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尚话题

 

 

 

村学好老师

——记身残志坚的山村教师房锋生

虽然没有健全的身躯,却有着博大而无私的胸怀。一个人给一百多个孩子上课,同时担任一至五年级的语文、数学、政治、美术、体育五门功课的教学工作,平均月工资不足百元。十八年来,他拖着残疾的身躯独自撑起了一所山村小学,用知识为山里的孩子铺筑了一条心灵之路……

他,就是甘肃省甘南舟曲县弓子石乡北山村残疾教师房锋生。

充满艰辛的求学之路

从舟曲县城到立节乡有三四十公里,去北山村还有三个小时的山路,只能徒步爬山或骑骡子上山。北山山势陡峻,白雪盖顶之处叫做「黑盖顶」,海拔3500米,北山村就坐落在海拔2500多米的半山腰。

这是一个干旱贫穷、靠天吃饭的小山村,全村127户,许多村民至今未见过火车,未坐过汽车。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严酷的环境中,一条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是北山人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道路,曲曲折折地缠绕在光秃秃的山上。有的地方人只能贴着山壁通过;有的地方是七八十度的陡峭山梁,一不小心就有滑倒、滚下山坡的危险。1965年,国家在村里建起一所全日制小学,但陡而滑的羊肠小道让人望而生畏,调来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学校是办一阵、停一阵。

房锋生在童年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事故,让他落了终身残疾,右腿行动不便,走路摇摇晃晃,颈部僵硬,遇到天气阴雨全身疼痛麻木。不过,和同龄人相比,房锋生算是幸运的,因为当时村里的好多孩子因为家里贫穷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而好学上进的房锋生在父母的支持下,顺利读完了初中。在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房锋生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新学期第一天,他和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兴冲冲地去学校报到,可是教室的门紧锁着,孩子们眼巴巴地等了半天,也没等来老师。村长失望地说:「别等了,老师嫌我们这里穷,调走了,再也不来了。」从那时起,房锋生便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

后来,父亲把残疾的儿子送下山,送进弓子石乡立节中心学校,小锋生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借宿读书生涯。每周星期六下午一放学,他便背起空背篓上山;星期天父亲背着背篓送他下山,背篓里装的是母亲给他准备的一周的伙食:酸菜、咸菜、荞麦及玉米面烙成的馍馍、洋芋,还有一小捆用来生火做饭的柴火……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房锋生艰难地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心中不禁萌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念:再也不能让村里的小孩子像自己一样,如此艰苦地求学了!

1988年,初中毕业的房锋生成了村子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被乡上聘为北山村的代课教师。十八岁的房锋生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和孩子们一起用泥巴抹平了教室的墙面和桌台,在空荡荡的窗框上蒙上透明塑料布,失学的孩子又回到了学校,在海拔2500多米的山村小学里,重新飘荡起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顽强支撑的执教生涯

北山小学仅有两间教室,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而且地处滑坡地段,相当危险。房锋生感到肩上的担子实在不轻,然而看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毅然拿起教鞭,走上了讲台。

1992年,这个经受了27年风雨洗礼的山村小学,两间教室的墙壁出现裂缝,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又一次面临着停办的危机。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房锋生租了两间民房做教室,用土坯木板搭成桌子,学生自己带凳子,开始「复式」教学。当时房锋生每月工资30元,是全家六口人唯一的经济来源,由于学校教学经费紧张,他还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钱垫付房租。就这样,他白天上课,晚上拄着拐杖,拿着手电,一瘸一拐地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生一天天增多了,由原来的30多名增加到60多名。

1994年,学校租房办学度过了异常艰难的两年,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传来,全县乡级招聘教师全部被解聘,房锋生当教师的资格被取消了。而此时,他最尊敬的父亲,为了赶在雨季之前把麦子碾完而疲劳过度,不慎从麦场边滑下了深沟……父亲不幸去世,他被取消教师资格,接踵而来的沉重打击,让房锋生陷入了心灵和生活的双重困境。

此时,年仅24岁的房锋生,想到了退缩,他想举家外迁,一走了之,离开这个伤心之地。

房老师要走了,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学生们找到房老师,哭着求老师继续为他们上课,他们准备靠卖鸡蛋、卖柴火、打短工来帮助老师;学生家长也陆续来到房老师家里,眼含热泪希望老师为了孩子们能留下来。六十多岁的老村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锋生,咱们庄户人穷啊,你的情大家日后慢慢补吧。孩子们还小,到乡里上学山路这么难走,只有你能帮孩子一把,可不能让下一代也成文盲啊!」

那一夜,房锋生失眠了。夜深人静,站在租来的教室门前,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义务办学。

天刚亮,他拄着拐杖走下陡峭的山路,用自家的宅基证明在信用社抵押贷款两千元,他要用父亲准备盖房的大梁、柱子和木板建一所学校!

房锋生贷款建校、义务办学的举动感动了父老乡亲,开工那天,乡亲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前来帮忙,有的挖基扎墙,有的背水运土。整整干了二十多天,终于给孩子们建起了一个新「家」!有了学校,有了老师,失学的孩子们又返回了课堂,邻村的孩子们也纷纷到这里来上学。学生从六十多人,增加到八十多人,后来又增加到一百多人。

学生多了,教室小了,而且这么多孩子在两间土坯房里上课,不仅光线不好,还有一定的危险。1998年,北山村小学被列为第一批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国家拨专款建校舍。可是难题来了,在「地无三尺平」的北山村,要选一块地建学校,真是不容易,学区领导和村干部先后六次都没有选到合适的地方。没有校址就无法建校,房锋生思来想去,决定把家里唯一一块平整、离村庄最近的责任田让出来,作为校址。可以想象,在人均只有一亩多地的北山村,土地是何等珍贵!这次,一直都很支持他的母亲和妻子,和他闹翻了。妻子哭着对他说:「这可是爸临终前留给你的活命田啊!」而房锋生记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咐:给后人们修条文化路,将来好走出大山……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捐出了自家的「活命田」,又一次走进了乡信用社,申请了五万元贷款,准备提前建校,让学生们早一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在校舍施工中,房锋生和村民们顶着烈日,从十多公里外的立节乡,靠人挑畜驮把水泥、砖头、钢材等建筑材料运回山村,从三十多公里的巴藏乡后北山村,二三十个壮年劳力硬是把一根根大梁和柱子扛了回来,这在舟曲「建筑史」上绝无仅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房老师往返在课堂和工地之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上一顿热乎饭,为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工,他住进了工地,亲自监查施工进度。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建起了崭新的六间新教室。1998年国庆节,是北山村小学一百多名孩子最高兴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第三次搬「家」,搬进了从来都没见过的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看着校园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房锋生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又一次用残疾的身躯,为孩子们支撑起一片蓝天,放飞出明天的希望。

亦师亦医的无悔人生

「娃娃上学,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房锋生的口头禅。北山村耕地坡度大,土质差,加之连年干旱,又无其他经济来源,村民生活困难,部分家庭由于贫穷不得不让孩子辍学。新明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因为家里太穷,已十多岁的她还没上学,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为了早日让十多岁的新明能圆上学梦,房老师先后三次到新明家里给她的父母做工作,固执的父亲就是不让新明上学。第四次,房锋生拿着给新明买好的课本、作业本、书包,还有一双新胶鞋,来到她家……最终,新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北山小学。在房老师的资助下,新明顺利地读完初中,200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平凉卫生学校,成为北山村第一个「女秀才」。

军平是一个好学又可爱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家里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弟弟年幼,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孩子只好辍学。房老师给他买好课本和作业本,每晚给他补习功课。母亲含着泪水,哽咽着把小军平又送进了校园。

供三个孩子读书的村民韩大哥,为养家糊口,长年忙于庄稼活儿,没空挣钱,拖欠课本费、学杂费而无力偿付,房老师从微薄的工资和家里的诊所中挤钱垫付了。桑大嫂的三女儿东琴,14岁了一天书都没有念过,房锋生上门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说学费的事由他解决。桑大嫂流着眼泪说:「房老师这样的好人让我感激不尽!」

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学业,房老师还自己掏钱购买粉笔、墨水等办公用品,而将数量有限的学杂费都批发成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免费发给学生。就这样,他靠种山药、办诊所、贷款无偿资助学生上学,无偿给学生上课达两年之久,把自己的家让学生吃住,硬是把一所即将关闭的学校办成有着一百多名学生、升学率一年高于一年的优质学校,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差点沦为文盲的孩子……房老师给学生贴补了多少钱,谁都说不清,能说得清的只有毕业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人数,能说得清的只有他内心深处的欣慰以及学生与乡亲对他的感念。

北山山势陡峭,山路狭窄、崎岖,滚牛、滚骡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房老师时常拖着残疾的身子,拄着拐杖,拿着镢头,到深沟接送孩子,还把年龄最小的学生留宿在自己家中。学生家长说:「把孩子交给房老师,比留在自己身边还踏实。」有一次下暴雨,沟中发生洪水,房老师把孩子们一一扶了过去,自己却被洪水冲出一丈多远,幸亏攀住一个石桩才爬了出来。学校有六名学生的家与学校隔了一道深沟,路非常难走,尤其是雨雪天路非常滑。为保证这几个孩子的安全,房老师数年如一日,拄着拐杖一趟趟到深沟接送学生。

学区统考时,房老师要带学生下山去立节参加考试,他往往倒骑在骡子上关照走在后面的学生,生怕有人摔倒。房老师倒骑骡子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村民们的记忆中,更让学生们难以忘记的是房老师带的那个背篓,背篓就是他的公文包,里面装着全校学生的作业本。

全校一至四年级的课,房老师从上午一直教到下午,一节课接一节课连轴转,到了晚上,经常是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学生多作业也多,他就用背篓把作业本背回家批阅,最多时光语文数学每天晚上就要批阅两百多本作业,一批就到深夜。第二天,他又把作业本背到学校,发给孩子们。

当一个好老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操好心、负责任,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这些年,房老师坚持不懈地自学了有关教学方面的知识。他还应村里一些青壮年农民的请求,办起了北山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扫盲夜校。他白天带小的学生,晚上带大的学生,使村上54名没上过学的中青年脱了盲。除了上课和办夜校,他还千方百计挤时间看书,自学了高中所有的课程,参加了舟曲二中的毕业考试,拿到了高中毕业证。2001年,他函授完了中师专业所有课程;2003年,通过了国家教师资格认证的所有专业课程考试;去年他又报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决心在三年内完成全部16门课程。这样,给学生上课,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村民们的眼里,他不光是个好老师,还是个好大夫。闲暇时间,房老师自学了医学,学会了打针输液,考取了乡村医生的行医证,在北山村建起了诊所,并在家中设立了免费病床。

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对房锋生十多年治病救人心里有一本账。他说:「在北山村,不要说看头痛脑热的常见病,光是人命他就救了好几条。」一天深夜,离北山村六里远的瓦土山村的一位村民上山砍柴时摔伤了,血流不止。房老师不顾山路危险,拄着拐杖去了病人家。没有特效药,就用土方子止住了病人的血。第二天,乡医院的大夫告诉病人家属,要不是及时止血,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治疗及时,病人情况大为好转,而房老师却因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而跌倒在回家的路上……

村里有一位孤寡老人,无经济来源,且泌尿系统感染,看不起病买不起药。房锋生这几年专门给老人买药治病,雨里雪里不知走了多少趟。老人感动地说:「多亏了锋生那娃,是他让我这把老骨头活到了今天……」说着,已是老泪纵横。

房锋生经常义务行医。与此同时,他还承担着村里的计划免疫工作,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他却使全村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村支书这样评价房锋生:他虽是位残疾人,但很有志气,他的心里装着学校,装着乡亲们,乡亲们的心里也装着他,感激他。房锋生自己说:「我虽然身体不好,收入不多,但这样做,是为了让北山村多一个上学的孩子,多一个用头脑改变贫穷家乡的人。乡亲们这样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各方面的希望,更应该尽心尽力地干好。」

辛勤的耕耘,必然会带来丰收的喜悦。房老师执教18年来,北山小学的学生从32名增加到现在的95名,适龄儿童的升学率由原来的 30%上升到 99%。从1990年开始,北山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乡前茅,有6次在全乡统考中获得第一。1994年和1996年在舟曲县上河片区五个乡小学毕业统考中,他的学生两次名列第一。目前,北山小学的学生入学率、合格率、毕业率都在95%以上。从北山小学送出去的学生中,有2名同学已走上工作岗位,3名已大学毕业。1999年和2004年,房锋生两次被舟曲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优秀教师。

一枚邮票,一份深深的感激;

一页心声,一片诚挚的敬意。

房老师,敬爱的房老师!

你用坚毅放飞了我们的理想,

你用残躯绽放了生命的美丽。

——这是在外地上大学的一名学生,在2005年元旦给他写的一首小诗。

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完全在于是否忘我地付出。在平凡的岁月里,房锋生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他就像甘南草原上的常青树,撑起宽广的臂膀,敞开博大的胸怀,呵护、滋润着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他用满腔热情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人们真诚的拥戴。

本文敬摘自《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甘肃日报》、《兰州晨报》等相关报道,特此致谢!

前页 后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