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象形)(會意)字

小篆食:從皀;音集,為古集字,皀音香、謂榖之馨香;集眾米而熟之以生
馨香之氣,此生香氣之熟米即飯為食,其本義作「六穀之飯曰食」解,(見通訓
定聲)乃熟稌、黍、稷、粱、麥、苽等米而成之飯。

【音】蝕 shi 舌弋切

【義】

【名】

1.
糧食曰食;飽腹養生之食物皆稱之。例①「『掌王之食飲』;」注:『食、飯也。』」(周禮‧天官)②「『治其糧與其食;』注:『食、米也。』」 (周禮‧地官)③「『又為韓魏攻秦,而乞食於西周;』注:『食、糧也。』(國策‧西周)
2.
饌曰食;喫飯之稱。例「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述而)
3.
祿曰食;居官所給廩之稱。例①「『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注:『食、謂祿也。』」(禮‧坊記)②「『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注:『食、祿也。』」 (周禮‧天官)
4.
生計曰食。例①「君子謀道不謀食。」 (論‧衛靈公)②「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漢書‧食貨志)
5.
祭曰食。例「『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注:『時食、四時之祭也。』」(禮‧中庸)
6.
吉兆曰食。例①「『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蔡傳:『食者、先定墨而灼龜之兆。』」(書‧洛誥)②「『召伯相宅,卜惟洛食;』注引綜曰:『食、吉兆也。』」(張衡‧東京賦)
7.
日月虧曰食;通「蝕。」例①「日月虧曰食,稍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釋名‧釋天)②「在天之變,……食有常數。」(論衡‧治期)
8.
姓,漢有博士食于公,望出河內。
9.
食指:①手之第二指曰食指;即大指與中指間之指。例「子公之食指動。」(左‧宜四年)②喻人口曰食指;即仰食之人。例:食指日繁、食指眾多。
10.
食客:①寄食之客。例「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列傳)②來飲食之顧客。例「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夢粱錄)

    【動】

1.
啖;吃。例①「『暨益奏庶鮮食;』蔡傳:『與益進眾鳥獸魚鱉之屬於民,使食以充飽也。』」(書‧益稷)②「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禮‧學記)③「臂於鳥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左‧襄廿一年)
2.
齧;噬。例①「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詩‧小雅)②「鼷鼠食郊牛角。」(春秋‧成七年)
3.
飲。例「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漢書‧于定國傳)
4.
吞;吐而復吞;韻會:「食、吐而復吞也。」例①「『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蔡傳:『食言,言已出而反吞之也。』」(書‧湯誓)②「我食吾言,背天地也。」(左‧僖十五年)③「瀆齊盟而食話言。」(左‧成十六年)
5.
取食;取其租、稅供食。例①「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食邑。」(漢書‧高帝紀)②「成功食土,德被遐邇。」(班固‧將軍陳武銘)
6.
受納。例「『不食膚受之愬;』師古注:『食、猶受納也。』」(漢書‧谷水傳)
7.
消;消除。例「『違天而長寇讐,後雖悔之,不可食已;』注:『食、消也。』」(左‧哀元年)
8.
用。例「『始君之所行於世者,食高麗也;』注:『食、用也;麗、美也;諸所行為者,務用高美觀而已,不務用德也。』」(國策‧衛)
9.
乳;乳以為食。例「『適見自  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而走;』集解引郭注:『食、乳也。』」(莊‧德充符)
10.
蠱惑。例「『明君在上,便辟不能食其意;』釋文引正字通:『嬖臣蠱惑主心曰食。』(管‧君臣)
11.
居。例「『自我俎爾,三歲食貧;』馬瑞辰傳箋通釋:『食貧、猶居貧;……古人婦人先貧賤後富貴者不去,詩言食貧,正以不當去之義責之。』」(詩‧衛風)
12.
虧損;通「蝕。」例①「彼日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詩‧小雅)②「月盈則食。」(易‧豐)③「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論語‧治期)
13.
裝飾;通「飾。」例「『王齊則共食玉;』孫詒讓正義:『王齊(齋)備盛饌,則饌食之品,亦宜備飾,食玉者、殆即以玉飾食器,若玉敦、玉豆之類是矣。』」(周禮‧天官)

    【形】

1.
盛食物的。例①「安祿山恩寵無比,賜賚無數,其所賜品目,有油畫食藏。」(酉陽雜俎)②「越人為之語曰:『梅辛一生辛勤,只辦得食籮一擔。」(癸辛雜識)
2.
出賣飯食的。例:食店;又:「耀州出青瓷器,……然極麄樸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老學庵筆記)
3.
虧損的;食通「蝕。」例「『腐敗而食之貨勿留;』廣注:『食、與蝕同。』」(史記‧貨殖列傳)

【音】寺 si 習字切

【義】

【動】

1.
以食與人;通「飼。」例①「越王……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困窮顏色愁悴不瞻者,必身自食之。」(呂覽‧順民)②「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史記‧淮陰侯列傳)
2.
乳養之;以食與人。例「『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注『食、謂乳養之也;』疏:『使其食子,須有乳汁。』」(禮‧內則)
3.
以食喂鳥獸魚介;通「飼。」例①「景公賞賜及後宮,文繡被薹榭,菽粟食鳧雁。」(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②(益樹蓮菱,以食鱉魚。」(淮南‧本經)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韓愈‧雜說四)

【音】異 yi 逸吏切

【義】

【名】

1.
食其:漢人名;讀如異基;亦或讀如蝕基。例①「以右丞相審食其為帝太傅。」(史記‧呂后本紀)②「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史記‧淮陰侯列傳)

 

古云「民以食為天」,食什麼很重要,怎麼食也很重要,食,我們天天要面對,且貫穿人的一生,失去了它,人類將無法生存。

「食」從字面上拆分來看,上面為「」下面為「艮」,先人的造字智慧裏,蘊藏著「食物」最本原的意義。在中國的古文化中,「艮」為八卦之一,表示「土」,有土地的意思。因此這很明顯地告訴我們,我們的食物是從土中長出來的。五穀雜糧承恩日月精華、雨露陽光,由土地朝夕孕育而出,這些農作物就是人類最好的食物。

「食物」一詞最早的緣起,也頗有寓意。且看「物」字,「牛」和「勿」組成「物」,意思是「不可以用牛」。結合起來解讀「食物」,先祖在這一文字的起源處就明確地告訴後人,「食物」是指從土裏長出來的農作物,而不可以用牛這類的牲口做食物。遠古的先祖並非不識肉味,卻堅定地立下訓誡,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觀察我們時下的現狀,目前的食物來源已經與之相去甚遠,很多食物並非出自土地而來自屠宰場。「食物」最初的緣起已然發生了改變,關於這一點,我們應當省思先祖在造字之初早已為我們埋下的忠告。

古云:「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也就是說,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親手去殺它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古人的這種不忍與悲心,亦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

現代人吃的內容和方式都要比古人豐富,是不是真的合乎飲食之道呢?《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一語中的,雖然「民以食為天」,卻鮮能知味也。倒不是說我們要整天挖空心思琢磨怎麼吃好,怎麼好吃,而是「知味」不僅僅停留在舌尖的享受上,更需要知道的是它對身體的意義;在鮮美的味道之下,我們是否能想到對食物的感恩?以及為之失去生命的那些動物的痛苦?乃至對一切物命的尊重。「知味」當心存一份對食物的感恩,以及對生命的省思。

大自然是最慈悲的母親,它孕育萬物,繁衍生息,並賜予每一種物命合理的食物,有著一條平衡穩定的食物鏈。但是有一種方式可以破壞食物鏈的平衡——人類可怕的貪婪心。「貪心」實則飲食之大忌,一旦人們忘了思索大自然的恩澤,忘了思考全人類的福祉,只惦記著自身的口腹之欲,在這種欲心驅使下產生的種種妄動,就會破壞大自然所建立的食物鏈,使她失去穩定和平衡,這種不平衡甚至會令所有置身其中的物命喪失立命之地,遭到絕跡之厄運,此絕非地球和諧之福。

維繫生命不可不「食」,但若「食」 之不義,落入一個「貪」字就悖離了人類維生的意義。孔夫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聖人如是告誡弟子,不謀食,勤修身,乃「食居」之道。

如果說「食無求飽」乃君子的飲食之道,那孔老夫子的另一番話,則更堪為世人「食」之指南了。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大意是說:食無精粗,皆可以飽;陳腐的食物,容易中毒,不可食:顏色惡劣、過熟、未熟、或是不合四季的食物,都于健康不利,所以不宜食;宰殺的方法殘忍,慘無人道,於心不忍,所以不食,尤其動物被宰殺前的恐懼,亦會分泌大量的毒素,此乃致病之源,我們不能等閒視之。先聖對飲食養生之道的觀察和總結,既是對子孫後代的勸勉,也是對子孫後代的保護。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時下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飲食品目也越來越豐富,人們內心的食欲卻總難滿足,推陳出新。求精、求細,求鮮,求奇,求稀,各種琳琅滿目的需求鎖定了人們的味蕾,尤其是過度加工的食品與追求色香厚味的食物,其背後使用的不良添加劑,都可能導致食用者慢性中毒,是影響健康的最大殺手。當我們被「食欲」所控制而過度飲食的時候,其實早已超出了身體需要,種種奢靡浪費等有悖自然之道的飲食方式,終將破壞人體的負荷,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將接踵而來。甚至前所未聞的疾病也層出不窮。追求口腹之欲,人類的健康必遭威脅,所造成的各種病苦將永無息日。

「食」之所以重要,因為身體所需,故我們必須「食」。但是應當食之有時,三餐有度;食之有理,符合人體健康;食之有義,不忍動物受痛苦;食之有恩,感恩所有付出的人,如此才能食得心安理得,食出健康。在衣食豐足的今天,我們理應多多的思考怎樣飲食才合理;同時更應當遠慮,怎樣飲食,才能給子孫後世留下了一個好的榜樣,令後世子孫不缺食。

「君子謀道不謀食」,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是利用有限的身體去調伏內心的欲望,從而體驗人生的廣博和深遠,生命真相恰恰被人心的諸多欲望掩蓋著,願人人都能跳出欲壑的桎梏,尋找到身心真實的清安和愉悅。

 

大方廣文化公益网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下一頁

 


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网站導航 - 聯系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网 恭制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