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草書

<形聲> <會意>

小篆「聰」,從耳、?聲,本義作「察」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耳聞其聲而心審其是否屬實之意,故從耳。

又以?音蔥,本作「多遽??」解,乃迅速之意,聰為反應迅速而有立知其是否屬實并察其隱意,故從?聲。

其義為:

1. 明察四方曰聰,即視聽靈通之稱。例如《尚書?舜典》「『詢於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傳:『開四方之門,以來天下之賢俊;廣四方之視聽,以決天下之壅蔽。』」

2. 聞之審曰聰,即對所聞必須仔細之稱。例如《論語?季氏》「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例如《管子?宙合》「『耳司聽,聽必順聞,聞審謂之聰。』注:『耳之所聞,既順且審,故謂之聰。』」

3. 明哲之士曰聰。例如《中論》「明君之親任也,皆貞、良、聰、智。」

4. 聰明。?耳目之稱。例如《禮記?樂記》「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智慧之稱。例如《尹文子?大道下》「專用聰明,則功不成。」

5. 動詞,通「聽」。例如《戰國策?秦策》「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6. 明,清楚。例如《王褒?圣主得賢臣頌》「不殫傾耳,而聽已聰。」

7. 聰明,聞見。例如《尚書?皋陶謨》「『天聰明自我民聰明。』疏:『天之所聞見,用民之所聞見也。』」

8. 悟性良好貌。例如《宋史? 朱臺符傳》「少聰穎,十歲能屬辭。」

9. 敏,表性態。例如《北史? 奚斤傳》「斤聰辯強識,善談論。」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但真正的聰明是什麼?細細忖思,它是有度的。

《論語》「君子九思」的「聽思聰」,就直陳出,「聽」要聽得清楚,要聽明話中之義,更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可停留在話語的表象,應當完全了解其中的道理,這就是聽而能「聰」之意。

尤其是「外聽易為察,而內聽難為聰。」不見得我們平常聽到的就能明其義、通其理,進而審明其話語的曲直以及對內在的啟示,因為稍不注意就可能因誤聽而導致誤會或對立。所以,「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會聽與不會聽,聽明白與不明白,都可能造成天壤之別的後果。故「聽思聰」應用日常處事當中,是非常值得我們戒慎的。

古人云:「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一個聰明的人不僅可以洞察四方,徹聽天下,還能觀察到事情的細微處,即所謂的「見微知著」。

古往今來,聰明的人比比皆是,但僅有聰明沒有智慧,一樣不能圓滿人生,故聰而能慧,才是真正具有高度智慧之聰明人。

宋朝范仲淹先生一生簡樸,從小就樹立了偉大的志向。自幼家境貧寒,讀書備極艱辛,但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寺院長老,於是資助他到南都學舍學習。在學期間,范先生不改勤儉之志,每天三頓,吃的都是凝固成塊的冷粥。同學看他可憐,便從家中帶來美味,送給范先生。而范先生毅然推辭說:「感謝盛情,我多年吃粥成習,若接受這樣美好食物,那我將來還能再堅持吃粥嗎?」范先生堅定磨練自己心志,唯恐變節。直至他顯達後,依然不改清貧節操,寧把所有的俸祿,周濟百姓,也不愿自己享福。經過刻苦學習,最終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通過這則故事,我們體會到了范公之聰,就在於他能夠始終不變嚴謹自己的行為,不使微細之事而動搖自己向學之心。「先天下之懮而懮,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背後,更蘊藏著他的勤儉刻苦,嚴謹持身的深厚功夫。

世間除了有智慧的聰明人外,多數的聰明人常是「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這是最令人惋惜的聰明人。雖然天資聰穎,但卻不努力進取,不能謙遜學習,最終一事無成。

古時候,有一位名方仲永的神童,家中世代都是種田人。他自幼天資聰明,五歲能詩,四鄉鄰里都贊揚有加。有人建議其父讓仲永讀書,但父親卻說:「既然是神童,有天賜的才華,又何必去讀書浪費錢財呢?」由於成長階段,方仲永沒有讀過一天書,便把自己的天資荒廢掉了,長大以後與一般常人沒有兩樣。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光有先天的秉賦,是遠遠不夠的,後天的勤奮努力,才是日後成材的關鍵。

天生我材必有用,雖然自己的條件能力差,但透過學習,同樣也能成為聰而敏慧之人。

有一種聰明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也就是常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多少人因為自恃聰明而自誤前程。當人自以為聰明時,其實正顯出了另一面的愚昧和無知。就像沙漠中的鴕鳥,以為把頭伸進沙子里看不到,就能逃離危險一樣。所以真正聰明,仍得需要面面俱到,否則破綻百出,一樣陷入困境。因此,聰明需內有涵養,外有寬廣胸襟,又有謙虛的美德,才能知行合一,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益更多的社會大眾。

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辨若訥。」才華橫溢,沈默寡言,深藏不露之人,因為明白了鋒芒畢露的危險,即使功成名就,也能審時度勢,急流勇退,故能免遭厄難,此為大聰之人。

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周總理正是以他的一生,為我們作了最好的見證。

無論是有智慧的聰明人、令人惋惜的聰明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聰明人、外拙內智的聰明人,還是老實的聰明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您會選擇哪種聰明人呢?

聰明與智慧,是每個人所向往的,它能引領我們走向光明,避免墮落。但,若不能透過誠實與謙恭,勤奮與好學,平淡與樸實,和敬與包容,還是不能做個自在的聰明人。

讓我們多以柔和謙卑的態度與人為善,這樣才是智慧的作為。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