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話題

 

 

春節習俗拾萃

春節習俗之三

拜賀新年

新春伊始,吃完了新年的第一餐傳統餃子宴之後,人們便要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了。傳統有拜年與賀年之分,拜年是晚輩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同輩之間的道賀。清人柴萼在《梵天廬叢錄》中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之一。

拜年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

拜年的風俗

拜年是人們互相祝賀新年幸福吉祥的一種禮俗,自古以來,上自朝廷、官紳、下至民間百姓,都有這種禮節。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寫北宋汴京過年時的情景:「正月初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捕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蘇州人拜年的情景說:「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拜年比其他節慶日的交際范圍要廣。首先是家中為長輩拜,然後為家族中的尊長拜,家中、族中拜畢,再到鄰里鄉黨及親戚朋友家去拜。南朝梁人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載:元旦雞鳴而起,先於庭院點爆竹、燃草,然後「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說的是家中拜年。

拜年主要還是走出家門去拜,南宋時京城臨安,元旦一早「士夫皆交相賀,細民(按:指平民百姓)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夢粱錄•卷一•正月》)明代北京城、郊,「元旦出游,道逢親友,即於街上叩頭。」(《宛署雜記•民風一》)清代的北京城,由於官民同時出拜,「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士紳「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曰:新禧納福。」鄉村拜年同樣熱鬧非常,各地雖然禮俗不一,但拜謁往來大同小異。

在古代,要是碰上親戚朋友多,難以一一登門道賀,於是出現了拜年的另一種形式,那就是「拜年帖」,相當於現在的「賀年卡」。

這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用名刺賀年的習俗在東漢已經出現,但是不常見。

到了宋代,商人、士大夫們交游廣泛,逐一登門拜年是不現實的,他們就會派遣仆人帶謁刺拜年,上面逐漸也會寫上一些祝福的話。這樣簡便易行又達到拜年的目的。如宋人周輝《清波雜志》中稱:「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送帖者駕著馬車,至某家門口,見到看門人,「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匆匆馳去」,所以這種拜年帖又稱為「飛帖」。

明代,過年互贈拜年帖已經蔚然成風,成為重要的拜年方式。有些府第、店鋪索性在大門上掛一個紅袋以盛賀年帖,「外寫『請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刺於中即去。」(《燕京雜記》)有的人家在門前貼一紅紙袋,署曰「接福」或「代僮」字樣,亦為盛放飛帖之用。

明朝,朝官之間不管是不是認識,見門就投,每到春節,一些人家的紅紙袋里被祝賀謁刺塞得滿滿的。因為別人投遞,所以一些人隨波逐流,其中難免有虛情假意的。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曾在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嘉錄•正月•飛帖》)

到了清代,這種「應付差事」的拜年,在官場更濫於明代。清人著的《燕臺月令》寫道:「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短短九個字,道盡清代官場年節名帖滿天飛的情狀。不過,清代也有一些人家,即使送名帖拜年,也是很莊重的: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錦盒(俗稱「拜盒勺」)里送給親友。

其實,在民間,拜年活動一直是很樸實的。正如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所說:「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人們互相拜年,是出於對長者尊敬,對親友的關愛,也是一種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活動。如清人藝蘭生在《側帽余譚》一書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誠善舉也。」無論是寄居他鄉的同鄉、同學,相約團拜,還是家庭鄰里間的拜年聚會,都顯得格外親切。就連平日有所積怨、不通往來的人家,逢年節互相一拜年,也就言歸於好,不計前嫌了。

拜年的次序

民間拜年習俗十分熱鬧,也極為講究。拜年主要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向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長輩、親友拜年。

拜年有特定的次序。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按家卑幼以次序互拜,并遵循先家內後家外,先族親後姻親的規矩。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

除夕白天,人們都把家譜、祖先像掛出來,擺好香爐、供桌,進行祭祀活動,在一家之長的帶領下跪拜祖先。有祠堂的家族,則到祠堂跪拜祖先。

據記載,從清末民初,晚輩在正月初一給家里的長輩叩頭拜年的習俗,已經比較成熟。這是體現家族人倫綱常的最重要的時刻,當然,在拜年以前,先要守歲和接神。

年輕人守歲是為了年事已高的父母長輩增福延壽,守歲一環是斷不可少的。守歲到子時,即可接神。這時,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個餃子。點燃香燭,宣告接神儀式開始。

接完神後,長輩們這才端端正正坐在堂上,接受晚輩們的拜年,都必須要磕頭三次。然後,由長輩們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拜年後,全家聚在一起吃頓素餡的接神餃子,也叫五更餃子。餃子里放一個小銅錢,吃到銅錢者在新的一年里會「諸事順利」。吃罷,整個拜年程序才算結束。

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等。

結語

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稱譽,從拜年的風俗中亦可見一斑。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禮儀形式的背後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宗族拜年意在傳承孝悌之道,發揚尊老愛幼之風,維護家庭的團結和睦,教育晚輩尊老敬長,養成懂禮節、知進退的良好習慣,以便將來到社會上也能尊師敬長,謙虛謹慎的去工作和生活。親朋拜年則能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