能力的人……

老教授:不容易。

王博士:不容易。

老教授:我們也是這樣想,所以我這個想法就是辦學,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辦一個完全的學校。學生統統住校,由學校的老師好好來管理,讓他有二十年的長時間不受社會的染污,這樣纔行。但是培養到二十幾年之後,能不能在離校之後還能抵抗名利、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好難!這個事情實在是不容易。現在從小教,問題在哪裡?家長不能配合,老師不能配合。

我在六歲時曾受過短期的私塾教育,是在家鄉的時候,四個月教育紮的根。這麼多年在世界上沒有受到染污,就是四個月私塾教育,我印象深刻。所以家庭教育重要,我是從三歲得父母之教,父母是兒女的表率,老師是學生的表率。所以講《弟子規》,《弟子規》不是叫你讀的,是叫你做到。字字句句要做到,養成習慣,一生都不違背,這就成功了,你一生一舉一動都有規矩。

古云:「教兒嬰孩。」父母影響力太大了,小孩向父母看齊。所以今天教學不成功,是父母不跟著學,小孩看了,你教人學,你為什麼不這麼做?老師教人,為什麼你不這麼做?他的疑問就來了。現在小孩很聰明,天天看電視,他的問題很多,他質問你,父母你教我這樣做,你為什麼不這麼做?

王博士:不過也有一種情況,當然是少數,也有一種情況是,這個小孩子還會過分地說,那你做錯了。他還反過來,慢慢地……

老教授:對,是反過來做錯,慢慢地、慢慢地觀看,錯了都是對的,對了又是錯的,他慢慢地看到的是這樣。為什麼?他看看所有人都是這麼做的,「積非成是」,你一個人單獨這樣做,你很難生存。那要怎麼辦?要有非常堅強的毅力,纔能把教學的事做好。

溫先生:我們大概現在只能播種,我們播種,播了一片田地,可能有一棵是或兩棵是、三棵是……

老教授:對,不錯,你希望十萬人當中能夠有一個成就,一個,你的功德就不得了。你不能期望多,十萬人當中有一個那就成功。但是這一個你要記住,他的家長一定要配合,家長不配合,成功的很少。

所以我們教的時候,像《弟子規》,一定要父母跟子女同時學習,要注重這一點。你真正愛你的小孩,你就要給他做好樣子。

你看我小時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儒家教人,根本就是「孝敬」。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尊師重道,這是根。我上學念私塾是六歲,很小,我父親帶著我去拜老師(私塾的老師)。私塾設在祠堂,祠堂的大殿當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先向孔子行三跪九叩禮,清朝最重的禮節,那是民國二十一年。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也是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對老師行三跪九叩禮,尊師重道。

家長能這樣表現,就是教兒女,這是表演給小孩看,這個印象永遠記在小孩心中。我的父母對老師尊敬,所以養成我一生尊重老師,無論在哪個學校,對待老師,我都會像小時候父母教給我們的樣子。

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尊敬得一分利益,十分尊敬得十分利益」,這些話我們在這麼多年來,真得利益。我們對老師尊重,十分尊重,老師教一班學生,我們得到十分利益,其他同學只得到二、三分,不一樣。如果說我的父母不這樣表演一下給我看……。要是教我們怎樣尊師重道,就一定要做樣子給孩子看。

溫先生:言教不如身教。

老教授:對,現在哪個父母能這樣做法?所以現在家教沒有了,現在小孩就沒有我們童年的幸福。我以後也沒有私塾了,改變成短期小學,這種禮節就沒有了,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這使我非常感慨。我弟弟小我六歲,他就沒見到,我上那所私塾,我弟弟還沒出世 。

延續中國兩千多年傳統教學:教之道,貴以專

老教授:臺中李老師,我跟他十年,他的教學完全是遵從自古以來的傳統,傳統的觀念、傳統的方法。實際上傳統觀念是什麼?很簡單,《三字經》前面八句話:

「人之初,性本善」這個理念要肯定了,你教學的熱心纔能生起來,所有一切人的本性是至善。你必須要肯定,就是世間上沒有惡人,人人都是善人。他怎麼會變成不善?原因是「性相近,習相遠」。習性,習性就是染污,變成這樣的不善,於是距離就愈來愈遠了。「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兩句很重要。怎麼教?「專」,這是二千年來最重要的教學指導原則。

所以李老師當年教我們,我們跟他學經教只准學一種,想學兩部,老師不教,他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而且佛經上講得很好,《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一門深入,深入到一定程度,智能開了。譬如說你這五個指頭是五門,你從任何一門下手,只要深入到掌心之處,五指全通了,全都通了。如學一門沒有通達一切法門,是你深入的程度不夠,就如同你只知道在手指上轉,你怎麼樣轉都沒能抓到重點。所以他教學生定要「一門深入」,非常嚴格。

我到臺中跟他的時候,拜他為師,他開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你跟我學,從今天起聽講經,只可以聽我一個人的,任何教授大德講經不準聽。第二、從今天起你看文字,無論看佛經、看一般書籍,要我同意,我不同意你不準看。第三是、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學習從頭開始。

我接受老師的約法,直到三十多年之後我纔明瞭,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師承」的教法。老師對學生負責,一定把你帶出來,期限一般皆是五年,五年之內必須百分之百地服從。真的,他這個教學法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眼睛不準你看,耳朵不準你聽,你的心慢慢就靜下來了。真的三個月之後就看到效果了,為什麼?妄念少了。六個月之後非常明顯,煩惱輕智能長,這個方法好,以前真的沒有想到。所以跟一個老師是走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你怎麼學?讀書也是這樣,兩門兩條路,三門三條路。

所以他說「一門」,真有道理!一門通達之後,到一定的深度,我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時,則完全解放。什麼人說的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這是成就你的後得智。

「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先培養你的無知(戒、定、慧),然後你在外面一接觸,自然「無所不知」,則「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你真正的智能起作用,起作用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是無知,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不是三個東西,它是融合成一體,你纔真正得受用。縱然是你沒有接觸過的,人家一提起,自自然然能解答,不必要學。

溫先生:對了,教授當時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信心、勇氣,去接受李老師的栽培?

老教授:這是我從小學的,就是我父親為我示範,向老師磕的三個頭,教導我一生尊師重道。所以我的哲學是跟方東美先生學的,我的佛法是方先生介紹的。方先生給我講《哲學概論》的時候,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纔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這兩句話把我帶進佛門,要不然我對佛教一向是非常排斥,我認為這是迷信。所以沒有想到這裡有這麼好的東西,因為你在外面看不到,寺廟裡頭看不到,出家人講不出來。

所以他這麼一介紹之後,我在臺北走了幾個寺廟,以後常去善導寺,善導寺有個「太虛圖書館」,到那裡去找經書看。我讀這些經書,有問題我請教方老師,我請教章嘉大師。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我學佛的真正基礎、底子是章嘉大師給奠定的,所以到李老師那裡纔會有成就。如果沒有章嘉大師三年的磨煉,到李老師那兒也不行,這是尊師重道的果報。

現在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人心薄,就是贊嘆你的少,毀謗你的多。你說我跟方先生,誹謗方先生人很多,誹謗章嘉大師、誹謗李老師的人也很多。我沒有動搖信心、尊重心,這一點很重要;你的信心一動搖,對老師有疑惑,你就吃虧上當了。堅定不移,別人說老師怎麼不善,我沒有看到,我跟他接觸過,這個信心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尊師重道,真的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

學佛經教要專、專攻。所以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十年只學五部經,人家五部經半年都學完了,我這五部經學十年。一部學完之後,老師認為可以了,再可以學一部。我學的四部都是小部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薄薄的經,五張紙;《阿彌陀經》也不長;《普賢行願品》份量比較多;《金剛經》5000個字,這四部小的。最後學一部份量大的,《楞嚴經》,學十年。

溫先生:《華嚴經》您是在……

老教授:不,學教不能離開修行,解行並重,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契入,自然就通了。我現在講《華嚴經》,照目前的進度大概需要兩萬個小時,講得很詳細。過去我講的經論有幾十種,展開經文的時候字字句句皆現無量義,所以真的,學習不可以不深入。

修學最大的障礙,我常跟一些年輕人講,這個障礙不除掉,連邊都沾不上。必須是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享受、沒有貪瞋癡慢,你纔能契入。這是修學第一重障礙,這個關口你不能突破,你就得不到受用。

學經最要能行,經學了之後你能信、你能理解、你懂得,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依教奉行,行了之後能證。你不深入不行。要深入,你一定要放下。我這個「看破放下」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我第一次第一天跟他見面,我說,方東美老師介紹佛法很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很快就能夠契入?他就告訴我,「看破放下」,你就入進去了。我說,從哪裡下手?他說:「佈施」。什麼東西都捨,什麼都能捨,身心世界一切都捨掉。這個很難,非常難。尤其現在這個花花世界,這些出家人跟我十幾年,天天聽我講經還是放不下,有什麼用呢?記住一些名詞術語,思想行為沒有改變,不得受用。儒跟佛教學都是啟發智能,智能開了之後自然就通了,所以從小的時候要從這裡下功夫,一定要家長(真正好的家長)配合教學。

我們家鄉文風很盛,屬於「桐城派」,就在三個地區:廬江、桐城、舒城。這三個地方距離大概都是三十幾公里,都是古城,多是漢儒學家,所以文風就很盛,鄉下小孩都會念一些書。這裡私塾很多,一般祠堂裡都辦私塾。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