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話題

 

 

 

婆 媳 之 間

()

自古以來,婆媳關系好像就是一道難解的題,而丈夫是關鍵的潤滑劑,能夠協調好的話,就可以及時化解婆媳之間的問題。請看下面的場景,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場景一

趙婆婆家娶了一位非常能干的媳婦,做起家事來乾凈利落,她能一邊洗衣服,一邊擦地板,同時還可以燉菜。論干活,她一個人抵得上兩三個人。按說有這麼勤快的媳婦,婆媳應該很好相處吧,可是有一天,卻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

媳婦上班的地方離家比較遠,白天上班,下班回家還要做飯、料理家務,趙婆婆看了心里過意不去。她想自己還不算太老,沒到坐吃等喝的時候,還能干活。於是,趙婆婆忙里忙外地做家務,又是拖地,又是洗衣服,等媳婦下班回來的時候,老人家已經提前把家務做完了。

媳婦推門進來,婆婆滿心希望看到媳婦歡喜的笑臉,誰知媳婦看了一眼地面,心想:這地板怎麼擦的,一道一道的像抹了花臉。媳婦心里這麼想,嘴上不好意思說,趕緊拿塊抹布,把地板重新擦了一遍。趙婆婆在一旁看著,心里的滋味別提多難受了。

這件事就在兩個人心里種下了不和諧的種子。從那以後,婆媳倆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家里的氣氛冷冰冰的,沒有了往日的默契。漸漸地,趙婆婆發現,媳婦做事根本沒有自己插手的余地,還嫌她家務做的不好,她完的,媳婦要重做一遍。老人家心里的疙瘩解不開,又不好直接說媳婦,只好找個機會跟兒子嘀咕:「看看你媳婦,怎麼能這樣啊,心里頭有我這個當媽的嗎?」

聽媽媽這樣講,兒子二話沒說,就去責問媳婦:「我經常在外,你怎麼能不孝敬媽媽?」媳婦一聽很委屈:「我哪里不孝敬了,什麼活兒都不讓她干,還能怎麼樣啊?」兩個人吵了起來。

結果,兩人矛盾上昇到三人矛盾,疙瘩不但沒解開,反而越結越大……

場景二

李媽媽的兒媳快言快語,待人熱心,做事利索,李媽媽挺喜歡她。兒媳坐月子的時候,李媽媽精心地照顧,如同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

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相處時間長了,婆媳之間難免有些小摩擦。俗話說眾口難調,李媽媽是北方人,喜歡吃面,所以家里總是做面食。媳婦是南方人,喜歡吃米飯,有時候一連幾天吃的都是面食,媳婦心里就有些不樂意,實在忍不住了,私下里對丈夫說:「咱家的飯總是老樣子,也不換換花樣,讓人吃得都沒胃口了。」

李媽媽對媳婦也有些看法。媳婦干活麻利,非常能干,想幫忙都幫不上。有時候李媽媽乾完的家務,媳婦看了不滿意,自己再返工一遍。放在桌子上的小物件,一轉眼就被媳婦整理房間給收起來了,老人家用的時候還得費力去找。李媽媽心里不高興,背地里對兒子說:「媳婦是個好人,就是太獨了。我剛拿起掃帚,她就跑過來,還怕我把你家地掃壞了?再說,愛乾凈是好事,也不能把東西都放得找不著啊。」

兒子聽了,一邊給媽媽捶背,一邊笑著說:「媽,您太有福氣了,這麼勤快的媳婦,就是讓您享清福啊。媳婦是怕您累壞了,怕您太操心。」媽媽一想,對呀,兒子說的有道理,轉眼間怒氣煙消云散。

晚飯後,夫妻倆帶著孩子邊走邊聊,丈夫對媳婦說:「時間過得真快,咱家兒子都這麼大了。」媳婦看著活潑可愛的兒子,不禁幸福地微笑著。丈夫又說:「你還記得孩子剛出生,咱媽既照顧你,又照顧孩子,沒白天沒黑夜地忙,人都瘦了幾圈。」媳婦說:「是啊,媽媽功不可沒。」丈夫接著說:「那時候你坐月子,媽媽怕你吃米飯太寒,給你包餃子、煮面條,你吃得多香,一個月下來你們娘倆都是紅光滿面的。」媳婦聽懂了丈夫的話,笑著說:「我說的是牢騷話,你還當真了?人心都是肉長的,媽媽對咱們這麼好,感恩還來不及,還敢抱怨嗎?以後我得多體貼媽媽,省得你誤會。」

懂得溝通、協調的丈夫,在談笑間就化解了一場家庭矛盾,使婆媳重歸於好。

編後語:

婆媳出現問題,丈夫是關鍵的力量,丈夫做得好,就可以順利地把它化解掉。另外,做丈夫的也要懂得什麼話能講,什麼話不能講,不利於和睦的話千萬不要講,要有終止矛盾的能力。

媳婦如果對婆婆或者家人有意見,也絕對不能給先生咬耳朵。要想保有媳婦的地位和尊嚴,家里任何看了不如意、不滿意的事,批評的話不能在丈夫面前講,萬一丈夫不小心漏出來,那就非常不好。「話說多,不如少」,很多的麻煩都是多話招惹的,做媳婦的要特別地謹慎。

既然有緣可以成為一家人,婆婆、媳婦和丈夫都要有相當的包容力。場景二中的丈夫,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并沒有以裁判的面孔出現,沒有以自己的角度判斷誰是誰非。因為在他心目中,母親和妻子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母親是生命的根,妻子是相依相扶的伴。所以,他看到的是兩個人的善,而不是惡。

所以說,包容力從何而來?源於我們每個人善良的心。相信自己的善,能把問題處理好。相信他人的善,只要努力付出,就會獲得美好的結果。「毋以小嫌疏至親,毋以新怨忘舊恩。」其實,當我們放下人我是非、利害得失,丟棄心中的委屈與不平,拓寬心胸,真心關懷他人,幸福快樂就會時時朝我們招手。

大方廣網編輯部

2007-6-8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