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讀經教室-培訓側記

 

 

如何落實兒童讀經教育

淨空老教授與王財貴博士談話

(中)

時間:2004年8月8日 地點:香港

在座者:淨空老教授、王財貴博士、溫金海先生

兒童教育從《弟子規》下手,奠定根基

溫先生:對大人,教授你就給他們講經說法,讓他們理解;對小孩子,教授你看應該怎麼講明?

老教授:對小孩應當從《弟子規》下手,從《弟子規》、《三字經》下手。《三字經》是中國學術概論,《弟子規》是德智的根。

所以在今天我教出家人,出家人為什麼不能持戒?佛法最基本的戒就是三皈、五戒、十善,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從前人能做到?從前人比丘戒、菩薩戒很難持,但是基本沙彌戒都做到了,什麼原因?都是小時候家教紮的根。現代從小不學了,社會也都沒有人再提倡了,不但沒有人提倡,看不到持戒,也聽不到持戒。所以現在我教出家人從《弟子規》下手,而且《弟子規》讀兩年,兩年從頭做起。你做不到,那是學假的,真的就是以兩年時間把《弟子規》落實。這是做人學佛的基本教育,往後持戒一點都不難。

所以我還是用李老師教給我的老方法,澳洲的學院學程是九年,前面兩年就是打基礎,重點就是修學《弟子規》、三皈、五戒、十善業道、《沙彌律儀》。我的要求就是這些東西,不能再少了,兩年當中是一定要做到像個樣子。修學必須有個基本概念,你要認識名利害人、五欲六塵害人,必須要放下。我們不為名、不為利,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極樂世界。

我們向佛學習,不能向人學習,向人學你就錯了。世尊教導我們的「四攝法」,四攝法也就是跟一般人往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關法、交際法,這個交際法裡頭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最後「同事」這一條,我說從前古人是跟大眾同事,和光同塵;現在不一樣,現在跟大眾同事沒有不墮落,你決定受不了誘惑。現在我們要跟佛同事、跟菩薩同事,不能跟人同事。我介紹給其他宗教,我說你們要跟神同事、跟上帝同事,可不能跟人同事。

溫先生:我們的學會提出一句話,就是要「以聖賢為師、經典為友」。

老教授:對,不錯,這是正確的,決定正確。你看我學佛五十三年,我沒有一天離開經本,我每天讀書。但是我講經很多沒有依古人批註,我完全講現實生活,我們接受經典教誨的指導,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

王博士:現在有沒有培養年輕人講經的?像以前李老師培養您這樣?

老教授:講經的很難,不容易、不容易。問題在哪裡?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這是障礙。所以我的成就是得力於章嘉大師,我跟他學的時候,他就是培養我要能夠犧牲奉獻,要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從他那裡學來。

王博士:現在的小孩子,兒童開始讀經的,這一批長大以後或許有一些人可以培養,將來在……

老教授:一切眾生的福報,你看國家的領導人,人民有福,領導者就出好人;人民沒有福報,那個領導人就有問題,眾業所感。

王博士:現在大陸不錯,現在大陸這幾位領導人他們的思想比較開明。

老教授:對,佛說,「眾業所感」,這個關係很大。所以有很多人問我,我就勸他自己要努力勤修德,勸人斷惡修善,國家自然就出賢明領導,社會大眾就會團結。若是只從外求就很困難,沒有這個道理。佛法不從外求,佛法從內求,從自心性中求,有求必應。

王博士:現在我是這樣想,就是年紀比較大的人,他多多少少接受一些以前的教導或是環境影響,但是這個要紮根,很難紮得很深。從兒童開始給他紮根,將來如果他的智能本身就高,他自己就可以抵擋這些污染,他自己成為一個清淨的人。要不然就是,因為讀的人很多,讀這些書的人很多,大家有互相的一種(這也算是)共業,增長善業。如果是他還遇到有人指點,比較有根基的人再遇到有人指點,這樣的機會也比較大。

老教授:現在中國社會算是很難得,很多人已經覺悟了,已經開始在轉變。最近我到北京,聽說中央已經下命令給電視臺,一些色情暴力的影片都不準在黃金時段播放。所以放一些老片子,他找不到正面教育影片填補時段,於是老的片子,游本昌先生告訴我,他的《濟公》又搬出來再演了。現在演老片子能夠有一點教育意義,這都是很好的轉機。

所以我就想到,我最初到香港講經是一九七七年,我講了四個月。兩個月在九龍界限街倓老教授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後兩個月是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都是講《楞嚴經》。

因為在圖書館看到弘化社出版的經書,弘化社是印光大師辦的,印得好,錯字很少,近代來講算是善本。它的東西出得很多,很令我非常驚訝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的分量特別多,我從版權頁給它稍稍計算一下,這三種書總的量超過三百萬冊。在那個時代(民國二十幾年),印這麼大量的書是很令人驚訝。印佛經都沒這麼大的數量,佛經多是兩千冊、三千冊,四、五千冊都有,沒有這麼大的數量。

所以我就是想了很久,猜不出,想了又想纔發現,他老人家提倡因果教育以挽救劫難。這個社會亂了,用儒教來不及了,用佛教也來不及了。如果大家真正能夠懂得因果的理論與事實,則你起心動念自然會收斂,這就能收到救劫的效果。所以他老人家特別提倡因果,我深深感到老和尚用心良苦。

今天的社會災難更明顯,太需要因果教育,所以我就想到他老人家當年為什麼印這麼多東西。但中國人還是太多,而且這個文字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現在人看不懂。所以我就想到應當把它改編成電視連續劇,用電視劇的方式以達到因果教育的目的,這纔是真正報佛祖之深恩。

現在到哪裡找到一個對老師百分之百地服從的學生?找不到。所以我就曉得難,古人講,「師資之道,可遇不可求」,很不容易。一般學生陽奉陰違。真正能夠順從老師教誨,老老實實去落實的人,真能落實,真有受益。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教授大眾明瞭「孝親尊師」,這是根本。而「孝親尊師」就是《弟子規》的根、《弟子規》的精神所在。所以我們非常重視,這門功課沒學好,其他功課就暫停,先要把這門功課學好。

理念要清楚、要肯定,一切教誨要做到。雖說不容易,我自己的例子就是一個榜樣,我是這樣做出來。你們大家對我是感覺到很羡慕,你就照我這樣做,我這個方法很簡單,一點都不麻煩,很簡單。

人最重要心地不能染污,心不染污,你的身心自然健康。所以我出去的時候,跟國際上一些人接觸,這個形象就很難得。他們這些人(在聯合國參加會議的人)年齡都比我小,我今年七十八,再過兩年就八十歲了,他們站在我旁邊,都是小我十幾歲、小二十歲、小三十歲;他們看起來都覺得比我老,他們的身體體力沒我好。這就說服他們,這形象他就接受,我說,這是我老師教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說,我很感激老師,人生最高享受我找到了。這是真學,你纔能證得,你不真學你得不到。

所以佛法的基本沒別的:三皈、五戒、十善。可是三皈、五戒、十善要有《弟子規》的基礎。所以《弟子規》學了之後不只是當小學,活一天就要做一天。你從小學會一直到老死不能離開,一定要守這個規矩,對你的身心決定有好處。
所以我覺得學習《弟子規》就像蓋大樓一樣,它是鋼架、骨架。骨架好,其他課程的學習即是爾後慢慢補充,成就美輪美奐,那就好了。

王博士:我是想在大陸幼兒園這樣子來做,小學就稍微困難一點。

老教授:慢慢做,幼兒園做的時候再提陞到小學,小學再提陞到中學,慢慢做。

兒童教育父母須負全責,通力與老師配合。委與他人不負責任

王博士:現在我就一直想做,有一些事情可以做,……

第一個胎兒教育,從胎教開始,它是紮根的教育,嬰兒零歲到三歲。這比較苦,但是現在的父母說,言教不如身教,要父母去身教,父母已經根就爛了,怎麼教育?所以我們總是要想個辦法,就是父母沒有學問,品德不夠高…… 

老教授:要教,要教!

王博士:他也能教出有學問、品德高的人?所以這個怎麼教?要教他一個簡單的方法,或是說他送到保姆那邊,所以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有讀經胎兒、「胎兒讀經教育」。保姆有讀經的保姆,就是保姆不需要有學問,但是她可以放給學生看(教學光碟),就不要到保姆家整天看電視。有些保姆帶著別人的孩子去打麻將,那這個孩子在保姆那裡三年,三歲就看大,他就學壞了,所以這個必須告訴家長,要找到好的保姆。然後再來是幼兒園,幼兒園其實也很好教,幼兒園的時候他學習能力很強。但是現在幼兒園都教他一些很無聊的東西,沒有東西可以教他,就教他玩。

所以幼兒園就可以做,我最近幾年實驗的結果,其實幼兒園三年就可以把「四書」背完,還背完《老子》。幼兒園就可以奠定他的第一個文學學問的根底;第二個、幼兒園如果照老師所說的《弟子規》這種規矩來要求他,那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樣子。

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現在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功課,在臺灣跟大陸,尤其大陸功課很重,就是學生學得很困難,回家做很多功課,有的學生都是十點、十一點纔能夠睡覺。天天忙、天天忙,但是忙了六年,他所學到的東西是很少,不如您以前學四個月。學六年不如學四個月,你看這個教育不是浪費了嗎?

熏陶就是從文字開始,文字熏陶就是讓他去讀,就是去讀吧,去背吧。他讀多了,多多少少都能夠受到這些經典、聖賢指教的感動。

而且教學的老師跟家長,據我的經驗,老師跟家長跟孩子一起讀的時候,這個家長也能夠相當起作用,他也能夠受到教化。所以老師也在這個情況、這種經典的氣氛當中,家長也在氣氛當中。所以是成人他們陪著孩子,其實是成人跟孩子一起成長。

現在我想只好用這個方法,尤其是兒童以下的教育是可以很快普及的。最近十年來,大概中國大陸跟臺灣,還有海外少數華僑,大概有一千萬的孩子接受這種教育。剛纔說的,十萬個人裡面如果有一個能夠站得出來,他就是中流砥柱。

所以目前我是有相當的緊迫感,是想把這種教育大力地推廣。這個就是從兒童開始給他經典的熏陶,包括經典的音樂、經典的美術,還有這些經典的文章、著作,甚至還有體能的訓練。體能,現在我就要提倡,從孩子開始讓他練練武功、紮紮馬步或是練練瑜伽,這比西方去打球可能對體能的訓練效果應該比較好。像這樣就是往(將)一種經典,往(將)一種最有價值、最好的東西先給孩子。其實就文字來講就先塞給他,中國古人的教育就是把好東西先塞給你,不要問懂不懂;西方人就是教一句,問你懂不懂這句,懂這句再教下一句。

老教授:中國傳統的教導,無論儒、釋、道都一樣,對初學則是先培養其根本智。這是很有道理,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這種教學纔是真正的基礎。學生遵守老師指導的方法去學就是持戒、守法。老師怎麼樣教你,你決定遵守奉行,不可以違背;你一心、專心在裡面則是修定;叫你讀一本書(古人讀書都用此法),這一本書你讀下來,讀得很熟,沒有念錯、沒有念漏句子、沒有念顛倒,這就是慧,這就是「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只要求學生能完全把它背誦、記住,一本學完之後再學第二本,不可以同時學兩本。同時學幾樣東西,精力分散,破壞意志集中,精神意志力不能集中就收不到學習成果。這是我從李老師那邊學來的,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

所以我在臺中學習的興趣很高,非常歡喜,真有成就感。我那時跟李老師學教,一個學生只能學一經,每個學生所學的經都不相同,我們同學必須去聽。我在臺中是旁聽生,沒有輪到我,因為我是最後入學。他有二十多個學生,我最後去的,學習是按先後順序,所以沒有輪到我。但是我的能力比較強,我的記憶力好、理解力好。所以我聽老師所講的東西,第二天就能復講。我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跟他講的一樣,真是可以做到不增不減,有這種能力。所以學得就很快,他教同學,學生沒學會,我已經學會。

我們老師教人,教人很簡單,叫你全部精神貫注,你沒有聽懂,他不會再講一次給你聽。所以他罵你、打你,打了你還不給你講,你就沒法子。不是說打了之後還是給你解釋,是打了也不講。這意思是教你要專心聽,學的人很苦、很難。所以我在那裡等於是做助教,他們不會的時候都來問我,所以我對班上同學們幫助很多。老師是很嚴格的,是決定逼著你非專心不可。你學習經教必須全部精神貫注,真的在學習過程中你沒有心思吃飯,吃飯不知道什麼味道,你晚上也睡不著覺,全部精神貫注。

就是學習時間太短,如果時間長的話,教職的人員就多了。但是還有一個困難的地方,這些人他都有家庭、都有工作,他們都是居士,都有工作,就比較困難。我在那時也有工作,於是決心出家。別人說,你為什麼出家?我說,我不出家跟不上。我說,老師已經教了十年,我如果出家,不要工作,每天至少有十個小時可以學習;我有工作的時候,我工作要八個小時,每天頂多三個小時學習。所以我說,我為這個原因,一定要把工作放下,專心來學。我的說話都兌現了,兩年真的趕上。學習經教法門要全心全力,最重要是要有興趣、要有信心、要生歡喜心、要法喜充滿。《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那個樂,別人力量擋不住你的,不需要勸你,你就會成就,所以這就是「專」。

所以以後我就想到,我們今天學校的教育設計失敗,原因是什麼?方法錯了。學校一個學期有六門功課,你把六門功課分成六個階段,好像六個星期,第一個星期就專門學這門,第二個星期學那門。六門功課可以同時半年學完,成績不一樣,他那一個星期頭腦就專注。你現在六門功課分開同時上,上一堂這個課程,下一堂那個課程,他腦子亂,損失很大。

所以中國教學幾千年的經驗,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中國不是不教你讀,但是它分開學,它不是一次全學。就是一部經沒有學完,不能學第二部,然後真的是部部都通。

這就是聰明人學三部、五部,其他的不學都通;中等人學十部、八部也都通了,所以沒有學過的東西也能通達明瞭。我跟老師學這五部經,其他的經教自修即可。《華嚴經》我只聽他講一卷,八十卷怎麼講法,我聽一卷,一卷聽了之後行了,後面經自然知道怎樣講了。

王博士: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老教授:一樣的,《法華經》我沒聽老師講過,我講《法華經大意》一點障礙都沒有。所以就是要專精,這比什麼都重要;不能亂,一亂就沒效果,你什麼都得不到,決定不可以同時學幾門。所以老師這一條要求非常嚴格,你同時學兩部經沒有用。

王博士:還是深入經藏纔能成為龍象,將來纔有弘法的人。所以還是要培養,培養還要從文中開始。您的機緣這麼大,其實是可以宣導。

老教授:我也是在各地把這些理念、想法、看法向大家介紹,真正有此認知,好好地學,纔是挽救劫運的良藥。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