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話題

 

 

 

奶奶的面粉刷

我們家有一個傳家寶——奶奶的面粉刷。它雖不是什麼古玩奇珍,卻教會我們要懂得珍惜、感恩,洗盡鉛華回歸清平樸實的人生。

一年春節,我們全家人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包好餃子,收拾面板時,奶奶拿出一個毛快磨平的小刷子,看著這麼一個老古董,我們不禁驚訝地議論起來。

「呦,這東西有年頭了吧?」

「可不是,可能20多年了。」

「不止吧,我小時候就見過呢,少說有30年了。」

「奶奶,這小刷子都沒毛了,扔了吧!」

「就是,留著又不能陞值!」

我們七嘴八舌說得熱鬧,奶奶聽了卻不以為然:「不能扔,每次包餃子都得用它,這叫面粉刷,看著啊……」

說著奶奶就拿起小刷子把面板上多余的面粉掃起來,您還別說,別看它毛不長,掃起來還真乾凈,面粉收在一起足有小半碗。

看著我們的表情由驚訝轉為好奇,奶奶便說起過去的艱苦歲月,教育我們要克勤克儉,知足常樂。

奶奶他們那一輩,出生在舊社會,又趕上建國初期的艱苦時期。奶奶回憶說,當時生活困難,平時以玉米面窩頭為主食,一年也難得吃上幾回白面,若能吃上一頓餃子,便是十分幸福的事了。有一次田里的韭菜長得很好,我的太公走過時不禁嘆了一口氣,說道「可惜沒有皮」,意思是韭菜雖好,可惜沒有白面不能包餃子吃。如今粳米白面已成為家常便飯,可當時的情景奶奶仍記憶猶新。

轉眼60多年過去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奶奶還是一如既往,過著平實簡約的生活,社會變化日新月異,但不變的是她那顆惜福、感恩的心。奶奶常說:「節約不是錢的問題,浪費東西總覺得心里不踏實。」

生活於都市中的我們,早已習慣了「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的便利生活,反而不知珍惜。從前家家有水缸,幾戶人家從一個地方接水,早上都得拿著桶排隊等水,再用扁擔挑回來。挑水很辛苦,總是不能一口氣到達,半路還要休息一次,如此費周折自然倍覺珍惜。所以平時洗東西,奶奶都是輕開水龍頭。水池子里總是放一個盆,洗手、洗菜的水都留下來,再去拖地、沖馬桶。

平時用電,奶奶也是能省則省,一離開房間就關電燈,電視、收音機不用時就把插座拔掉。半夜起床一般不開燈,只用放在床邊的手電筒照明。每天早上下樓梯時,她也順便把樓梯間的燈關掉。

奶奶對衛生紙也很珍惜,能用手絹、抹布的,盡量不浪費。她說過去的衛生紙是褐色的,質地很粗糙,哪里有現在的紙巾柔軟乾凈,所以要懂得惜福。

記得奶奶有一個漂亮的繡花枕頭我特別喜歡,一問才知道,繡花的地方原來是破了一個洞,是奶奶用一雙巧手補了一朵小花將它蓋住,不僅看不出破綻,反而添了一絲雅致,使得它舊貌換新顏。沒想到節儉也可以如此藝術。

在奶奶家總能吃到非同一般的菜肴,許多蔬菜的根、皮等一般丟掉不吃的部分,奶奶從不浪費,比如香菜根、芹菜葉等都能做成可口的小菜,既營養又美味,真正是「咬得菜根香」。 

奶奶家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需花一些巧思,既節約又不失情趣,這種自己動手,變廢為寶的成就感,遠遠勝過購買所得到的一時滿足。與此同時,養成節制與勤儉的習慣,在無形中也涵養了自己的品德,讓我們從物欲的漩渦中解放出來,享受輕松淳樸的自然生活。

其實,「節約」并不等於「吝嗇」、「小器」,而是不浪費,知感恩,它不僅僅是一種「省錢之道」,更是一種自身修養,一種生活態度。
        那沾滿面粉的刷子,見證了滄桑往事,不僅體現著奶奶對物品的尊重,糧食的珍惜,同時也傳達出一種感恩與知足的生活態度。我想,又有什麼比深植心底的人生智慧更值得珍藏呢?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