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草書

<形聲>、<會意>字

小篆:「謙」,從「言」,「兼」聲。言為心聲,言詞不自滿,有而不居,足以見恭敬推讓之實,故謙從言。「兼」,為兩者互合之意,尊重人而謙退自處者,人亦以此相遇而互見重,故「謙」從兼聲。

其義為:

1. 敬、讓曰謙。如《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為禮」。

2. 不自滿足曰謙。如《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3. 謙遜曰謙。如《唐書肅宗皇后》「後性謙柔」。又如《晉書傅祗

傳》「祗既居端右,每宣君臣謙光之道,由此上下雍穆。」

4. 卦名,易六十四卦。艮下坤上,內止外順而終有成之象。

5. 謙謙,卑遜貌。如《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6. 喪失、虛空曰謙。如《逸周書武稱》「爵位不謙,田宅不虧」。

7. 謙同嫌。如《荀子仲尼》「信而不忘處謙」。

8. 謙同慊。慊然安靜之稱。

小篆「謙」,從言,從兼。「兼」聲之字多含薄小不足之義。又「言」為心聲。「謙」合此二字,其義為用言語表達內心不自足,不自滿,屈己尊人之意。此外,「兼」從字形看,還有兩者相合為一之義。故謙內含著尊重他人而謙退自我,和諧互存的深義。

《書經》云:「滿招損,謙受益」。亙古以來謙虛、謙讓即為傳統的美德。反觀今日,由於受到各種競爭意識的沖擊,這種虛心、謙下為懷的人生態度已漸為世人所淡忘。甚而,還有人認為自謙已過時了。果真如是嗎?

現代人常報怨人際關系難處,各種矛盾和糾紛使大家倍感壓力重重、煩躁不安。釀成今日人際嚴酷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原來人與人間的謙遜禮讓與仁義溫情,已被利害爭斗所取代。我們冷靜想一想,當社會上都遺棄了恭謙禮讓的人性美德,這樣的生活安和嗎?快樂嗎?清朝名臣張英回復的一封家書喚醒了我們:

「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張英寫給家人要謙讓鄰里的一封家書。家人閱罷,明白其意,主動讓出房宅邊的三尺空地。鄰家見狀,深受感動,也隨之讓出三尺,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更方便路人通過的六尺巷子。原來兩家為此爭紛不休,張英的寬厚謙和不但化解諍訟,且他的謙讓之舉,普遍為當世和後世所敬仰,留下千古的美談。這就是「謙尊者終吉」的道理。在財物、名譽、地位面前,我們要把人生短短的數十年時光,用於使身心俱傷的紛爭,還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用我們的恭謙,讓爭者息,忿者平,怨者解,鋪就一條通往和諧相生、溫暖仁愛的「六尺巷」?

也許有人在身外之物面前,易於做到謙讓。而面對自己的成就,自己的貢獻,往往難以做到謙遜。《菜根譚》云:「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一但失去了謙遜的心態,再大的功勞,在傲慢自大中,會頓失光澤。背離了謙虛的存心,自滿、自傲,則再度成功就無由來臨。此同杯中水已滿,欲加之而不能的道理一樣。

其實任何一件事的成就,都是眾人合力的結果,不過是每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春秋時期的晉國賢臣介之推,在戰亂時期不畏艱難困苦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曾割股熬湯,獻給重耳。重耳當了國君後,介之推并未憑自己昔日的功績而求取功名利祿。他留下的至理名言是:「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這位不矜不伐的圣德之人,讓我們後代子孫能在功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隨時提起謙虛的心,念念不忘來自父母、師長、妻兒、同事的提攜和幫助,感恩無處不在成就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人果能如此讓功於眾,謙恭為懷,則自能匯聚更多的助力,這就是「天道虧盈而益謙」之至理。

不僅如此,謙下的言行,尚可免除殺身之禍。唐朝平息安史之亂的救國功臣郭子儀,遭嫉賢妒能的奸臣陷害,他就是以謙退、仁忠來保全自己和家人,更保全了能再為親盡孝、為國盡忠的機會。最終也感化了讒言小人,他的謙退和不計前嫌的恕德,令他們明曉大義,慚愧不已。

守謙的益處不勝枚舉。古人早就發現了這自然之理:「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做人自當傚法自然,以謙為懷才是受福無窮的正道啊。

「謙卦六爻皆吉」。愿和煦的謙光從我們的心底透出,愿柔和的謙言從我們的口中發出,愿克己尊人的謙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做出,則相合共生的人際關系、安穩和樂的心境、踏實幸福的生活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 

歡迎朋友們惠覽本網《幸福人生》系列講座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