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的根源在哪?「自儿童始」,从他小时候开始培养,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么好的教育方法,我们要珍惜去运用。其实做炎黄子孙有相当多的助力,只是我们后代的子孙不够谦卑,不懂得听老人的规劝,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 所以现在一个人的理智要形成,一定是要从真理当中去寻找,而真理必然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挑战,当你接受真理的教诲之后,你就抉择对了思想,所以抉择当中首重思想,你有正确的思想就有正确的言行,所有的抉择你就会下了。而思想延伸出行为,行为慢慢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是否幸福,所以从根本下手修正思想。
|
◎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的思想决定家运,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就决定了国运。所以自己的家庭会不会兴盛要问谁?问自己。
|
◎
真的学问在处处能够替人着想。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德行是本,德行扎根了,孩子的人生才会往正确的方向去走,这个先后顺序不可以颠倒。
|
◎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心境去衡量圣哲人的存心。
|
◎ 教孩子不是前提,教自己才是重点,俗话说「教儿教女先教己」。自己对教育都不清晰,自己的修身、德业都不够的时候,很难把孩子教好。
|
◎
我们应该用一颗宽恕的心去接纳别人的不足,进而用我们的立身行道去感化他们,去引导他们,这点相当重要。
|
◎
教育的核心根源在哪?在教孝道。一个人有孝他才有道义,有道义他才不会离婚,才不会犯罪,所以要解决社会这些问题,要回过头来教孝、教道德,所以教孝刻不容缓。
|
◎
教孩子做人做事重要,而这个做人做事我们一定要从生活点滴,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一点一滴去积累。
|
◎
很多生活的点滴,都是在伦常大道之中,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有做人的道理都在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
|
◎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忤逆的事件出现,而这些偏颇的行为,往往都起源于从小一点一滴的不恭敬。庄子有一句话,「飓风起于萍末」。一个可以造成重大灾害的风灾,也是从小小的一阵风,小小的只能把萍末这么小的植物吹动的风,慢慢聚成,所以教育一定要防微杜渐。
|
◎
教育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于是家族里面的长辈,都应该有些正确的共识才行,不然夫妻之间教育的观念不同,很容易就发生冲突,或者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跟爷爷、奶奶不一样,这样也很难教。很多女士她都会反应到,心有余力不足,我的公公、婆婆又不能配合。我们不要先想困难,你先想困难,它就愈来愈难,我们应该找方法才对。
|
◎
我们看这个「乳」字。中国的文字确确实实充满人生智慧,你把字看懂了,它是开你的智慧,所以中国的文字可以开光,开你心地的光明。这四点是代表一只手,手抱着孩子,这是代表哺乳。所以这个「乳」字就告诉我们,这一生绝对不能忘记三年的哺乳养育之恩,因为孩子在三岁以前,行为都必须要父母的照料才行。中国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念念不忘这个恩德。
|
◎
「怡吾色,柔吾声」是什么?是要用好的态度。当然你在规劝以前,首先万法由心生,一定要先看看自己的存心如何,有些人一规劝他人,马上脾气就上来了。一个人为什么劝别人脾气会上来?因为很气,你怎么不听我的?劝别人不是要别人听你的,而是希望对方能改过、能得利。所以这种存心一定要真诚对待才行,而不是用一种气势要把对方压下去,不然你就没什么效果,所以要一来存心,二来好的态度,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
|
◎
所以要规劝别人以前,首先要先称赞他的好。等他听到你称赞他很多的地方,他的内心就比较喜悦,人一喜悦以后,话就容易听得进,这也是讲话的方法。最后一个也要考虑到规劝要有耐性,所以「悦复谏」,这个「复」是什么意思?不厌其烦,因为很多人的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所以一定要慢慢规劝,总有一天他可以回心转意。有些人你要劝二、三个月,有些人你要劝二、三年,还有人要劝二、三十年,更糟的是要下辈子再说。但是你在劝人的时候不能着相,你还是一味的真诚。而当你是一味的真诚,反而容易感动别人,假如你的骨子里都不相信他会变,那你就很难劝得了他,所以耐性很重要。
|
◎
一个人要能善终,什么时候开始练功夫?现在就要练,你不要想说,我临终以前再来练放下的功夫,那来不及了。现在你就可以于世无求,什么事都能放得下。但是这个放下不是不管,这个放下是了解到「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尽力就好,不要太强求。我们要得善终,首先心理要健康,心理一健康,身体也会健康。
|
◎
所以行善要及时去做,不只为自己,更为了给后代子孙一个好的榜样。司马光先生曾经提到「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你留很多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甚至于可能因为钱太多而好逸恶劳;「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会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这个阴德不只庇荫后代,这个阴德在积累的过程,已经都成为子孙效法的榜样。所以范仲淹有留阴德,他也有留处事待人的规范给后代学习。传家有道唯孝悌,能孝悌传家,家风必然可以兴盛不败。
|
◎
从左公跟史可法的师生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老师时刻想着成就学生,而学生时时不敢忘老师的教诲。所以我们接受师长、接受圣贤的指导,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在他们的面前常常在那里礼拜,这是一个仪式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的立身处世之中,落实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之中,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利于圣贤的这些恩泽之中。这样才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而老师也是父母。这些圣哲人都是我们的祖宗,也是我们的父母,假如炎黄子孙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也要透过自己的进德修业来光大祖宗的恩泽。
|
◎
古代的一个名医叫孙思邈,他讲一句话,他说「不为苍生大医,即为含灵巨贼」,你不做苍生大医,势必变成什么?所有含灵、所有众人的恶贼。所以医生的手比一般人的手更可能成就身命,也更可能毁了别人的身命。
|
◎
我们要了解到教书不是用嘴巴教,是用你的真诚心跟爱心。纵使你的教学经验不丰富,你可能在讲解这些数学题目,比不上十年、二十年的老师,但是你的学生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我的老师很认真在教学,我的老师很关心我们的成长。所以人跟人沟通互动,最直接的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