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生活学堂 每周经典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前往北京诚敬仁首页

 

 

 

 

 

谦和 帮助 鼓励和教会他人
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禹泉水 北京诚敬仁

 

2022年的秋天来得比往年晚了一些,气候,疫情,战争成了唠家常的高频词汇,常有人感叹无常,却是该来的迟早会来,但我们的时间还是向前。

早该有的降温在这个十一小长假随着一场秋雨突然而至,清晨微微的寒意,让我不自觉地加了些衣服

弟子规的征文启事很早就公布了,我还迟迟没有动笔,思绪需要那安安静静的一刻来整理,每天忙碌躁动的心,手机、媒体、碎片化的各种信息,就连写字也在追着过关,让心淡然停下来那么一会儿,好像也变得不易

国庆期间,我在海淀校区,凌晨5点,天还没有亮,几盏路灯昏黄的暖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驱散着夜的黑,一晚又一晚。此时的窗外就是一个字“静”,我也习惯于此时静静地喝一会儿热茶(同事常老师介绍的茶灸,非常感恩),于身体受益很多,同时冥想昨日与今日,偶尔放空,感觉很妙。

对面的二楼阳台总会准时亮起了微弱的光,一道模糊的身影辨得出是一位老妈妈,每天都是这个点,忙碌一个多小时准备早餐,呵护一家老小清晨的胃,老人日复一日的辛劳,让我的心想起远方的父母,一样一样的付出。疫情的原因,我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了……

路灯,老人,与远方的父母,他们可能并没有读《弟子规》,却无时不在奉献和践行,最好地诠释着一条条《弟子规》。诸如此时的一条“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思绪飘得有点远,心却出奇的静了,回忆点点在时光轴上跳动,征文就整理一下几年来学习的思想和点点滴滴的改变吧。

第一次到小院上师资班,记得当时目的想追求一份祥和,如果问我现在找到了吗?我还真的不知道。真的存在吗?可能在境,在心吧?

入院的故事有曲折我更觉得有意义,所以也经常和他人提起来北京诚敬仁小院上师资班的经历,那一年师资班是两个月的,我和太太一起来的,太太是已多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了,自然对杨老师深信不疑。而我从小接触的体制教育,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看问题,而接触到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后,常听到一些批判性的言论,“当下如何如何不好,古代如何如何好的”。从历史发展看问题,一刀切的看法,对此我还是很有芥蒂。所以我虽然和太太一起来学,但我只是实验性地交了一个月的费用,心里想的是听一下,好我就继续,不入心就撤了。

结果是,我听了很受益,后来还常讲给他人听,就是杨老师开门课所讲的快乐学习法,尤其提到《礼记·中庸》里的这一段:

讲到这里时,可能是与我所接触的辩证法有共情共通的思维,所以我感触很大,影响也很多。

统文化里,诸子百家,宗教文化,当时的我对有些部分还是有点排斥的。 但杨老师讲了她从开始怀疑能与蟑螂沟通,到尝试沟通有效,蟑螂离开的经历,从而展开阐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不是胡乱一口吞,一门深入也不是一根筋,而是一门深入,触类旁通,多方查阅,通达、广泛地学习,最终更好地吸收;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最终答疑解惑;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最终遴选消化;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最终择定结果;笃行,思想问题解决了,然后坚定地干就对了。

我跟太太说这个老师好,没有必须让人信这个信那个,而是辩证探讨最后看结果,“好”,这是高人。

于是乎,一周后我就续交了第二个月的费用,上满了全部师资班课程,而且,虽经历一些波折,还留在了小院工作,6年过去了,敲墙皮,刮大白,翻地种菜写大字,至今我还在这里写着弟子规征文。

记得那时学得开心了,也就不觉得累,晚上十一二点睡,早晨5点就起来学习永字八法(比隔壁几个台湾老师还是差了一些,他们4点就起了)。

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了扩大胸怀的重要性,有些知识我们认知不了的,可以不必马上接受,但也不必马上拒绝。你不了解怎么有发言权?何谈拒绝?所以先了解,学习然后再审问,慎思,明辨。不可否认,我到现在还对一些我不确定的认知抱有怀疑,但我不再排斥,在太太的介绍下,我也开始不同程度地接触,阅读各种书籍,《佛陀传》,太太在听佛经我也会听;《论语别裁》(最近在读第二遍,感触还是很多),《老子他说》等各种书籍,读得多了,越发感觉道理都是通的,不同文化用的词儿不同,心也越来越敞亮。接触了,学习了才真正发现佛教、道教、儒家,其基本的都是教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自己原来印象里那些固有的民间对宗教的认识实在浅薄,磕头拜佛求保佑,神通神话有没有,自己的能力不到的情况下,实在没必要去探究“高深莫测”到底存在与否,固执的不接近就更不该了,真的应了《弟子规》所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三教虽殊,同归于善,求同存异,我那时转变了看法,对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我都当成伟大的前辈、先哲,都值得恭敬和学习。说法如万千树叶,哪有一样的,不一样的就不一样吧,基本的理儿还是好好做人先。

《了凡四训》我也去听、去学,其中一位老师这样讲,有佛教信仰的,多念“准提咒”,无量无边,利益众生,那么共产党员念什么,“为人民服务”啊,这句话有力量。当年解放军小米加步枪能打下飞机大炮,靠什么?靠的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有力量,为人民服务有力量。细想开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长远来看不也可以理解为地球、环境、众生和谐,人民、人类才会幸福吗?

我不是共产党员,也没有宗教信仰,但不能阻止我念有能量的话啊?于是我有事没事就念叨念叨“为人民服务”,这个真的很厉害,常避免让自己陷入思想狭隘的怪圈,尤其受屈时走入死胡同。

我受益的东西,“好为人师”也好,习惯分享也好,有机会我也总喜欢把我的这段经历讲给身边的人。别人听得好,我也开心。

可能是我的固执或是我的抠字眼,有人说学习要把自己放空才能学进新东西。而我更喜欢说不要放空,而是说要时时把自有的大脑里的东西收藏起来,腾出最大的空间,才能去接触更多的知识。

A同事想劝B同事读《心经》,问我信不信佛教,能不能帮劝劝对方。我很坦白,说“还不到信的份上,不过我在向佛学习,我说可以,以我的方式。”

“善相劝,德皆建”,我很理解B同事对于绝对神话的抵触,有时候民间的看法,或是圈子里的一些过多的神通神话说劝,会适得其反。那我是这样劝的,我把我的经历分享给他,不信神,就把佛当成圣哲,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你可以不信,但听听他说什么,就像同一位老人唠唠嗑,尝试着接触接触总没什么,然后与自己的比较,审问,慎思,明辨,之后再来谈取舍,就像杨老师沟通蟑螂的案例一样,2018年种萝卜白菜时生虫了,虽然我也曾尝试与虫虫沟通不要吃菜,也曾留了一块地,告诉他们去吃那块,其他的就别吃了,路过时念叨,吃饭时祈请也念叨,结果虫虫还是成功占领了我们种的全部,沟通大溃败。但已不妨碍我对这种学习方法,思想上的深刻认知。那后来B同事到底有没有接受,我没有再去探究,种个豆豆就想看到开花,可能适得其反。不过后来听说是有读,至于程度随缘吧。

好了回来,我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做出转变还是有一些周折和痛点。现实毕竟受好多原因的影响,环境,家庭,自我曾经,取舍很难,所以第一次工作了三个月就离开了,待二次再入小院时,我这样对自己说,选择了就好好干,好好学吧,3年一小看,5年一中看,10年一大看,能不能教书育人,得看自己有没有几把好刷子。

那学什么呢,杨老师的课,大教室的墙都在不停地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就是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读再多书,总归于生活,要有点实际的东西来体现、来践行。人总要吃饭,不能只靠思想,所以得有“艺”傍身。杨老师常讲,十八般武艺都要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弟子规》是做出来的,无形中示现给身边的人,尤其是孩子,他们更需要身教加言传。

一晃已满5年了,回忆这几年,还是挺惭愧的,学习只能说还是在向前向前,有中断,有跑岔道(如陈老师《弟子规》征文里所写看小说那样,但我更甚,不仅看小说,还偶尔刷刷电视剧等),但好在每次都会回到路上来。有时也会给自己找个理由,“读经固本,读史明智”,我把好的小说或电视看成真实生活的矛盾升华,去体味不同人生和人性,诸如《风筝》,讲述一位中共特工从抗战、内战到解放一生的浮沉,舍弃了那么多,而临终前只是想看一次升国旗。这真真让我体会了《人民日报》为什么能有如此点评——“唯有信仰牵系,风筝方能高飞!”

下面那就选关于我的两个艺的故事点滴来分享。

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不喝饿得慌,就先从厨艺开始吧。

小时候,母亲说,你爱吃饺子,你得学擀皮,包饺子,你想吃了,我给你弄馅儿,一起做,不然以后等我老了干不动了,你就没得吃了,从那我学会了擀皮和包饺子,这就是我最早的厨房手艺,也是记忆里最深的。结婚前,母亲说结了婚家里活,不能光让媳妇干,你也要干。结了婚,我不会做饭,炒菜,那我就负责刷碗洗锅,收拾还有吃。

当然也有尝试去做,那好像是结婚后唯一的一次尝试了,当然是从最简单的炒鸡蛋开始,打鸡蛋,油热了,放鸡蛋液,动作笨拙程度需要脑补不多说,但马上问题来了,鸡蛋成饼,需要翻面和弄碎,我是随手拿了一把铲子就伸到锅里,慌张中我铲,“咦”,这么没力,我再按,还没力,再一看,我拿的饭铲,塑料的,早已与鸡蛋和油化在了一起。糗大了,这锅鸡蛋和油浪费了。我的第一次厨房试手就这样结束了,好久好久没有再动过念头做大厨,又老老实实回到洗菜洗碗的副手位。这里我是彻底成了“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的反面教材,当然失败乃成功之母,才会有后来的小心翼翼。

后来暑期到沈阳碧桂园校区去助教,那里老师又要教学又要做饭,饭点楼上楼下确实比较忙。赵老师问我会做菜吗,我说不会。2020年那里有两位老师,也没说什么。两位老师轮流做饭,我除了看孩子外,负责买菜。2021年只有赵老师了,就更忙了,我呢,也比2020年多了不少事,负责孩子们的生活之外,晨练、买菜、配菜、主食,下午也跟着上课,真跟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喜他们的喜,愁他们的愁,充实那也是真乐呵!现在偶尔还会翻翻过往的照片,挺有意思的。回忆容易跑题,呵,回过神来继续说厨房,有一次饭点赵老师还有课,赵老师说,“禹老师您做做看吧。”我只能硬着头皮说:“好啊。”不做不行啊,不光老师,还有其他孩子等着吃午饭呢!有时候人啊,真得逼一下,临门都得被人踹一脚。

还是做那道记忆犹新的西红柿炒鸡蛋,简单易上手。这次我做了完全准备,提前用手机百度了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了不手忙脚乱,提前把所需的西红柿切好放到旁边,鸡蛋打好,搅拌好,调料、油、工具铲子等都提前准备妥当,先炒鸡蛋碎块,出锅,再炒西红柿出汁,把鸡蛋倒入,翻炒,一切都似乎完美进行,此时可能是火太大还是心理因素,总怕糊锅,加点水吧,教材中是没有的,这一加,搞到出锅时成了西红柿炖鸡蛋。吃饭时和赵老师说起为什么这么多汁,小朋友听到了,也在不停地笑。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治大国如烹小鲜,炒菜还是真如此,视频教材看着简单,自己不做不能体会到底会有什么状况发生,所谓火候、颜色,不做是永远体会不到的,真功夫还得练。

这次不管味道如何,不好吃也不至于难吃,师生的午饭解决了,这对于我来讲就是成功,孩子的笑很纯真,他们也吃了不少,当然我也很开心。

后来赵老师忙不过来时,我又做了几次,虽然做得还不是那么好,赵老师和孩子们还是给了最大的包容、鼓励和肯定,非常感恩。

后来从去年后半年到远大路校区助教,早餐晚餐我也经常参与其中,这几天的早餐就是我来做的。从一开始的紧张无序,准备好久,近两个小时,到后来求经拜师(黄老师和刘老师的指点),终于理顺头绪,早晨一个小时搞定。先熬粥,后主食,然后是烧水、备菜,最后炒菜出锅,粥好、饭好菜出锅。备菜期间还可以同时放个动漫,听个声音。期间也总有失败的时候,烧茄子裹淀粉,裹成了面泥,成了一坨,炒菜成了炖菜还糊了锅等等,但让我没有放弃的,也是感受最大的,就是各位老师的鼓励与包容,包容菜的卖相与味道,委婉的建议与光盘,主食不足时的谦让与后动筷,都让你感到歉意却很开心地愿意改善并继续下去。

所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发生到自己身上的事也总是体会最深刻,同时,对于自己来讲,“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自己越放得下,越谦虚地接受,也更能得到大家的“鲜花与钻石”。

第二要说的当然就是书法学习与教学了。

有人问陈老师书法学习的秘诀,陈老师总会说那就是一个字“练”,的确如此。方向方法对了,差的就是时间的壁垒。走到现在,碰到夏令营或是其他或有间断,但总会回归,我很庆幸,我坚持在学。打开回忆的匣子,体会最深的就是“共修”的力量。2017年刚到小院的时候,住在四栋,同室友是马师傅和李秋基老师。谈起练字,也经常会说到那时,真做到了“朝起早,夜眠迟”,和李老师两人也谈不上什么约定,凌晨4点多就去811教室了,晚上也基本到位,都会到教室去写字,相互看看,自然少不了互相比划比划。隔壁就是810教室,门是通的,那时候陈老师、黄老师、邓老师下课总会到这边看看,我们呢,也就抓紧时间来问,“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想想也非常感恩各位老师的课间休息的付出。

李老师虽然年龄不大,但属实是年轻人里少见的精进,他一天班级课堂没进过,却一直靠坚持坚持在努力着。我这个上过师资班的汗颜,所谓“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也不能落下啊,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开始时教室里的老师也不少,教室常被占用搬来搬去,其他的老师陆续选择了自己的小天地。除了教室被占用的日子,不得不搬离,我们两个的身影很少断过,两人聊起的时候,也总会怀念同在教室的日子,一起学习是一件美妙的事儿。

记忆里最深的一段是2018年刚开始考级的日子,同样是811教室,那时的教室写字的老师数量可谓达到了巅峰盛况,陈老师每晚8点30以后会过去帮各位老师看字,我们每天都会早晨、中午、晚上各种抓紧写,一张又一张,自己在那里挑了又挑,然后等待着陈老师的过关开示,工作学习紧张而充实,那一个多月的进步很快,感觉得到的记忆,感恩陈老师的付出。

这句话我放在这里来理解,亲仁,在这样一个学习的环境里,“三人行,必有我师”,又能有这样一位精进的老师一起学习,就像给自己上了个闹钟一样,自己也得到位啊!就像学习太极拳结对子一样,有一位好“对子”,互相激励,互相勉励,互相探讨,无疑成为了坚持下来的很好的保障。

现在不能在一个教室学习了,也偶尔会在电话里问下彼此的学习时间和进度,以此对比自己,落下了多少,自己功夫上差了多少,及时跟进。“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由此感叹“慎独”,一个人的坚持很了不起的同时,更加感恩身边有这么好的同事,老师及环境。

今年的上半年李老师去了广西,我还是喜欢到教室去,不同的只是“对子”换成了石老师,每天早上两人计划不同,但也会互相提醒起床,晚上则一起到教室学习,到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总会去,不去也会互相打个招呼,算是请假。我帮他看看字,挑选了打卡,他帮我督促学习。自己坚持的同时,也看到了石老师的进步,大家学习都很愉快。

说到这里书法学习进步很大的一个因,不能不提的就是教学相长。

2020年后半年冬天,我在亚运村校区助教几个周末,后来2021年秋天开始又到远大金源校区助教。刚开始教学的第一周,还是有点胆怯的,怕写不好,毕竟自己平时写字,也要多写几个才过关,难的甚至要写好几个,最终自己写的范字还是没敢挂起来。第二周去之前,在小院把预计要写的字先多练几个,再去就不慌了,古人讲“教人者先教自己”,果然如此,下次再去时,看到我写出来的样子,张均老师笑了,说“练过了?”我说“是的。”那种记忆真的很深,给学生写范字的专注,让人怀疑,我到底在教孩子,还是在教自己,可能自己受益更大吧!

不禁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张学习金字塔的图,分享在下面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对一个孩子,无论教什么笔画,都恨不得使出全身的力量,自己脑瓜里全部的东西都告诉他,告诉他这样、那样,结果是蒙蒙的孩子没什么变化,他还是他,只剩下干着急的我。

后来其他老师告诉我,也不能老讲,得让他自己写写,感悟一下,都能听一下就写出来,那都是天才了。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有理论了还得多实践,我自己学那会儿不也这样吗?

同时我也开始仔细琢磨如何才能教好孩子,让他们很快地理解

我想起我学“钩”的时候,学了很久,写的姿势都实在不雅,杨老师看到了都说:“这钩写得这么苦吗?”后来关老师又教了我几次,还是不会,关老师说:“你写吧,我看看。”就这样他在旁边看了好久,才说“我知道了。”他只告诉了我一点就是笔跟发力点,和眼睛注意看笔锋。我很快就学会了,我松了口气,他也很满意,这个环节我记得很清楚。

此时回忆起来,体会更深了,帮助他人,不仅要把自己的告诉学生,更要体会和观察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每个人千差万别,问题自然也不一样。如果只是一味的像我开始那样灌输,和填鸭教学又有何区别呢?

也只有如此不停观察和琢磨,还有不同学生提出来你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倒逼自己做得更好,钻得更透,因材施教,才会让不同的孩子都学会,同时自己也研究得更透彻。

不同的孩子品性也不同,有的比较顽皮好动,有的比较内向执着。

刚去远大的时候有个孩子我给她看字,那是第一次,我觉得她写得不错,对她比较严,写了一遍又一遍,我也没去注意发现她的反应,但最后她竟然哭了,我突然知道我错了,孩子的自信心都崩了,怎么能写好呢?后来的日子里,对她越鼓励她也越有劲,有些字还真的是要看她心情,有时差不多就过了,她反而进步更快。

助教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到远大,一来也是不熟,二来自己的水平当然离常老师差得很远,孩子们不会找自己看字,甚至于有一次自己站到了一个孩子的旁边,准备张口,却发现她拿了字走去找常老师了,我也是醉了。

有一次我当司机去亚运村,请教邓老师,他也说无论怎么教,还得要自己过硬,拿得出真本事。

以后的日子里,我都不仅去自己练字,还会去琢磨怎么告诉别人,翻看老师的视频,放慢了看,一帧一帧地拉动看细节上的变化,去想如何表达。我有一次发现了右侧点视频上第一次顿笔后,向右下拉一点一个细微动作,我去问其他老师的时候,说没有,但真正拍下来,去慢动作仔细观看时却是的确有的,只是书写的老师写得熟了,本身也没去注意过自己的细节。后来我尝试加上这个细节,的确立马解决了一个后面缺口的难点,教学中也应用进去,收到良好效果。

远大路的王老师常讲:教会别人智慧,就是自己种下了智慧,也会收获更多智慧。

在这个过程里,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教人利己,有时自己写字写了很多张过关了,但时间久了还是会忘,但给学员示范过一次,两次,三次以后就会深刻得很。

远大路大班的学员多是大孩子,大字和小字结合着写的,我小字《多宝塔碑》还没怎么练,自然也帮不上什么,去年春节期间本来想和老师学习小字,但杨老师说:“禹老师,你还是要先写大字吧。”我有点郁闷,但之后还是写了大字,小字就停下了,但老师后来又说,要练练落款,每天写完字后,砚台里加点水,划拉划拉,顺便惜福砚台和笔上的墨,大字要学会粗细变化,背上发力。

话不多,我还是记住了,开始没啥感觉,什么是背上发力,粗细变化不就是写细点吗?后来慢慢地全身动起来有一点感受,笔尖扎下去的那一刻的力,含住了,而身体这个动不是真的动,是背上的力在那一瞬带动了胳膊,带动了手和笔,还不能僵硬,要放松还真的是不容易的事,现在的线条还不稳定,有时候扎实,有时候会飘移,不过对我来讲也是重大发现,剩下的就是要练了!

上次杨老师去远大突然问起我写小字的状况,说要练下小字。我开始琢磨大字与小字的过渡到底有什么关系。大字是基础,但在小字的书写里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去接触小字,再次拿起时突然发现之前不能动的胳膊,能动起来了,这是个什么状况。

是坐姿,收腹背直眼向前,同样的笔尖扎入,手指放松,背上带动,同大字一样的用力,原来胳膊动起来这么容易。那一刻才发现大字的练习奥妙,放松与发力。当我恢复弯腰低头,趴在桌子上的时候,越专注地盯着长横,反而越动不起来,这一刻我明白就是这样了。

学东西要用心,更要去不停地实践和体悟,正是“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有些东西还真不是听老师讲讲就会的,但老师的一句话,却是我们开悟的点睛之语。当我们学得困惑紧张的时候,不妨“划拉划拉”,妙处不少。

近期在远大有些孩子学小字,学行书,刚开始有的是练控笔,写直线、画蚊香胳膊都动不起来,有的是写直线能动得挺好,但一写笔画、写字就动不起来。

以前我是不知为何的,现在我则明白,太专注、着眼于一点,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于是也鼓励他们划拉划拉再写,甚至于不要管他写的长短好坏,很快你会发现他的线条溜直有力,你指给他看,他就明白了。有时很快就好了,但有时很快又没了那种感觉,找到了问题,就多鼓励,多提醒,熟练就好了。

在这种与学员的沟通交流中,慢慢的孩子们也开始和我交流,听我分析,我的信心也慢慢的提起来。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想让别人对你有信心,首先得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个前提就是加强努力,博学多问,先让自己的实力提升起来,无二法。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回头自己又看了一遍,快乐学习、厨艺还是书法、教学,都发现从头到尾离不开身边的人分享给自己,自己学习并分享和交流,又利益他人的同时,去多一点体会《弟子规》所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每一件事都只让我更快乐,还正是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最后,分享佛法里的菩萨的四摄法来结束这篇征文

人与人不只财富布施,也要精神布施、智慧布施;语言要充满爱心、耐心、包容和鼓励;利于他人的事情,不分大小,都要积极去做,身体力行;敬业,乐群,学会与身边的亲人、同事、学员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众生而为树根,菩萨而为华果,利益众生就是让树根长得好,树根长得好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我们的工作,学习与教学正也如此。

快乐本源如此!

 

 

 

内容丰富,把《弟子规》在生活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

www.dfg.cn

前页 / 后页

*-*-*-*-*-*-*-*-*-*-*-*-*-*-*-*-*-*-*-*-*-*-*-*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