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話題

 

 

 

請珍愛糧食

天地化育萬物,大自然將陽光、空氣、雨露無私地賦予我們,滋潤著每一寸土地,孕育著每一個生命,使我們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得以生息、繁衍。

當吃著豐盛的食物,使用著生活必需品時,我們恐怕難以真正體會,這一切所得,它背後含藏著多少的辛勞與恩德!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這樣的報道:「在一所1萬名左右學生的大學里,中餐和晚飯的剩菜剩飯連湯帶油水能裝上十大桶,大約1000公斤左右。」

另一則,則是記者在走訪的兩個大學食堂中,大概估算一下,不算早餐,平均一天一個食堂就有480公斤的飯菜被倒掉。

據有關專家調查測算,我國每年損失浪費糧食幾百億公斤,結果的確是令人觸目驚心。

雖說這其中,有些損失是避免不了的,卻有一大部分浪費是可以挽回的。

千萬不要認為,有了錢,糧食又便宜,浪費一點沒關系,從以上數據我們顯然看到,浪費帶來的損失多麼驚人,特別在此乾旱時期,我們更能切身感受,莊稼的成長多麼不容易,天時、地利,人民的勞動,沒有了雨水,它們根本無法成長。

可是,糧食卻是每一個人必不可缺的。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希望能增產增收,為的也是每一個「家人」都不會挨餓受凍,我們又怎能浪費呢?

據原內貿部對22個省574個縣1400多處的調查,糧食產後綜合損失率18.1%,約826億公斤。如果能從浪費的糧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億公斤,相當於全國一年增產的糧食,是不動一鋤一鐮的大豐收。

看看今天,我國還有不少手足同胞過著貧困儉樸的生活;世界上,更有許多貧窮的人,正面臨著饑餓的威脅。

這些掙扎在饑餓邊緣的人們,其生活狀況,令人不忍耳聞。

在塞內加爾,大米、高粱已變得非常稀有,且過於昂貴,以當地人的低收入根本無法承受,於是吃飯從一天三餐改成一天一餐。鄉村里,人們的碗里往往只有一種食品「圖爾朵」,那是一種花生榨過後剩下的渣,過去是用來喂牲口的。

而在海地,當地居民因買不起糧食,便購買一種叫「特雷」的泥餅乾,這種泥餅乾是用黃泥、食鹽、蔬菜起酥油或人造黃油混合制成的。

婦女們購買泥土後,將成桶的泥土帶上房頂天臺,把里面的石頭和土塊擇出,拌入鹽和起酥油,之後,把泥土捏成一個個小餅的形狀,留在烈日下曬乾,再把制成的餅乾帶到市場上販賣或當街出售。

「現在呢,連垃圾堆里都翻不出一點可吃的東西。」

「它至少能把孩子們的肚子填滿。」

「米飯只會在夢里出現。」

對很多海地人來說,這種泥餅是唯一的食物。

看著他們的生活,怎會再說,再餓也吃不下不合胃口的飯菜呢?對他們而言,一粒米飯都是那麼珍貴!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受高糧價以及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底,全球饑餓人口約達9.63億,比2007年底增加4000萬人。

或許有人覺得,他們的饑餓與我們的浪費沒有直接關聯,縱然想幫也幫不上忙。

我們可以來看一段近期的報道:

「由於生產周期過長,糧食的即時供應量實際是不受市場調節的,富人多買走一斤,窮人就只能少買一斤。原來不缺糧的國家(如中國)加入買糧隊伍,或原來出口糧食的國家遭災後減少其出口量,都會導致糧價上漲。而糧價每上漲一分錢,都會把一大群窮人驅逐出購糧隊伍。反之,中國每多生產一噸糧食,直接或者間接地增加糧食的總供應,降低糧價,都是給世界上的饑饉人口造福。」

如此,除了大力抗旱之外,當我們能節約下那些不必要浪費的糧食,也是在為世界造福,在幫助那些饑餓的人活命!

「施比受更有福」,看著非洲饑民餓得皮包骨頭,四肢如乾枯的樹枝,兩眼因面部乾瘦而更顯突出時,我們的心也在受到震動。此時,能珍惜所有,不暴殄天物,不任意浪費,無形中,已在為他們助上一臂之力了。

再者,食物真是得之不易。別看一粒小小的米粒,那都是經過長時間才成就的,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養,農夫辛勤的勞動,待成熟時收割,再通過機器加工,才能變成米粒。由商場買回,家人做成飯。

當一碗米飯端到面前,能否感受到,它們是經歷了多長的時間,多少人的付出,才能到我們的面前?

於此,真誠建議大家能珍愛糧食,珍惜這大地的孕育,國家的照顧,農民的血汗,父母與家人的付出。

在家做飯時,可以先估算一下每人的飯量,不至於有太多的浪費。家長對於子女,更應以身作則,從小培養孩子節儉的美德,吃多少,打多少,將自己碗里的飯菜吃乾凈。

平常,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以體會父母辛勞,教導他們惜福,形成良好的品德,對他們將來的生活、工作都大有裨益。

飯館、酒店里,服務員若見到菜點得過多的顧客時,也可給予善意的提醒。而朋友、同事一起用餐,吃不完時,是否也分攤一下,每人多吃一點,便可打掃乾凈,有剩余打包回家,會減少許多的浪費。

現今,隨著節約風氣的提倡,已有不少人加入了愛物、惜物的行列,出去吃飯,會聽有人說:「好了,好了,吃不了了。」「點多了浪費。」「能吃多少點多少。」……聽到時,內心也是暖暖的。

有剩余,大家也會打包回去,不覺得這是剩的,失面子,知道了食物的可貴。

這種良善的風氣,帶給心靈是一陣陣清涼的微風,也使人與人之間更加互相體諒。

禮輕情義重,多并不代表厚重,適量適度,合禮合情,更顯彼此的尊重與情義。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能珍惜這一切,也是我們對地球母親的珍惜與愛護!

關心我們的生活,從對飲食的愛惜,對衣物的愛惜,對能源的愛惜,我們便能多為地球,留下美好的資源,為子孫後代,留下永久的豐饒與美麗……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