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智慧話語-忍經

《忍經•勸忍百箴》的智慧(3)

氣 之 忍 第 二

【原文】

燥萬物者,莫熯乎火;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與火值,扇炎起凶。

氣動其心,亦蹶亦趨,為風為大,如鞴鼓爐。養之則為君子,暴之則為匹夫。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噫,可不忍歟!

【解說】

在能使萬物乾燥的東西中,沒有比火更熱的了;在能使萬物吹動的東西中,沒有比風更快的了。有風有火,風助火勢,就能引起難以預料的凶禍。

氣可以動人心志,可以使人跌倒,可以使人奔走。如果不培養自己浩然之氣反而損害自己,這正像用皮囊向火爐鼓風,越鼓火勢越旺。孟子說:「持其志,無暴其氣。」又說:「吾養吾浩然之氣。」這是說如果能培養浩然正氣,就能和道義配合,行動起來就是合乎義禮的勇,這就是君子。如果失去正氣,行動起來就有粗暴之氣,這就是匹夫。

孔子說:「因一時的怒氣,就忘記了自身和他的親屬,這不是糊塗嗎?」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時之氣,方做得人上之人。 許公感歎:噫!為人處事怎能不學會忍氣呢!

【讀後感】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件事讓我很生氣。」「某某快把我氣死了。」「請您千萬不要動氣。」「別傷了元氣。」等等。

「氣」是我們的身心情志很重要的內容,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與我們的喜怒哀樂相伴相生。

《黃帝內經•素問》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本文的「火」,可將其看作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中「怒」的精神狀態。發怒就是發火,此時如果不加控制,「氣」上來,就猶如風吹大火一般,會以熊熊燃燒之勢,不可遏制地造成巨大的災難和毀滅性的後果。古往今來,盛怒之下,亡國亡家亡身例子不勝枚舉。

但是善養其氣的人則能修養成君子。君子所養之氣,為浩然正氣,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從人的自身中產生出來。這股浩然正氣超越了一般人普通的七情範圍,與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相應相和,故正人君子,能忍得一時之氣,能屈能伸,最後做得人上之人。

《黃帝內經》總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調攝法,指出人們若能保持愉悅安靜,虛懷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確處理,「自解」,「自語」,「自悟」,才能頤養真氣,卻病增壽。

在現實生活中,固然會遇到各種各樣讓人「動氣」的情形,但倘若經常鍛煉自己「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則自己的修養和命運將會獲得很大的提升與改善。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分享到: 更多

瀏覽量:".$a.""; $query = "update count set num=$a where id='1982'"; $result=mysql_query($query); mysql_close(); echo "

瀏覽量:".$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