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号:CHJ_2005005 杂志下载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金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会意  形声字

解:小篆「顺」从川从页。页即面之意,川谓水流意。形容人面之文理如同水流般,温顺自然而丝毫不违逆。

故其本义作「理」解。

按人面乃七情中最易表现之部位;而水流因其有脉络可循,故可井然循之而下。而人心是否温厚顺从,即可从颜面表情而窥见一斑,此乃顺之义也。

刘熙氏以为「顺」循也。循其理也。

徐灏氏以为「人之恭谨逊顺曰顺」。

其义有:

顺理之事曰顺。

例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左传.隐三年》。此六者乃天经地义,顺理之事。

归从、顺从。

不敢违逆

遵循

依从、顺从

承、仰承

服、归服

循其自然

沿着、随着

常言道:相由心生,颜面的表情莫不系之于起心动念上。故子曰:「色难」;人要保持色温而貌恭的确很难,尤其事奉父母最难的亦在于顺亲。仔细想想我们是否父母说一句,而顶了好多句呢?深信,每个人也希望能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因为自古以来孝子是最有福的人。如果我们想一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则当先从事亲开始!  

 
 

人算不如天算,要依真理做事。

《弟子规》是照妖镜,也是显圣镜。能做好《弟子规》的人值得跟随和交往。

能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否则人生会失控。

现代人的通病是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出现一系列如速医、速食、速婚、速耕等只顾「症状解」,不求「病因解」,亦不看长远利益及后果的行为。在忙、盲、茫中迷失人生的方向。 

现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不是真的提升了呢?冷静想一想,我们人类最大的、赖以生存的物质是什么?是地球!现在地球环境的退堕是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时期: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恶化日益加剧……每年地球上物种消失的速度是百年前的上万倍。如此发展下去,几十亿年成就的地球将在几百年的破坏中被摧毁。

真正的环保,是时时替别人着想、替环境着想、替子孙后代着想。

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天灾就少了;人与人和睦相处,人祸就少了。

从网络带给孩子巨大的负面影响(杀、盗、淫、妄)来看,我们要对科技手段的利弊有清醒的判断力,不要未谋其利,先受其害。

人生要在轻、重、缓、急中懂得取舍,这是人生的智慧。

学问贵在精,而不在多。《三字经》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教之道如此,学之道亦如此。一个人的道德和学问要有所成就,一定要专」,就是「一门深入」。

 
 

人心一真 金石可镂

[原文]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译文]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做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如邹衍受了委屈感动了上天,竟在盛夏降霜为他打抱不平,而杞植的妻子由于悲痛丈夫的战死竟然哭倒了城墙,甚至就连最坚固的金石也会由于真诚的精神力量把它凿穿。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其实灵魂早已经死亡,由于心术不正,与人相处,也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个人独处时,会忽然良心发现,不由得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摘自《菜根谭》

 
 

曾 参 养 志

    《德育故事》白话解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老夫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了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在他长大成人之后,曾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自然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夫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夫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知: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的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的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夫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悌」,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其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說 苑 粹 英 

1. 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    

 ——选自《谈丛54》

2.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选自《谈丛18》

3.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选自《谈丛17》

4.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衣食足,知荣辱; 仓廪实,知礼节。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

——选自《谈丛31》

5.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选自《谈丛29》

6.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

——选自《谈丛29》

7.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选自《谈丛29》

8.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

——选自《谈丛30》

9. 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

——选自《谈丛30》

 
 

学贵力行

     罗先生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学时代,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从中找到敦品励行的智慧和力量。我看过《论语》、《老子》,背过《大学》、《中庸》,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其一字一句都足可以受用一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我「长大」了,忽然发现,我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的道理并没有解决成长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的成长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困惑、迷茫、苦闷和百无聊赖。当烦恼现前,我所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的出路在哪里?找不到答案。我开始流于世俗,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书束之高阁。

 我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我开始发胖,身体素质极度下降;我怨天尤人,和妻子经常闹些小矛盾;我在工作上也不够尽心尽力,常因付出了很多而没有得到认可而苦恼;我患得患失,常常觉得生活无所着落……

 当我步入而立之年,我发现离原来那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已经很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百无聊赖、没有担当、没有社会责任感、内心灰暗且苍老的「废人」。

 年龄的增长让我产生一种紧迫感,回想起来,我已经虚度了几近半生,实在是无颜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我未来的儿女。我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以重新燃起胸中那团追寻智慧的火焰。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的书柜里多了一本《弟子规》,虽然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半年多,但是在我听了去年9月22日蔡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讲座,以及今年4月份在地质大学的讲座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一个年轻人,虽有幸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却既不能利益自己的身心,更不能利益父母、师长、亲友及扶助我成长的社会,我感到万分的惭愧。

 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贵在力行」,贵在「学以致用」啊!我不再犹豫,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利用早晚坐班车的时间背诵,并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一字一句。到写这篇体会的时候,已经两月有余。我已经把《弟子规》熟记于心,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了初步的受用。

 1.生活起居

 「身有伤,贻亲忧」,我开始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再肆意糟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连自己都不爱,还谈何爱人呢?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原来很贪睡,每天要睡8个小时以上,还整日昏沉。现在每日只睡5~6个小时,而且头脑清醒。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我开始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原来很邋遢,常常让妻子为我操心料理。我现在开始学会整理衣物,自己擦鞋。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以往百无聊赖之时,常以酒解忧,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对酒一点欲望也没有了,至今也没有饮过酒。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我原来很不喜欢料理家务,家里脏了也无所谓,现在我总是认真地打理家里的卫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2.夫妻关系

 我和妻子的关系一向还好,但难免闹些小矛盾,对彼此的伤害都很大。《弟子规》上说「孝悌」,说「凡是人,皆须爱」,那离我最近的妻子不是我最应该「悌和爱」的人吗?每天,我怀着欢喜心做好每一顿饭,打理家里的卫生,并按照「悌」和「泛爱众」的教诲爱护妻子。如今,我和妻子相敬如宾,每天早上起来互致「早上好」,晚上睡觉时互致「晚安」,当为对方服务时,都会由衷地说声「谢谢」,在我不辞劳苦地料理家务,对妻子体贴入微的时候,她甚至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在生活中,我把《弟子规》的教诲挂在嘴边,并讲给妻子听,她看到我因为学习《弟子规》而产生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和我一起在生活中力行《弟子规》的教诲。

 3.读书之乐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以前读书,总是三分钟热血,放下这本,拿起那本,结果索然无味。圣贤书是圣贤的教诲,是用来力行的,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所以贪多无益。两个月来,我放下其他的书,一心学习《弟子规》,在自己的身心得到初步受用的时候,更增加了进一步实行《弟子规》的信心,在每天读诵《弟子规》的时候,不禁有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

 4.身健心安

 两个月来,我沉重而懒惰的身体开始变得日渐轻快,精气神很好,原来因工作而终日疲劳的眼睛也变得明亮起来。 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我都能马上清醒,并以欢喜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每天晚上燃香礼拜圣贤,并静坐反思一天的言行。

 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多起色,每天的工作效率很高,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尽力心态,代替了患得患失的烦恼。

 妻子与我每天出双入对,互敬互爱,在别人眼里,我们如初恋一般。

 我珍惜时间,常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不再看无聊的电视,不再吃瓜子,不再有百无聊赖的时光,而总是觉得时间太少了,没有更多的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圣贤的教诲。

 心常存善念,愿世间诸善增长,诸恶尽消,愿世间因为我的存在而添一分喜悦和清凉。每天勉励自己日行一善,或施他人财物,或帮助他人,或见人苦而生恻隐之心,或见人行好事而生欢喜之心。

 5.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学习《弟子规》的因缘,要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同学——陈医生。从认识她的那天起,我便生起了敬仰之心。每每和妻子谈起她,都不由地升起一种向往:做人要做像她那样的人。每次聆听陈医生的教诲,都让我受益良多。《弟子规》就是陈医生介绍给我的,如果没有陈医生,我是万万不会走上正途的。在这里,我向陈医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可见,亲仁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啊!能够亲近陈医生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我觉得真的是很有福气。

 蔡老师说过,「年轻人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在这里,我想对和我有过同样经历的年轻人说,我们都为人子女,以后还会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德行来孝养自己的父母,扶助和爱护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教育自己的子女?进而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得到安乐?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圣贤的教诲吧,从尽人伦之本分做起,做一个好儿女,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妻子,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员工,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qu-09  如何开办经典教育周末班?

假如我们每个老师都能够博学多闻,知识渊博,学生一定会欢喜上你的课。学习经典的次第我们就依据《三字经》的教诲,从《弟子规》开始落实。您别担心《弟子规》内容浅显,一旦您真正扎下去了,会真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喜悦,自己会有显著的提升。到那时候,您觉得可能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您一定要先踏出去那几步。

假如您在推广《弟子规》的过程有什么问题,欢迎您在“大方广”网站上留言,我们会请一些已经在第一线推广的老师把他们的经验贡献出来,跟诸位老师分享,做互动。开始的时候,除了《弟子规》的讲解和落实之外,特别重要的是结合整个生活教育去做。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的礼仪就要教很长时间。早上自己按闹钟定时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衣服,自己洗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洗碗,很多一天当中的生活能力都要落实好。一个孩子一生能够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他这一辈子就能够不求于人。生活教育包含我们所有的接待礼仪、送客礼仪、见面礼仪和生活点滴的礼仪,这些都要赶快先教。当这些都教给孩子以后,孩子的孝心,孩子的谦恭,孩子对人的恭敬就打了下根底。

 qu-10  《弟子规》的背诵、讲解与落实有先后之分吗?

这三者可以同时进行,建议背诵应该回到家里做。不可以做老师的累得要死,做家长的轻松愉快,你一定要让当父母的人当好父母,你可以规定回去以后每天读多少遍,让家长监督,念完之后,给孩子签名。

因为家长也要学,当家长也能背诵《弟子规》的时候,《弟子规》就是他跟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曾经有个孩子想赖床,他的母亲就对他说“朝起早,夜眠迟”。这个孩子一听就跳起来,赶快去刷牙洗脸,因为小孩子想:我既然学了圣贤学问,就要做圣做贤。他知道“圣与贤,可驯致”。可以说,家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学得越欢喜,因为他觉得不止是我要做,我的父母都要做,自己很福气。所以,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背诵。背诵和讲解可以同时,每次课讲解几句,然后复习整个经文,有读有解,解行相应。

 
 


《大方广公益文化网》网址:http://www.dfg.cn

《诚敬教育网路学院》网址:http://www.dfg.cn/gb/chengjing

 


网站导航 - 联系信箱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