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週一字

 

 

 

    (形聲)(會意)字

    小篆松:從木、公聲,本義作「松木」解,(見說文許箸)乃常綠喬木之一種,故從木。又以公本作「去私」解,含有正大、挺直、歷久不變等義;松高數丈,挺立不拔,葉作針狀,歲寒不凋,亦含有公的意味,故從公聲。或以為公為人爵之長,松為諸木之長,故從公聲;亦備一說,並引參證。

    【音】淞 Song 平聲

    【義】:

    【名】

1.

松(Pinus densiflora)、即赤松;松柏科,常綠喬木,高者十餘丈,葉如針,每二針為一束,多數叢生,花單性,雌雄同株,果實毬狀,外有多數鱗片,二年或三年成熟,供建築及制器具,為用頗廣。樹皮略如龜甲狀:以其色赤,故名赤松,略稱曰松。另有黑松、五釵松、五須松等,與赤松微異,但為針葉及常綠喬木則同。例:青松、蒼松;又: ①「千歲之松。」(史記‧龜策傳)②「勁松彰於歲寒。」(潘岳‧西征賦)③「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李白‧贈韋侍御黃裳詩)

2.

松柏:① 松與柏。例「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漢古詩‧焦仲卿妻詩 )② 喻福澤長盛。例「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小雅)③ 謂松柏之堅貞。例「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禮‧禮器)④ 喻堅貞之操。例「與松柏比操,風霜等烈。」(南史‧樂預傳)

 

        松,四季常青,與梅、竹並稱「歲寒三友」,堪為樹中翹楚。在盛冬草木無跡的大地上,青松迎寒傲立,縱然被皚皚白雪籠罩全身,亦無畏地伸展著蒼翠的長臂,乘風迎向高遠無垠的長空,它那昂揚的姿態,獨具的氣質,在雪地蒼穹中定格成一幅壯美的山水畫卷,令人肅然起敬。

       松屬針葉類樹種,品種繁多,遍佈於地球廣袤的山林原野。它那纖細而優美的松針,綿綿密密,宛若朵朵翠綠的雲彩,簇擁成一把蔥蘢的大傘蓋,與樹幹的飽經滄桑形成強烈的對比,剛柔並濟中平添了幾分耐人尋味的嫵媚。通常,松的壽命可達數千年,是很高壽的樹種之一,故此人們常常用「松柏長青」或者「壽比南山不老松」來祝福老人如青松一般福壽綿長。

       在中國傳統水墨畫裡,松樹因其超凡的品質以及祥瑞的意義而獨佔殊榮,或為主題或為點綴,或秀逸或偉岸,它所本有的獨特魅力以及充滿著教育意義的成長,為大家帶來了生命的啟發以及生命的活力,帶來了吉祥與壽康的美好祝福。

       松有著發達的根系,當一顆小小的樹種毫無選擇權利地降落在冰冷的石縫中、或是在貧瘠的土地上,四通八達的根須也能深深地植入大地,依靠著僅有的一點營養,積極地儲備生命的能量,輸送到枝葉之端,通過不懈地努力終於長成棟樑之才。無怪乎,松子也成為人們很好的營養補充,不但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食之那略帶山林氣息的清香,令人仿佛也獲得了無窮的活力一般。松樹真可謂周身是寶,其用途廣泛應用於建築、造紙、橋樑、傢俱、醫藥等各行各業。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在松樹色彩紛呈的大家庭裡,尤以身處高崖絕地之境的蒼松,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在壁立千仞的石峰上,堅韌的蒼松兀自橫空出世,裸露的樹根緊緊地包裹著岩石,以不可思議的毅力牢牢地站立於極地之上,氣傲煙霞,勢淩風雨。沒有人知道,在一次又一次不期而至的雨雪裡,這些枝葉要經過多少艱難的摧折;在一次又一次呼嘯的狂風中,樹幹要經受多少次搖搖欲墜的掙扎。陡峭而堅硬的岩石,成為生命賴以依存的全部希望。所幸的是,命運從來就眷顧著生命的強者,在不斷地抗爭中,在嚴峻的考驗下,蒼松那堅韌的樹根終於與山石融為一體,穩如磐石地屹立于險峰,虯勁的樹幹在千般磨礪中,百煉成鋼,終於沖出命運的桎梏,展開它蒼勁翠綠的翅膀,在藍天白雲中獨享豪情萬丈的王者盛宴。孔子在《論語》中贊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借物喻人,溢於言表。

       無語的青松,旺盛的生命,為人間演繹出一道絕美的風景。生命是大自然中最令人敬畏的因素,從孕育到誕生到成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過程。我們此生,很多處境亦如松樹的種子一樣無法選擇,無法自如地決定在哪個環境裡順風順水地度過一生,這是一個苦樂交加的學習過程。我們只有消化那些真正純粹來自內在自我體驗的知識,才能擁有確定和堅定的信念。生命的意義,恰恰正是讓我們像松樹那樣,在內心守著生命的美好希望,寂靜崇高地面對環境中的種種因緣,無論是電閃雷鳴還是狂風暴雨,從不放棄與藍天白雲對話的願望。縱然風雨無情,太陽終究會送來溫暖的陽光,困難也將在堅忍不拔的奮鬥中轉化成生命裡最好的灌溉,最終如那一棵棵蒼翠的青松一般,張開躍上雲端的翅膀,在曠野長風中領略天地的浩蕩與博大。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風雨人生,願我們都能如蒼松般從容淡泊,任憑四季輪回,日出日落;願我們都能如蒼松般滿腔熱忱,任憑風雲變幻,寵辱不驚。在稍縱即逝的生命瞬間、在艱難險阻中始終以昂揚覺醒的姿態,迎向那充滿希望的人生。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