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生活学堂 每周经典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课程

第八篇

       《弟子规》

恭选自蔡老师在马来西亚古晋的讲座

孟子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一份人和最重要的就是从懂得关心别人、懂得肯定别人的人生态度,才能招感来人和。

 

◎ 理智就是观照一下你的人生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当中,所起的思想观念对你的未来有没有帮助,假如没有帮助,你还一直在烦恼,这叫不理智,这叫意气用事,这是不懂赶快找到好的因种下去,而是在那里蹉跎,在那里自寻烦恼。

一个人内心为什么空虚?一个人内心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为什么占有欲会很强?那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充足的关爱,从小就有恐惧感、有不安全感,等长大一点,跟人相处,他就很有占有欲,很贪心。我们跟这样的人相处舒不舒服?不舒服。但是你不可以不舒服,从果推因,面对这样的亲友,我们更应该多宽恕他、多爱护他,因为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我们人生常常懂得包容宽恕,那才有幸福的人生可以过,假如处处看人不顺眼,那每天都会活得很辛苦。

一段婚姻能经营好,情感只是媒介而已,有没有道义,有没有恩义,才能够白头偕老。这些爱情故事里面有没有教这一句,这个叫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教一堆,颠倒!

《弟子规》里面的一句经文,叫「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今天我们要让孩子人生幸福,最重要要学的四个字,做人做事的能力。而做人做事这个专注重不重要?那是成败关键,学习贵在专注,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专注才会有所领会,才不会把事情做砸了。而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心到、眼到、口到,要很专注。

《孝经》告诉我们「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不恭敬他的父母,而对其它人很恭敬,这叫悖礼,违背礼敬的态度;「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他不爱护他的父母,但是去爱护其它的人,这也是不正常的,这不是从德行里面流露出来,这是从利害心出来的。因为你对他有利益,所以他现在对你好,改天没有利益了,他会马上翻脸不认人。

 我在经书当中看到一句话,「圣人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一个读书人不羞耻自己的身分低贱,他羞耻的是圣贤的大道不能在他身上做出来,他羞耻的是社会的人愈来愈堕落,这是他最羞耻的事情。「不忧命之短」,他不担忧自己的生命是过三十年、五十年,他不在乎,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他所担忧的是,老百姓有没有好日子可以过。而所有人民的贫穷,根源不在他没钱,根源在他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懂得孝顺父母,他会贫穷吗?一个人懂得社会栽培了我,我应该回馈社会,他会贫穷吗?这是读书人的态度。

人生好比一盘棋,不要急着动棋盘上面的棋子,首先要很清楚明白人生这盘棋它的规则是什么?不是你先拿起棋子,你就稳操胜券,所谓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当我们人生的态度偏颇,那是与幸福的人生背道而驰,这盘棋会愈下窘况困境愈多。应该静下心来想想,人生这盘棋它最重要的原理原则在哪?如何能让这盘棋愈走愈圆满、愈走愈成功?这时候要了解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积功累德,断恶修善。明白以后,就能够达到「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人生格局。当我们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就不会计较眼前的一些小利,眼前的一些小名,你会走得很踏实,你不会走得举棋不定。我们建立孩子的人生价值观,要有很深远、高瞻远瞩的见地才行。

因为你很忙碌,你的心愈来愈不敏锐,你察觉不到身旁亲人的需要在哪里;我们忽略了对父母的爱,我们忽略了对另外一半的支持关心,我们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其实人在忽略当中,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他的内心会觉得不踏实,但是又说不上来,因为缺乏对人生观照的能力。

今天我们不要急着要让我们的孩子跨到什么方向去,首先要了解那个方向对不对。今天不是催女儿赶快嫁,是要先了解到女儿有没有具备为人妻子的智慧,不然你是把你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你说把她嫁出去,你快乐什么?快乐,以后走到大街小巷,不用怕人家问,你女儿嫁了没有?你看,我们叫女儿嫁的原因在哪?我们催女儿嫁的目的在哪?目的是要给她一个幸福的人生,还是为了我们这个面子能够放得好?深思。我们常常在说要爱人。爱人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看「爱」这个字怎么写?一个心,一个受,爱是能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那才是爱。爱不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我想怎么样,就要求他怎么样,那不叫爱,那叫欲望,那叫控制,那叫占有。我们不能把这个爱字侮辱了。

不要先想要谈对象,首先要想到自爱才能爱人。你能够爱护你自己的身体,爱护你自己的人生,不蹉跎光阴,你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才有价值、才充实,这叫自爱。你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乱七八糟,然后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就说我要给她幸福,那叫痴人说梦话。一个痴人说梦话,然后另外一个是什么?还糊里糊涂被他骗了。欲爱人者先自爱,懂得自爱的人,才有资格去爱别人。「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教育孩子要知所先后,德为先,才能为后。相同的,夫妻的情感要建立,你要去找对象,也要知所先后。要先懂得自爱,才能去爱人。

曾国藩先生提到,一个家败,败在哪?败在一个奢字,奢侈就是不能节俭,这是家败的原因。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好吃懒做,这个人就败掉。我们从这两段话来看,家败败在一个奢字,那怎么能让家不败?俭,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那怎么对治?勤。这些圣哲人的话,殊途同归,都在这些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上。一个孩子懂得勤俭,他这一生才不会贪赃枉法。所谓安分守己,不求于人,他有廉洁的态度,这叫俭以养廉,勤俭的人、节俭的人他才会有廉洁。当他能够省下一些财物去周济很贫困的人,那他的仁慈之心就在扩大。

这个孝悌绝对不容我们忽视。孝悌是仁爱的根本,孝悌扎好了,他就懂得「凡是人,皆须爱」。他往后走出来的人生格局是处处受人爱护,处处受人尊敬,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大部分会长寿的人都是懂得学习他人,懂得包容他人,懂得赞叹他人,他心平气和,所以才会长命百岁。这要时时把原因看得清楚,你的人生才会活得痛快,活得自在。人生其实最怕活得糊里糊涂,损人绝对不利己,不只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当我们去障碍他人,已经把自己的福分折损掉了,这叫「小人冤枉做小人」。

中国人说要「慎始」,慎于开始,还有一点要「慎终」,慎终的重要性绝对不比慎始低,就是慎终跟慎始都是同等的重要。假如你不慎终,连一开始到整个过程的努力都会白费掉。不只一个家庭,因为不谨慎,因为贪着诱惑,所谓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都足以把一个人的一生毁掉。诸位朋友,你担不担心你的孩子以后会被财色名食睡毁掉?担心,担心叫做意气用事,担心理不理智?所以人生要学理智容不容易?说难不难,重点在从你的念头当中来修理智,思想影响你的行为,要从根本来建立。

一个孩子为什么每天恍恍惚惚很想睡觉?在于他没有志向。一个孩子从小,他觉得我要当孝子,我要当同学的榜样,我以后要当范仲淹,他还会恍恍惚惚吗?他每天想着我的书都还没念,我的工作都还没做,有精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一个人为什么这么珍惜时光?因为他人生有高远的目标,因为他人生明白我要去孝父母,我要去尽一份读书人的职责,我要爱护人民。我要爱护人民,我要有智慧,我要赶快学习。立定志向,引导孩子立大志,那才是把他的睡魔真正解决的根源所在。能够抵挡财色名食睡,这叫谨慎为保家之本。

不能和顺的根源在哪?我们只看到人与人,家人之间有争、有怨、有恨,却不知根源,根源在哪?自私。自私之后,家人(家族的人)内心会怎样?你自私不公平,人心就不平,人心不平就有怨,怨再加深变恨,恨再发展变什么?人只看到灾祸,却没有看到祸从心起。只要你能不自私,这些都会断根。不只是家族的人因为自私而不平,你生了三个孩子,只要不公平,这个恨会不会出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会,所以人真有智慧就是要公平,天下为公,那叫会教孩子。你说好,我对我几个孩子很公平,对其他人不公平,那你也教不好你的孩子,他的心量会很小。心量一小,人生就毁掉。所以和顺从不自私下手。

我们看到现代的家庭有非常多的问题存在,遇到许多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小孩的教育问题。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下一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诸位朋友,当你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您是怎么样去理解?您是怎么样去看待?假如你听说无后为大,那幸好我已经有儿子,那就是有后了,这样体会太浅。假如只是生个儿子就交差,那不叫有后,因为假如下一代没有教育好,他做出了败家亡身,甚至于侮辱祖宗的行为,那这样倒不如没有儿子更好。这个无后是没有懂得孝悌,没有懂得要立身行道的后代,都将可能是家庭、家族以至于是社会的负担。

老祖宗对于防止孩子的污染相当的重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又说道「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能不谨慎吗?父母就好比孩子两个最重要的老师,不只教导小孩,还要防止他们受不好的污染。我们打个比喻,今天一杯干净的清水,我们滴一滴墨汁下去,这滴墨汁滴下去的时间可能不到一秒钟,而当它已经滴入这杯清水当中,我们要把这滴墨汁再从水里面弄出来,弄干净,要花多少时间?那跟它滴下去的时间,可能要超出十倍、百倍都不止。教育孩子,明白人可以体会到刻不容缓。

我们的下一代也正跟着我们的步伐,跟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在学习,在立身处世。我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对他的一生是关键性的因素,这个生涯规划可要谨慎,可要正确。我们刚刚提到,假如从小只会享受很安逸奢侈就会养成浪费的习性,养成重视物质欲望的人生态度。还没入社会就已经很会花钱,一辈子大半的时间都在还贷款,都在还他消费所产生的负债。到了晚年,因为太过忙碌,又忽略了小孩的教育,晚年得不到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相当无奈的。我们要遵从圣哲的教诲,因为这些教诲它已经经历几千年的经验、智慧,几千年的效果印证,它是超越时空的真理,应该从小养孩子的善良,懂得让他积福、培福。

《格言别录》那句话是这样说道「激之」,你常用言语去刺激别人,君子也会变小人;而你能「愧之」,你能用你的德行去感化他、去包容他,小人也可以变成君子。当对方用刻薄的言语对你,你也把他对回去,君子都变成小人。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那就响叮当了。要有这样的修养。

「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我们的社会国家是一个互相帮助的团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我们从小引导孩子就是赚大钱,就是有钱就有地位,这样的人格一定会偏颇,一定会发生像《弟子规》讲的谄富、骄贫,他有钱他就骄傲。诸位朋友,现在人真的太傲慢了,有钱可以傲慢,学历高也可以傲慢,穿的鞋比人家贵也可以傲慢,甚至于一栋大楼二十五层楼,我们住在二十层,看到那个坐三层楼电梯的人我们也很傲慢,因为我们付的每个月的公共设施费用比他还多,都会有傲慢的心起来。傲不可长,我们要学习恭敬,学习感恩才对。

我们教孩子要教善,一定要先重他的善心、德行,这才是正确的教导,而不是他很聪明,而不是他处处跟人计较。

《弟子规》教导「凡是人,皆须爱」,我们再延伸「凡是物,皆须爱」。我们告诉孩子,我们要从对父母的孝道做起,要爱护自己的父母;除了要爱护自己的父母以外,要「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别人的父母也是相当的辛苦扶养他的孩子,甚至于所有这些为人父母者,他同时也在服务这个社会,我们都应该恭敬,应该尊重。从对父母这份爱心,我们开始把它延伸出来对一切的长者。甚至于告诉他们,当你被欺负了,除了你会伤心以外,还有哪些人会伤心?你的父母、你的亲人都会很难过。我们要爱护每个同学,你爱护这个同学那将有很多的人都很高兴,这就是《孝经》说的「敬其父,则子悦」,人家对你的父母很好,你会不会很高兴?你希不希望当你的父母坐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有人让座,你希不希望当你的父母走进公共场合当中,刚好那个门很重,年轻人一看到会帮他开门。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得到别人的照顾,相同的,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心境去照顾这些老人。那孩子的心量就在我们的引导当中慢慢扩宽,不可以伤害自己的同学。

一个人最折福的就是恩将仇报,忘恩负义,那这个人一生都无福,我们绝对不能伤害自己的恩人。

上一页//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